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仁淑
家,多么美好的字眼,它是人心灵的栖息地,工作的加油站。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每个人的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看现在的家,想想以前的家,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种知足、感恩之情顿时溢满了心房。
20年前,我的家是什么样呢?我的思绪穿越斑驳的时空,回到了1998年。
1998年的春天,我和丈夫背着行囊,怀揣梦想从山城来到兵团的一个农牧连队安顿下来。
几十排土坯房(又叫干打垒)整齐划一呈环形座落,清一色斑驳的墙面,因长时间风雨的侵蚀,墙皮成块状脱落……
那时,我的家是一间约三四十平方米的土坯房。半夜,我被一阵极明显的嘁嘁索索响声惊醒,“谁?”吓得一身冷汗的我赶紧开灯一看,只见如筷子长的成群结队的老鼠,正翻箱倒柜检查我的行囊呐!第二天便遇上下雨天,大雨倾盆,用泥土糊的房顶被急速的雨点冲出了大小不一的窟窿,雨水滴滴答答不停地往下漏,我们赶紧用光家里所有的瓢盆碗接雨水,半小时后,家里地上仍然成了小溪……雨整整下了一天,那一夜,我们一家坐在放满盆的床上,一夜无眠。
连队四周还有零星的地窝子,连队的叔叔阿姨告诉我:“年轻人呀,你们赶上好时候了,来就住好房子呀,我们,在地窝子里生活了几十年呐!”
几年后,连队开始有计划地将墙体损坏严重的土坯房推倒,建成了一排排砖混房。从建房的第一天开始,全连所有职工都兴奋地围观着,讨论着谁先会住进新砖房。我因工作处处积极主动被有幸首批安置进了结构为一间半的砖混房,终于拥有半间单独的厨房啦!
十几年过去了,小城镇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99%的职工都搬进了团镇的楼房,享受城市生活的方便与文明。兵团团场人的住所经历了“地窝子——干打垒——砖混房——楼房”的演变。
20年的岁月如弹指一挥间,我已从一名包地的职工,成长为连队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如今在阿拉尔市西北兴业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作;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扎根团场,成为了一名连队技术员。如今的我们一家,在蓝泊湾傍水而居,在花园中生活、在文化中成长、在生态中休闲……
我小家庭的变迁,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巨大发展。饮水思源,我感恩和平发展的时代,我想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我们的生活也会越过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