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贷”风险认知现状调查及思考

2019-12-12 10:02张冬月李明哲
青年时代 2019年30期
关键词:校园贷风险大学生

张冬月 李明哲

摘 要: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80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描述大学生校园贷风险认知现状。调查显示,过半数学生对P2P和线下私贷有较强警惕性,八成学生对校园贷恶性事件有所耳闻但并不关注,网络平台和线下活动是学生获取校园贷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此,笔者提出紧抓入学教育、畅通沟通机制、加强日常管理等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风险;认知现状

一、校园贷概念及发展过程

广义的校园贷指各类能够提供借贷服务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电商平台、消费金融公司、P2P网络借贷平台、线下私贷以及银行机构,以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校园信贷服务的商业行为。狭义的校园贷专指网络借贷平台提供的校园贷款,尤其是低门槛、高利息小额贷款。

校园贷2005年已进入高校视野。随着信用卡提高发放门槛①,日渐退出大学生视线,以低门槛、审批快、无担保等为宣传卖点的校园贷成为大学生的新宠[1]。类似服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超前消费期待和即时满足心理[2]。然而,随着学生消费欲望膨胀、盲目投资甚至沾染赌博恶习,为学生提供借贷服务之举引发争议。除学生自身非理性消费因素外,被欺诈也是致因之一[3]。大量以敛财为目的非法网贷机构,逾越了正常信贷的范畴和底线,甚至扩张为性质恶劣的高利贷、裸贷等违法方式,对学生个人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非法校园贷频繁滋生乱象,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与银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加强校园贷管理;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再次明确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2018年9月,人民日报发文提及包括回租贷、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刷单贷、传销贷在内的校园贷新形式,正式宣告校园贷“披着马甲,卷土重来”[4]。

二、校园贷风险认知现状调查

(一)目的对象

目前,高校鲜有针对大学生校园贷认知情况和原因探究的调查研究,抵制非法校园贷工作缺少现状依托。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校园贷防风险能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生为调查对象,围绕校园贷认知及看法等主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2份,其中,本科生720人,研究生82人。

(二)方法内容

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自填的方式以便整体感知,辅以深度访谈剖析学生心理。问卷共设20题,分情况自评和风险认知两大板块。其中,基本信息3题,收入及支出情况、消费需求等6题,校园贷概念认知、参与情况描述4题,对校园贷风险、危害认知等4题,校园贷信息获取来源、求助方式等3题。

(三)结果描述

被调查者中,78.3%为男性,41%为当年新生。调查显示,97%的学生生活费主要由家庭提供。此外,近30%的学生选择勤工助学、奖助学金、校外兼职贴补生活。生活费在1000元-1500元人数最多,占41.78%,1000元之下占比35.76%,2000元以上占比7.53%。仅有1.88%的学生表示生活费远远不够,略有不足、收支相抵、略有剩余的人数分别占18.95%、35.63%、39.27%,可见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理性消费。

84.94%的学生认为生活费满足消费期望,相差不多,仅有7.03%的学生认为难以满足。排名前三的主要消费项目为购买书籍、培训报名等学习类消费,零食、服饰等日常生活消费,社交、男女交往等交际性消费,分别有71.14%、65.87%、24.72%的学生选择。高端消费和娱乐性消费选择人数均不足11%。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旅游消费和期待较高,是学生主要的计划性开支。

校园贷认知方面,在学校已开展相关入学教育的前提下,过半数学生对P2P、线下私贷有所警惕。但仍有半数学生未选择“线下私贷”这一题目已注明可能涉及暴力催贷的高风险校园贷形式,可见教育效果远远没有达到学校期望。此外,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服务,将电商平台、消费金融公司视为校园贷的人数反而更少,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花呗、京东白条和各大购物网站的分期信用付信任较高。对校园贷范畴认知情况如表1所示,选项有所精简。

86.66%的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校园贷,但经常使用电商提供的信用支付方式的已超过1/3。8.35%的学生认同校园贷低利率,3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但未选择怀疑选项。针对校园贷的风险性,13%的学生认为能够及时还钱即可,依旧有30%的学生未选择有风险选项,选择“不了解,说不清”。

调查结果显示,近70%学生认为分期购物并无风险。八成学生对媒体已报道的校园贷恶劣事件有所耳闻,但近半数学生并不关注校园贷引发的意外事件。网络平台依旧是校园贷信息的主要来源(63.34%),近三成学生表示会从同学、朋友处得到相关信息。17.58%的学生参与校外活动也曾收到相关信息。值得关注的是,从校内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比例近50%,给校园管理敲响了警钟。当被问及如陷入校园贷,无力还款该怎么办,仅有三成学生选择告知家长,选择报警和告知辅导员比例均不足30%,另有2%学生选择逃避,独立承担。

三、调查启示及高校应对措施思考

本次调查围绕校园贷基本问题开展,结果令人深思。首先,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传统形式和风险认识不全面,往往只将暴力催贷、裸贷等恶性情况视为校园贷,对其高利率、高违约金、高手续费的弊端认识不清;对电商平台和金融公司过度信任,缺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知识。这说明校园贷诱导性极强,大学生对校园贷认知流于表面。因此,学校在开展相关教育时不能只注重宣传极端案例,还应扎实做好理性消费引导、金融风险认知教育等日常教育。

其次,大学生对校园贷的新形式和潜在风险缺少认知。新形式校园贷抓住学生渴望成长的内心,与培训、实习、创业等形式结合,冠以明目迷惑试听,发展校园代理,以传销的手段发动校内学生、学生组织配合宣传,达到降低风险评估的目的。由于大学生刚独自踏足社会边缘,本就自控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风险评估能力较差、易受到生活环境影响、风险预知能力不稳定,导致大学生更易成为不良网贷平台的目标。

最后,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和群体利益的知识缺乏应有关注,缺少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能力。应引导大学生基于现象认知,对个人和周围群体表现出的思想行为特征有所反思,避免随心所欲、随波逐流、与己无关的麻木状态,陷入被动消费陷阱。同时,若深陷困境,应避免害怕告知学校和家长的心理,以免酿成大错。

四、結语

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坚持理性消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正确看待和接受学校教育和家庭帮助。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贷的隐蔽性、危害性和长期性,紧抓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金融知识、消费观念、信用意识教育[5],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建立与学生、家长的健康长效沟通机制。

注释:

①银监发〔2009〕6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第六条规定,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附属卡除外)。

参考文献:

[1]胥青.“校园贷”的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

[2]宋雁慧.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

[3]吴鹤群,成晓越.风险社会视域下“校园贷”问题的生成及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18(1).

[4]张洋.部分校园出现回租贷等 警惕校园贷穿上“新马甲”[N].人民日报,2018-09-04.

[5]李玫,徐颖.我国互联网校园贷市场法律问题与规制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猜你喜欢
校园贷风险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