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羡林 李豪
“同学们看我的手,把滤纸轻轻贴在漏斗壁上,这就是一贴、二低、三靠,注意,不要把滤纸弄破……”
5月18日,五师八十六团第二中学化学实验里,化学教师朱凤正在教同学们做去除溶液中杂质的试验,45分钟的课,没有一个学生的目光离开过朱凤。
“我非常喜欢上朱老师的课,朱老师讲课总跟生活有实际联系,能让我通俗易懂地了解化学知识……”九年级二班学生潘永奇说。
八十六团二中,地处蒙古庙片区(原八十五团片区),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在这里就学的孩子大都是附近农业连队的职工子女和周边乡镇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条件普遍较差,积极、乐观学习的热情相对不高,中途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连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教师都感到力不从心,想要把化学教好就更非一件容易的事。
化学是一项研究物质组成与变化的基础学科,怎样让孩子们爱上化学课,迅速消化新知识,朱凤打破现有的教室藩篱,把教育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心理体验和分散式合作的学习过程,将生活和世界带入课堂,让学生加入到分散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来。
从手把手教给孩子们做过滤实验,讲到家庭净水机的原理。从各种化学元素和金属的现实应用,讲到矿产储量,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等,朱凤总能给孩子们讲得有声有色。
“因为有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在化学课上,朱凤老师不会放过每一次实验,除了课本上的实验,还经常会安排一些课外的、有趣的、安全的、学生们能做的实验。”二中副校长李卫玲说。
一次常规实验,朱凤总是亲自准备几十套实验器材,推着小车汗湿衣襟,一节普通的化学课,朱凤要花两天的时间才能备好,她用工匠精神在教学上精雕细琢,不断提升课堂质量和效果,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出快乐学习的氛围,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八十六团二中从教化学12年,朱凤所教学生的化学中考成绩一直位居五师初三化学前三名。12年中,朱凤放弃过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最终选择留在团场持之以恒教好化学这门课。
“她对学校的感情不知道多深,家里的事情多是我操心,她总是更多地想着她的学生,想着备课……”朱凤的丈夫张伟明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