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策略研究

2019-12-13 20:59
法制博览 2019年25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健康

吕 娜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数量上呈现上升态势,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点,不仅要重视法学方面对犯罪因素进行探析,还需从未成年人心理层面上进行探究,知晓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给予未成年人适当的干预治疗,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成长,进而能够减缓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上升。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

(一)家庭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家庭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未成年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家庭教育的缺乏或不当,使不少未成年人走上了犯罪道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很多父母忙于生计,对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缺失。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的管教,会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约束,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性格的逐渐形成,父母再想管教已经力不从心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未成年人,常常心理发展扭曲,以一种过激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加之未成年人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很容易走上歧途。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给未成年人的心理留下太多阴影,容易出现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不当包括溺爱、粗暴等方式,也会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人格,成为诱发犯罪的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当前,校园暴力犯罪发生逐渐频繁,学校为了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很多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部分学校并没有专业师资配备,往往有名无实,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教育和疏导的意义,进而导致心理咨询对学生心理教育成效不佳。学生在校园活动期间,受到校园暴力的影响,会形成以暴制暴的思想观念,这对学生心理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学校教育应该是引领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主渠道,但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注重文化课的成效,而品德课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影响到学生理解和接收,导致学生品德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三)社会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是模仿性犯罪,而模仿的对象通常是成年人。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他们借助移动终端就能够获取想要的信息。虽然互联网有其便利性,但是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具有正能量信息,但也存在负能量信息,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时,社会上不良人士对未成年人的教唆,也严重威胁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治策略

(一)家庭预防与矫治工作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主阵地,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未成年人构建一层保护网,引领未成年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应重视家庭教育,给予未成年人关爱、指引,进行明主式的交流,让未成年人知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进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发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增强未成年人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对犯罪心理有一定的冲击,会制约犯罪动机的进一步形成。因此,父母应重视家庭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首先,在未成年人遇到困难时,家长要适当的关注,以未成年人视角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在交流中话语简洁,鼓励他们去面对、解决问题。其次,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面对异性存在好奇心,父母应给予教育引领,让他们知晓男女性别的差异性,避免对异性的过度关注,使他们能将注意力放到学业上。最后,多给未成年人一些陪伴,工作再忙,也要时常与未成年人进行交流,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尊重他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时常普及法律知识,以生活中的案例,让未成年人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避免出现犯罪心理。

(二)学校预防与矫治工作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首先,加强德育工作力度。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重视德育教育的开展,改变以往只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教育模式。应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融合,不仅要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技能,还应培育学生能力、素养、思维和品质,发挥德育教育的根本性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未成年人的发展指明方向,进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率。

其次,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应重视法制教育的开展,引领学生认识法、懂得法、明晰法、运用法,并且学会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法制教育开展中,应重视教育开展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方法、舞台剧表演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让学生知晓走上犯罪道路对自身、家庭、社会的不利影响,进而增强他们守法意识,减少犯罪的发生。

再次,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学校在教育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内部管理模式,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优化校内秩序,对违反规定的学生给予处罚,还应该加强校园外部环境管理,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例如:对校园附近的不良青年,应给予一定的惩戒,防止其扰乱学生正常的学习和成长。

最后,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教育活动,通过心理教育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思想动态,给予一定的干预治疗,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为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并且告知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应及时与教师交流,避免他们因心理因素误入歧途。

(三)社会预防与矫治工作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应予以重视,加强宣传力度,让未成年人意识到犯罪对自身的严重性。开展普法讲座活动,加强楷模教育,营造社会法治氛围,进而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基于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应加强互联网监管制度的构建,规避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并且与学校形成合作关系,促进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构建,以正能量知识引领未成年人,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犯罪行为都是受到个体心理的制约与支配,同理,未成年人也是如此。因此,在预防、矫治未成年人犯罪中,应从其心理入手,通过心理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排除心理隐患。由此可见,以未成年人心理为导向,能够了解犯罪动因,便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机构,从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出发,给予正确的引导,进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Televisions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什么是犯罪?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