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堂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1424
西方旅游教育从最初的职业教育,到后来的大学高等教育,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关于旅游教育方向的问题,旅游教育者也进行了长期辩论。焦点集中在旅游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哲学性上,即旅游教育是纯粹的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还是承担教育本身社会性,培养学生的旅游通识能力和哲学思辨力。
欧洲旅游教育早期是在职校里进行的。这些学校注重一些重要技能的培养,例如餐饮和酒店管理和商务技能等(Butler,1999;Morgan,2004)。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行业的需求,许多高等学校也相继开设旅游系和旅游课程(Butler,1999)。这些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行业需要而开设。对旅游课程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职业性和学术性方面,即,如何寻找两者的平衡点。高校的旅游课程是旅游职业课程的代名词,即,进行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对旅游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则很少重视。Busby(2003)指出,学生在行业的实习以及一些科研项目都与行业具体需求密切联系。欧美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之间联系紧密,学生从中获益匪浅,因为他们在实习中学到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以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毕业后马上就业。由于旅游职业技能的培训,学生对未来就业率的期望很高。学生实习也促使学生提高了对旅游业思考的能力[1]。
为了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由多位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可持续旅游企业联盟已经研制出一套旅游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可持续旅游观和特殊管理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些模块教学使学生能了解并能解决当前和未来可持续问题如何影响他们的工作以及企业主(Jurowski,2002:544)。可持续旅游模块已经融入英国旅游教育。专家建议旅游教育应该把可持续旅游融入所有课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某门旅游课程。其他旅游课程应该包含职业技能,学生工作经验,或者2加1方案以及实习(Flohr,2001:512)。学术界和企业之间的依赖性有利于培养出高就业率的学生。Busby认为,旅游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主要归因于旅游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实用的行业技能以及实际经验。旅游企业主对课程同样有影响。英国的旅游学位课程是根据企业需求设计成既培养职业技能又培养学术能力[2]。
Dale和Robinson(2001)建议旅游教育应该包含三点;旅游课程应该提供旅游专业知识;其次,提供旅游和其它学科的交叉知识,如旅游营销,旅游信息系统,旅游规划;再次,提供旅游类专项技能知识。他们认为学生掌握这三类课程可以在行业游刃有余。
然而,对于旅游教育的目标是纯粹职业教育,许多人提出质疑。技能培养与行业经验是否能让学生在毕业后的整个人生活中获得成功,也值得探究。旅游教育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学校培养出的旅游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能积极影响目的地和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和文化。Morgan(2004)建议旅游教育的重心从严格的职业教育转变为自由思辨的策略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专业人员对目的地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重新认知人文价值,从而满足旅游管理目标,培养合格企业管理人员”(Morgan,2004:98)。他提出的问题是旅游教育的目的是否就是职业培训。作为旅游教育者,唯一的责任是不是培养出能从业的学生。
一些研究者的兴趣集中在旅游教育课程的评估系统上。研究发现,大部分旅游专业人士强调了学术能力对职业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不得不承认,广泛的文化知识,如营销学,休闲学,商务,经济学等等也能具体运用到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旅游工作不一定雷同,旅游类的各种工作实际上需要不同文化知识的运用,说明旅游教育应该包括各种通用的课程(Churchward,Riley,2002)。一些研究者认为旅游课程的研究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真正解决教育者和行业之间的矛盾。旅游教育的真正困境是文化知识和行业知识之间的转换。传统的旅游教育注重就业,它能满足学生近期需求和利益,却很难使学生持久发展,在职业道德和健康人格方面显得苍白无力[3-4]。
Rojeck和Urry(1997)认为,旅游教育应该和社会学紧密联系起来。对旅游概念的理解影响对旅游活动的认识和考察。人们普遍把旅游理解为一种商业活动或人的空间移动,但旅游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人从一个地方旅游到另外一个地方,人们内在的文化也随之迁移。另一方面,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活动、行为方式和动机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旅游一方面影响社会意识,同时也受社会意识的影响。这种社会意识就是由文化决定的期望和态度。游客文化在影响东道国和地区的同时,也在东道国和地区流通传播,最终产生新的价值观。另外,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媒体的曝光增加了游客目的地受欢迎的程度。早期的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对不同地区或特定的行为产生的经济影响,并认为社会和文化影响是发展的一部分。旅游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旅游的有形价值,而不是无形的影响,例如语言、文化、犯罪、态度、行为方式。旅游影响是广泛的,既有对游客自身的,也有对东道主的。旅游是应用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学可以加深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但目前的旅游教育很少注重旅游的社会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旅游研究者建议采用认识论探究旅游知识[5-7]。
旅游教育只满足行业需求的观点并非是大学教育的最有效和最有价值的目的。Ryan认为,教育者应该不要再说什么旅游课程是学生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先决条件.学校扮演提升就业率的角色并不是说只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已,而应该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观点和志向,指引未来职业轨道和行业远景。旅游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哲学思辨力。同样,Illich指出,教育完全停留在技能训练上是一种灾难,要把同等的注意力放到其它方面。这并不是说,旅游教育应该牺牲学生实习或行业经历而仅仅注重学术问题,但也并非仅仅是职业教育或者学术教育的问题[8]。Tribe试图进一步把旅游教育的职业性和学术性有机融合到一起。所以,课程应该定位为培养哲学型的从业人员。也就是说,旅游教育应该同时进行人文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行动能力。课程设计应该满足行业需求,同时培养学生成为思考型个体,在未来有能力研究并提出旅游业的社会责任。Morgan也赞成旅游教育应该走出职业教育的圈圈,并认为,旅游学位教育应该能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旅游业的未来,同时掌握应有的技能和知识。学生应该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觉精神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旅游教育者应该诘问自己,学生的就业是否是旅游教育的唯一终极产品。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超越本性,课程应该集中体现本行业含义价值而非技术。鼓励学生从所学中体味并创造含义。
本文的目的试图建议大学旅游课程开发应该融入社会学和哲学观点。旅游的社会学和哲学基础超越了旅游的职业和学究教育两分法。旅游高等教育既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也要培养思辨型人才。企业需求技能型人才,但思辨型人才更能洞察出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合理改善[9]。作为教育者,我们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合作者。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我们的知识和行为代表了我们所希望的社会的思想结构,不能对我们教育中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只能在不断重复现有的思维模式。正是那些隐蔽课程提出了道德问题。教育者应该使学生成为知识和道德的引领者。教师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技术专家,他们更应该是社会领导者,文化支持者,道德空想家,精神导师,并且他们乐意引领,支持,展望和指导,因此,旅游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影响未来旅游专业人士和学者的教育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