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旺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对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维护国家稳定、建设法治国家有着重要作用,青少年法律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但就目前来看,青少年法律意识在公民意识觉醒条件中的教育问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难以匹配的。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正视现状,正确定位法律教育在公民意识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青少年法律教育为核心,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龄施教。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市民社会的空间逐渐打开,公民意识也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有了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无论是被动地维护个体权利,还是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的产生都在顺应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
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而公民意识的培育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就是要培养其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培养公民对法律制度的认同,对法律价值的内化,逐步形成对法律的信仰,从而推动公民社会的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我国相关立法。培养公民意识,增强青少年法律精神,在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高下。”[1]由此可见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教育从根源上来讲依赖于法律制度自身的完善。可在当前有关青少年专门立法方面存在这不足,仅仅散见于各类民刑事立法条文、司法解释或者政策性文件中,规定又不够具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作为青少年的主体法律,但之于两部法律本身,大部分条文都是引导性和号召性的,没有具体的执行措施且弹性太大,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立法滞后、不够全面,部分内容存在立法空白,如教育部门与法定监护人之间的转换、监护风险的分担等,落实起来差强人意;其他方面,程序法也并未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设置专门的程序,惩罚措施与非惩罚措施规定较为笼统,在青少年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所以要想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其法律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眼:首先,加强对“边缘青少年”的关爱,一视同仁、不偏袒歧视;其次,注意净化文化环境,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游戏竞技、网络资源、手机使用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大宣传如《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的力度,还青少年一片净土;再次,完善青少年相关主体立法,以《青少年法》的形式征求全社会的意见,完善我国法律制度,有法可依,同时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完善专门的少年司法机构建设;最后,加强对边疆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法律教育,不仅使其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且要把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相关教育,融入到法律教育中去。
(二)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长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们的心灵,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也是青少年法制教育成功的基础。首先,家庭不是法庭,应积极改善家庭环境,创造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同时,创造和睦的家庭环境,也要规范家长的行为,身教胜于言教。其次,注意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和正确引导,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和能力,赢得敬重;父母必须了解和尊重教育的对象,因“龄”施教;对青少年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心态、美德,不能有所偏废。最后,实行严格、科学的家庭管理培养,要注意从品行、素质和性格三大方面抓起,不要过度溺爱,尤其要注意培养子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问题凸出“边缘青少年”,要多一份宽容和耐心。
(三)完善学校主体作用。学校教育主要有规模性、组织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等显著特点,这使得学校在法制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建设的进程也已说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而学校无疑就是培养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2]。
首先,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加强公民意识培育。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在思想政治课程上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权利责任教育,使青少年内化为自己的信仰。第一,尽快编撰相关教材或增设教学体系化构建,加强重点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公民意识培养、公民身份的认同,国家和社会的认同。第二,加强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培养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使教育本身不囿于升学这一唯一的目标,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成果学习相结合,树立现代的公民意识培育也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影响国人思想、灵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大力弘扬,同时也要摒弃与现代社会不适应甚至阻碍公民意识培育的糟粕成分,把五千年来提粹的家国天下、天道和谐、诚信慎独、仁爱孝道等传统理念,赋予时代特点和生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使公民意识教育形成有着自己国家鲜明特色与内容,增强国家凝聚力和自信心;第四,正确对待信息社会的发展,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取舍能力,正视影视、网络、报刊等在内的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弘扬正能量。
其次,加强法制教育,提升教育实效。公民意识培育从来与法律教育不能分割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培育中的法律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也是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和补充。第一,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把“软任务”变成“硬实力”,在此过程中可以完善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第二,加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教育,培养法律信仰精神。中国受较长时期的人治,加上人情社会,冲突控制“首先考虑的乃是‘情’,其次是‘礼’,然后是‘理’,最后才诉诸‘法’”[3]。在立足于现实社会和法律生活基础上,开展宪法基本知识、法学基础理论以及法制观念教育,开展对自由平等、法律价值、法律至上、权利本位等观念的传播,正视现实生活中法律的缺陷。第三,加强教师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加强“隐性课程”功能,引导学生融入规则的教育学习。
总之,学校法制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中国法治化进程,它对于培养法治人才和合格公民的最有效途径,在青少年公民意识培育中的法律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学校在进行法律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避免纸上谈兵,加强“案例教学”、“讨论辩论”、“模拟法庭”、“法学诊所”、“主题班会”等校内实践教学方式,将社会热点、重要案件审判等引入课堂;加强学校相关法律社团组建,提高青少年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重要节假日、少数民族重要节日以及开学报到、军训、迎新、各类晚会等特殊时段,通过各种形式展开法律宣传教育。
(二)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加强青少年校外法律教育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各级部门要为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主要加强学校与公检法、监狱、律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通过法院旁听、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察)讲座、监狱参观等形式,提高校外实践教学能力,促进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三)锻炼实践参与能力。学校可以和社区等相关部门联系,加强法律服务学习实践,通过社区服务、下乡宣传、志愿者服务、参与人民代表选举等形式,既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法律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志愿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切实加强青少年在公民意识培养中的法律意识教育。
当然,青少年公民意识培育和法律教育培养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这些国家在对青少年法律教育的同时注重公民意识的养成,我们也可以通过它们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进行学习和反思,从中吸收它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为我国青少年法律教育提供先进的经验借鉴[4]。
当前形势下,青少年公民意识培育中的法律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法律观、以及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新疆高校教师,对此深有体会。位卑未敢忘忧国,深知任重而道远,也希望每个人能肩负历史之重任,以此光明人生、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