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欧艳
浙江震瓯律师事务所,浙江 温州 325000
第一,企业破产有时是市场失灵的体现,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扎堆破产,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否则将进入无序破产状态;第二,企业破产案件中管理人业务涉及政府职能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企业的税收处理,员工安置,土地、厂房等大宗资产处理,涉及政府诸多管理部门,需要政府协助办理。以温州法院为例,近年来,为加快破产案件办理,推动经济转型,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多个《企业破产处置工作联席纪要》,初步解决了企业涉税问题、破产企业工商注销重整、债权人抢控企业财产处置、企业信用修复、破产企业工商注销登记、抵押物登记注销手续办理等难题。另外,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联手税务部门出台了多个《会议纪要》,就企业破产过程中的涉税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为推进破产案件的办理提供了极大的助力;第三,实践证明,在企业破产案件中,特别是重整案件,由于政府部门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如果仅依靠市场运作,没有政府部门从中协调债权人、投资人等各方面利益,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重整将难以成功。特别是预重整案件由于案件尚未正式进入司法程序,政府的支持更是应当排在首位;第四,由于政府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以及作为企业主管部门的身份,与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在出现困境时往往首先是找政府,而非找法院或是中介机构,在此情况下,政府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将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因此,政府在企业破产案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显然是有必要的。
第一,政府介入企业破产没有一个常态化的机制,完全依靠行政负责人的热情,如果换一个行政负责人,政府的支持工作可能受到影响;第二,政府介入企业破产案件的做法各地各不相同,各唱各的戏,缺乏上位层面的统一规范;第三,政府介入企业破产经常会出现越位现象,例如在管理人处置企业厂房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有时对竞拍人会附加诸多的限制,影响成交价格进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第四,目前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对于管理人的角色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于管理人的工作并不太支持,导致管理人工作举步维坚。
政府在企业破产案件中应“适当”履行职责,将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作用发挥到位,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当然,何为“适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笔者总结为:“正确引导、完善机制、热情服务、必要时干预”。
实际上,破产案件在经济发达国家早成为司空见惯的案件,虽然《企业破产法》施行多年,企业破产案件也渐渐转入常态,但企业主对于破产仍有较大顾虑,在企业资不抵债时仍不太愿意走破产这一条路。另外,接下来个人破产也可能成为破产的模式之一,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协同司法部门做好破产的宣传工作,给企业、民众灌输正确的破产理念,以推动破产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
目前各地的政府需要各地法院联动,共同协调解决破产案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形成的纪要等文件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自上而下对于政府在企业破产案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并形成统一的规范性文件明确规范政府的行为。
笔者认为,政府在破产案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将自己定位成服务者,才能在企业破产案件中发挥正确的作用。热情服务还需要政府对管理人角色有充分的认识,从推动破产案件办理,服务于经济的角度出发,简化管理人办理行政许可等相关手续。
实践中,有些破产案件需要政府适时干预,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但政府干预并非大包大揽,并且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节制与理性,体现公平与正义。笔者认为,通常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政府干预:
第一,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扎堆破产,需要政府干预,采取措施救市或者有序破产;第二,重、特大破产案件或员工较多的企业破产案件。其影响力较一般破产案件较大,政府进行适当干预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和谐稳定;第三,企业重整案件。从温州几个成功的重整案件来看,政府部门不参与企业重整案件的工作协调,没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企业重整往往以失败告终。
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法院、中介机构,或单纯依靠政府办理破产案件,工作将举步为艰,难以为继。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政府更要发挥智慧,掌握尺度,为破产案件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