郭俊涛,王 飞,王 苗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肺癌是指支气管动脉进入病灶处为病灶供血,并导致肿瘤血管形成。狭窄截断是肺癌患者肺动脉受损的一种临床常见征象,具有较高的肺癌定性的诊断特异性[1]。相比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测,首过期动态CT灌注成像对于肺部良性与恶性结节的检测准确率与特异性较高,同时时间分辨力优势较为显著,但是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我院选取48例肺癌患者与20例肺部炎性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64层CT首过期灌注增强扫描对肺癌患者的特异血管征象表达进行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肺癌患者48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20例肺部炎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在临床检查时所有患者均采用64层CT首过期灌注成像进行检查扫描。研究组48例肺癌患者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37~80(63.38±2.50)岁,其中原发性中央型肺癌患者31例、周围型肺癌患者17例;对照组20例肺部炎性结节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1~81(63.31±2.40)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扫描的具体方法 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CT扫描前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采用64层CT机进行CT平扫,对已经选定的病灶应用CT灌注软件进行动态连续扫描,对于直径<4 cm的结节扫描层厚选择2.5 mm,直径≥4 cm肿块扫描时层厚选择5.0 mm[2]。经动经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40±5)mL的非离子造影剂,对于首过期时间的判定为注入造影剂后8~38 s,每秒进行1次扫描,每例受检者扫描的时间为30 s,扫描后获取患者的CT动态扫描图像。行灌注扫描后,患者需要进行一次注药,然后进行全肺实质期增强扫描,将扫描时间设定为65 s[3]。
1.2.2 图像分析 采用标准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后,将动态扫描数据输入至美国GE工作站内并应用分析软件对肺癌病灶进行分析。同层面主动脉血管画在主动脉感兴趣区(ROI)进行面积获取时,大约在60%左右,并以最大血容量区域为选择原则对病灶ROI内实质病变进行选择,需要连续3次同一病灶内ROI的灌注数据的测绘并进行数值截取,对病变与同层面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与相关数据图进行获取[4]。肺癌患者与肺部炎性结节患者需要计算强化值与净化值,并对强化峰值时间进行计算,同时根据病灶出现的血管影分类,并对肺癌特异性血管征象进行观察,即是否存在瘤血管佂、肺动脉侵蚀狭窄等肺受损征象,同时对血管影出现率与时间进行观察统计。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肺动脉期、主动脉期的强化净增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主动脉期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显示病灶内存在肿瘤血管者44例,占比91.67%,在18~28 s的时间内肺动脉受损、肿瘤血管特征影像集中显示时间,每例可持续显示征象的时间在5~6 s。见表1、图1。
表1 2组患者64层首过期灌注病变血供来源显示比较
图1 肺癌患者CT检查图
理论研究认为应用高流速、小剂量的对比剂首过时间在45~60 s时,可有效测量肿瘤强化峰值,对于相关检测定量指标的测量较为准确,使对比剂无法再组织间质渗透,使静脉洗脱减至最低程度得以保障。注入造影剂后8~38 s后作为首过期时间,与首过动态理想灌注模式相符合。首过期CT灌注可提供对肺良性与恶性结节中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与特异性[5]。对磁共振动态增强时间减影肺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可对肺癌患者首过期CT灌注中CT灌注图像进行获取,并检测肿瘤肺血管所具有的供血能力。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对于单纯实质期增强可通过CT灌注定性诊断有效增强,使成像过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在检查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呼吸频率也具有较高的要求,虽然检查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无法有效完成血管期成像[6-7]。
本研究中研究组48例为肺癌患者,对照组20例肺部炎性结节患者,应用64层CT首过期灌注增强表达的肺癌特异血管征象特征结果提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肺动脉期、主动脉期的强化净增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主动脉期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中显示病灶内存在肿瘤血管比率为91.67%,在18~28 s的时间内肺动脉受损与肿瘤血管特征影像的集中显示时间,每例可持续显示征象的时间在5~6 s。根据研究结果提示,首过期CT灌注增强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分辨力,对于肺动脉与主动脉肺癌特异血管征象可有效完整、顺序等有效表达,对于肺癌血供来源可也有效表达[8]。
综上所述,采用64层CT首过期灌注对于特异血管佂象顺序与肺癌血供均可完整表达,对于血管期扫描时间可以更合理进行指导,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