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心病”现象浅谈价值观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2019-12-12 10:02毕昱
青年时代 2019年30期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

毕昱

摘 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多元价值观,不仅冲击成年人的价值观体系,更难以在青少年中进行一致的价值观教育。因价值观缺失等因素综合影响,现阶段青年人表现出的强烈的个体孤独感、生活无意义感,不明白为何而活、为何学习以及为何工作的现象,被称之为“空心病”现象。为此,本文以心理健康为出发点,简要探讨了青年人“空心病”的成因,并从值观教育的角度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空心病”;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教育;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多元价值观,甚至同时存在对立的价值观,不仅冲击成年人的价值观体系,更难以在青少年中进行有效的、前后一致的价值观教育。多元价值观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将一系列可量化的标准当成了价值衡量的标准,如唯金钱论、唯分数论。其中,唯分数论的价值观教育导致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往往单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轻视了青少年的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引发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青年人步入大学之后,不明白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更无所谓生活的积极性,由此而产生疲惫、孤独、学习生活无意义感等消极情绪,以及退缩、自杀等行为,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本文将这一社会现象定义为“空心病”,简要分析“空心病”深层原因、产生因素,并提出解决“空心病”问题不仅要加强青年人的价值引导,更要在青少年当中广泛开展价值观教育,从小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才能实现个体的毕生发展,保障心理健康。

二、何为“空心病”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文件中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本文的研究主体即为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14-18周岁青年视为青少年,18岁-35周岁青年以上视为成年人。18岁之前青少年绝大部分为在校学生,青少年及其家長大多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青少年价值观冲突容易集中表现在退学、厌学等形式上。18岁以后的成年人步入大学与社会,个体角色转变,个人价值评判标准亦多元化。个体青年时期始终存在于多元价值评价体系中,甚至存在于部分对立的价值体系中,青年人不知道以何种价值观来引领人生,从而表现出一些找不到人生意义,丧失前进动力,对未来自己要做的事情感到迷茫的现象,我们定义为“空心病”。青年人“空心病”,不仅仅影响青年人个体的健康发展,也影响青年人家庭的和谐稳定,若任“空心病”现象蔓延发展,必然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三、“空心病”背后价值观缺失的体现

“空心病”外在表现的情绪低落,行为退缩,归因于认知层面,其核心是价值观的缺失,以及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的人生观、理想信念缺失以及自我认同的危机。

(一)理想信念的缺失

理想是价值观基础上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期望和想象,是人类不竭的追求。信念是对事物的坚定的看法,是意志与认识的结合,是实现理想的动力。理想信念强有力的指导着人们的行为,然而当代青少年如果仅仅将考大学当作理想,当实现了读大学的目标后,就步入了迷茫期,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一些学生虽然树立起一些理想信念,但却不知如何实施,与实际的知行脱节。青少年通过媒体或者现实社会体验到一些口头标榜价值观与实际践行价值观的冲突现象,从而认为共产主义的大理想太过宽泛、空洞、无实际意义,不如追求物质实在。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当代青年毕生发展的理想信念缺失。

(二)人生目的模糊

人生目的是以人生观为基础的我这一生要怎样度过的思考。学生时代的青少年往往以成绩作为人生的价值标准,以考大学、读名校视为人生的目标。然而一旦进入大学校园或社会,不再以分数来判断一个人的成败得失,青年人不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衡量人生的价值。有的人以索取物质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目的,然而金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人创造的商品价值,却无法提供个人所需要的归属感、亲密感的价值。有的人不能认清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视个人私利为第一,国家与集体利益置之不顾,无责任担当意识。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当代青年模糊的人生目的,尚未建立起积极、高尚、有意义的人生目的。

(三)自我认同的危机

自我认同就是将“我是谁”“我该向什么样的人学习”“我想变成什么样的人”等关于自我定位的各种认知。简单而言,自我身份的确认就是自我认同。青年时期是形成、确立自我认同的关键期,体现了分化——冲突——统一的过程。青少年自我认同的过程是这个年龄的特有现象,一般通过个人成长和适当的引导能够逐渐形成同一性的自我认同。然而步入大学尤其进入社会后,工作成绩无法用分数衡量,除了工资收入,社会地位、异性交往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产生,其中的某一方面的受挫,就可能引起青年人的自我认同危机。

四、造成青少年“空心病”现象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青少年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西方价值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交换性质渗透至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传统价值观精髓部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也随时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而减弱。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点甚至是对立的价值观点,已逐渐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冲击成年人的价值标准,更难以在青少年中开展普适性的价值观教育。

(二)教育因素

在青年人价值认知的形成方面,需要成年人的引导,然而现阶段14-35岁青年人的家长、教育者本身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其价值观的建立已受到多元化的影响。家长、教育工作者从自身价值观出发,教育理念、态度语言、自身行为等能都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家长、教育工作者价值观存在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此外,教育系统的选拔功能,集中于高考一役,往往导致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高考前以学生分数为唯一价值,忽视了对他们人生价值的指导,从而使青少年在高考后出现人生价值的“空窗期”。

(三)个体因素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培养同一性,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一直在潜移默化的接受成年人的价值观影响,就很容易接受到冲突的、不一致的价值观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逐渐发展的时期,容易产生非黑即白的对立性观念,当现实与主观不相一致时,无法进行整合,与成年人相比,内心冲突更为强烈,情绪表现更为激烈,常常付诸破坏性的行动。青年时期更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形成自我同一性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反之则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五、重塑与构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

(一)价值引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航标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与人的毕生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加强对社会所有人员,包括成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引导,从社会整体风气、成年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铸造培育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沃土。另一方面也要从青少年,甚至是少年时期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要认识到人生发展的多样性,一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都是可取的,允许青少年发展的多样性,而不是以分数论成败。

(二)与时俱进:开展面向未来的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理想信念教育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充分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在理想新年教育的同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面向世界,就是要能够有鉴别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同时对西方价值观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面向未来,就是要将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三)三位一体: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作用

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作用。从家庭方面而言,家长尊重孩子发展的多样性,以孩子的需要为出发点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强行灌输给孩子。从学校方面而言,教师要以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理想信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要内容,承认孩子发展的多样性,同时也要在课内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不骄傲自满,不妄自菲薄。从社会方面而言,社会媒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向全社会包括成年人坚持一致的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各级群团组织下属的青少年宫、妇女兒童中心等单位,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要联合学校开展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更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资源,开展家长课堂、教师培训等方式,加强成年人的价值观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培养价值观沃土。

六、结语

我国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大的课题,“空心病”现象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本文也仅仅是从价值观教育的角度出发,梳理了“空心病”现象背后价值观缺失的表现及产生因素,并提出重塑和构建当地青年价值观的一点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需合力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减少个人心理冲突,从而实现广大青年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初心.空心病:迷失的不仅是孩子[J].江苏卫生保健,2017(2).

[2]王婷婷.青少年“空心族”现象——论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J].青春岁月,2012(24).

[3]朱思施,鲁林,文敏琳,等.从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空心病”现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4).

[4]郑学栋,王琪,周晓丽.浅析大学生“空心病”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J].祖国,2018(2).

猜你喜欢
青少年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思考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