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有规矩孩子更优秀

2019-12-13 17:52:47朱丽叶的小情绪
家庭生活指南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姑娘规矩框架

文/朱丽叶的小情绪

爱与规则,并非站在对立面的单选题。没有界限的自由,孩子容易迷失。而规矩,就是给孩子搭建一个自由的框架,在框架之内,让孩子练习、试错,放手让他们去失败,去面对,去管理。

在有框架的自由内成长

要说为人父母最大的烦恼之一,就是半大不小的孩子,总是身处各种诱惑的边缘。

最近,微博上有个新闻:国外,一个小学刚毕业的男孩三番五次恳求妈妈给自己配个手机。

一方面,妈妈担心孩子过度沉迷其中;但同时也理解,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与小伙伴们没有共同话题,难免会有被孤立的那种痛苦。思索再三,妈妈起草一份包含17条规定的“手机使用合同”,重点条款如下:

1.手机的使用权你应该靠自己赢得。2.如若手机损坏或丢失,你只能用自己的零花钱重新配置一台或者修好它。3.父母打电话随时要接,如果接不了,应该给我们发短信并在有空的时候第一时间回电。一旦流量用完,在下个月之前你不会获得新流量,请谨慎使用。想要多余流量,可以做家务活,完成以后我们会考虑给你购买额外流量。4.睡前将手机交给父母。5.不要在未经他人同意时拍照或者录视频。如果你上传的东西会让你和妹妹们不开心,或者不想被妈妈和奶奶看到,那就别上传。不要在社交软件上讽刺、调侃、嘲笑别人。如果你不敢当着对方的面说,就更不应该写在社交媒体上。6.发在社交软件上的内容将永远存在于网络上,所以请谨慎。如果遭遇网络暴力,及时告诉我们。

网友们看到后大赞。

网络时代,孩子们都掩饰不住对手机的渴望。有的父母禁不住孩子吵闹,试图用手机让他们安静;等到发现他们深陷其中时,再强硬地没收,以至孩子冲动跳楼的悲剧时有耳闻。这位外国妈妈向我们示范了另一种思路: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愿望,同时也立下规矩,让孩子在规矩的保护下,学会自我管理与担当。

男孩签下的不仅仅是17项条款,更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承诺。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到: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想让孩子自律很简单,那就是,让他们在有框架的自由内成长。

在规则内获得自由,学会承担

去年,儿子看了一本书《小狗钱钱》,顿时对管理金钱的兴趣大增。他慎重其事地找我谈判,要求自己掌管财政。8岁的孩子找上门来要求经济独立,老母亲我真是惊喜交加。

管钱?怎么管?8岁的孩子能管钱吗?

挣扎良久,我决定给他500元作为半年的零花钱,由他自行管理。超支不补,节余有奖。儿子欢欢喜喜立字为据,当上了“有钱人”。经济独立第一个月,儿子买回一套乐高积木。我一看标签,忍不住叫了起来:“385元?”儿子立马捍卫主权:“我有自主权,签了协议的。”我默默地把批评教育的话咽了回去。儿子虽然成功捍卫了经济权,但也认识到这笔开支太冲动,纠结了一个晚上,终于第二天主动把积木退了。我明白了一件事:孩子能够判断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小孩儿毕竟是小孩儿,自由花钱的快感难以抵挡。到第五个月,儿子已经濒临破产边缘。这时,凡采购物品,他不得不再三考虑是否必需,并仔细比价。有次看见一款机器人很是喜欢,但儿子徘徊良久后还是决然离开。我奇怪地问为什么?他很有算计地说:“这个太贵了,我现在买不起。不过,没关系,我可以攒够了钱再来。”

我明白了第二件事:即使一时错了,也能成为他的经验教训,并调整自己今后的行为。

这半年,我和儿子都有自己的发现。我发现:有界限的自由让他更自制。儿子发现:自主权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承担。“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从来不是教会的,而是从犯的错里反省得出的。去亲身经历错误的后果,这些道理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行为准则。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独立,给他们一个管理自己的机会,现实会比我们更有力地教会他们,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以规则划下界线,让他们在规则内获得自由,学会承担。

规矩,不是孩子们的规矩

我们常常觉得给孩子立的规矩不好使,为什么不好使?或许因为那是我们的规矩,不是孩子们的规矩。

朋友跟我说起,有次在小区楼下,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哇哇大哭要喝水,一旁的妈妈却坚定拒绝:“现在知道口渴了?你刚才非吵着要买棒棒糖时,我就警告了你,买了棒棒糖就没有钱买水喝。做了什么选择就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是规矩。”

朋友感叹这小姑娘过得好艰辛啊,喝口水仿佛跟人生博弈一样。

很多爸妈立规矩的逻辑是:“你想要这个?那就乖乖听我的话。”“不按我说的做?那就得惩罚。”他们总想用规矩当场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威逼利诱之下乖乖顺从。这样的规矩,恐怕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孩子心生怨恨和叛逆。只有当孩子认为“这是我的规矩”,他们才会自觉遵守。

我那位朋友也有一个四岁的女儿,曾经非常爱吃糖。朋友并未高压封锁,只是跟她说,吃了糖必须刷牙,否则虫子会把牙齿咬疼的。小姑娘又想吃糖又怕牙疼,刷牙就刷得挺勤快。可还是长了虫牙,疼得哇哇大哭。从牙医那儿回来,朋友问她:“还吃糖吗?”小姑娘捂着腮帮子,哼哼叽叽地说:“我每天只吃一颗,吃完就去刷牙。”朋友乐得哈哈大笑,仍然不限制女儿。

事实上,得到充分满足的小姑娘,很快就不再对糖果心心念念,反倒是刷牙的习惯一直很好地保持着。这世上总有一些事情,是孩子们难以抵挡的。即使你视为洪水猛兽,也无法将他们隔绝。与其高压管控,不如给他们一个保护他们的规矩。这个规矩不是站在孩子们的对立面,不是“你想这样,就得先那样”的两难抉择;而是“我理解你,同时我也想要保护你”的温暖与关爱。

约束孩子的最佳方案并非父母的严防死守,而是让孩子理解规则对他们的意义,通过“这是我自己决定的”这种责任感,进一步学会自我控制。

这才能成为孩子们内心愿意去遵从的规矩。

有原则的爱,有限制的自由

经典绘本《我永远爱你》中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本能。爱无条件,但须有原则。带着爱意的规则,是保护孩子们的那道屏障。就像王菲对女儿说:“你可以不太乖,你不能去学坏。”这是一份有原则的爱,有限制的自由。

爱与规则,并非站在对立面的单选题。没有界限的自由,孩子容易迷失。而规矩,就是给孩子搭建一个自由的框架,在框架之内,让孩子练习、试错,放手让他们去失败,去面对,去管理。我们怀着爱立下规则,在规则内给予孩子自由,在自由中他们自会学习承担。

在规矩和爱中成长的孩子,才会自信又自律。无论是一颗糖果,还是一部手机,抑或是今后漫长人生中的其他种种诱惑,相信他们都可以掌控。

猜你喜欢
小姑娘规矩框架
采茶小姑娘
心声歌刊(2022年4期)2022-12-16 07:11:02
框架
春天的小姑娘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按规矩办”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11-17 01:45:16
采蘑菇的小姑娘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6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粤人吃饭讲规矩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11-10 06:07:24
采蘑菇的小姑娘
琴童(2016年7期)2016-05-14 10: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