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中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

2019-12-12 10:01汪金英张明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基础课价值观文明

汪金英 张明月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德育的起首课程,自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观教育就越来越引起高等教育的关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性质与教育目标决定其理应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责任,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先进的人力资源。通过对基础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具体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的梳理,探索了2018年版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 生态文明观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5.10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5-0093-05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践行者、见证者和生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引风气之先的重要青年群体,他们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成功更益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文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必须开设的德育课程的起首科目,2018年版基础课教材贯穿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着大量可开发挖掘的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应发挥好基础课教育教学优势,融合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目标要求,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生态立场,使其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同时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帮助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中流砥柱。

一、基础课教学目标与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共鸣

生态文明观是针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濒临枯竭、生态危机崭露头角导致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进而引发的人们对人、自然、社会三者重新审视后形成的理性认知。生态文明观教育以提高公民生态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引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明确生态权利义务,遵守生态法律法规,培养生态道德,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养成生态行为。生态文明观教育契合人类社会进步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规律,契合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同时也满足了新时代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诉求。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

教学目标是特定条件下为被培养人设定的教育活动结束后预期达到的规格,它为教育活动规定了方向,为评价学习活动提供了参考指标。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和外延。就生态文明观教育而言,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育目标首先以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宗旨,以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为目标。相比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课中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更具体、更生动;相比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育更微观、更贴合个人;相比于近代史纲要视角则更着眼于新时代、应用性更强,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育目标的设置要在着眼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的同时发挥课程优势,以教材中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律素养框架内蕴含的生态文明资源为线索,明确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特定的技能,贯穿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育始终的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对生态文明的理性认知。在课程教学中,第一深度把握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治观的内涵要义,根植正确生态文明观念;第二深刻认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的主要理念。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将学习活动作为媒介手段、习得知识与锻炼能力并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途径和桥梁。第一探究周围生活环境状况及变化历程,思考原因并设计解决方案;第二学会灵活应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第三钻研生态文明政策法律规定与道德约束,应用法治思维和道德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育教学更深层次的追求,也是生态文明观教育最重要的目标。第一深切体会生态环境破壞及由此带来的生态问题揭露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的劣根性;第二大力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根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的生态文明理念;第三科学鉴赏生态环境的美与丑,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第四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激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热情。

基础课教学目标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要义和愿景,与生态文明观教育相承接,将生态文明观教育落实的更具体、更细化;与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相一致,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深度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两者共同服务于将受教育者培养成自觉遵照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规律、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坚实的后备力量。

二、理顺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学内容

2018年新版基础课教材相比于以往教材而言蕴含了更多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但教育资源分布依旧零散,在教学环节还需要教师将精简呈现的内容做更加丰富和更贴合实际的展开。综合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基础课教学内容和受教育者接受模式特点来看,可将基础课蕴含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梳理为: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治观教育。

1.生态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人基于一定思维感官之上对客观事物的正误、利弊、重要性等的认知、抉择和评价。生态价值观与不同的文明形态和人类开化程度相适应,是生态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指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生态价值观将生态纳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考量系统,将生态本身的优劣作为影响人类优质生活的基本指标。生态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让受教育者明确自然系统对生命存在的伟大意义,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根植自觉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理念,用生态价值观指导实践行为。第一章第一节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部分中阐述了人类并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来源于自然界,和其他生物一样平等的享受着自然的恩惠;第五章第四节引领社会风尚中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社会。在对以上类似内容讲解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正确认识个体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识自然系统存在的必要性,我们要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又应该在索取中爱惜我们的生存家园;第二章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中表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教师在讲述有关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真谛时,可以启迪学生有关自然本身的规律:自然本身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体现为某种条件下的不变性。工业文明背景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欲望的空前膨胀,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只有矫正错误的生态价值观,按规律办事,才能从根源上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与兴盛。

2.生态审美观教育

“从理论领域讲,植物、动物、空气、阳光等这些自然物,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是艺术的对象。”[2]生态审美观是人类认识自然,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包含强烈的情感投射性。在生态价值观初步萌生的基础上展开生态审美观教育,可极大地弥补大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弊端影响下带来成长的不足,在生态审美活动中达成心灵的平衡和人格的完善。在2018年版基础课教材中,虽然没有醒目的指出具体生态审美观教育小节,但却提供了可应用到生态审美观教育的语句,例如在第三章第一节的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里讲到中国人民“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良田……”[3];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中阐明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万里山河滋养哺育着她的炎黄子孙,我们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清洁美丽的世界……基础课教师可以借用以上内容深度开发基础课赋存的生态审美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诸如此类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将学生亲身感受到的美的事物迁移至课堂,将课堂培养的生态审美思维延伸至课下,引导发现自然物的美,产生欣赏怜爱和不忍破坏之心。基础课教师将课程中传达的生态审美观教育落实好可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生态审美能力教育。生态审美能力是从事生态审美活动的必备技能和素养,假使没有生态审美能力,即使看到美的景象也会过眼不过脑,激发不出热爱自然的情怀。第二生态审美兴趣教育。生态审美兴趣是个体思索事物特质和属性中蕴含的生态美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情愫。培养生态审美兴趣既对个体生态文明行为有正向的牵引作用,又是实现艺术与审美等高雅行为走向大众走向日常生活的有效路径,要通过生态审美兴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在认知领域主动探索从现象界到物自体、由有限存在向无限存在的深度提升。

3.生态道德观教育

自二十世纪中叶始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导致环境问题凸显,天人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问题逐渐进入人类道德关怀的考察范围,人们的生态道德良知受到启迪,试图把长久以来人与自然互动中产生的难以认识和解决的棘手问题纳入道德视域,以一个崭新的思路探寻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基础课蕴含的生态道德观教育内容重点囊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生态善恶观教育。生态道德行为以善恶作为衡量标准,第五章第一节道德及变化发展中说到道德要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的关系,要依靠正确的善恶观才能有效发挥道德的规范职能;可结合以上内容首先培育单纯的行善动机,再次渲染善恶行为的情感体验,打通生态道德观教育的第一步。第二生态消费观教育。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4]基础课在第一章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中写到消费观的异化,现如今存在个别大学生盲目攀比跟风,消费总额超出个人能力范围而负债累累,基础课教师要告诫学生,正是这种不合理的消费观驱使,导致过渡生产-盲目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许多无辜生灵惨遭涂炭,产生堆积如山的废弃物,对自然造成灾难性破坏。利用以上教材资源将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健康的精神消费传达给学生。第三生态道德责任感教育。生态道德责任感是生态道德观理性化的体现,第五章第四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指出类似环境保护、城乡清洁、绿色出行、低碳环境、美化家园等志愿服务已为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传播青春正能量的重要途径,教师避免教学活动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要鼓励学生行为养成,并为有价值的活动创造机会,在志愿服务中历练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责任感。

4.生态法治观教育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5]。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像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等立法时间长为大众所熟悉,相反生态环境保护条文往往因公众普及度低遭到忽视,致使人们在生活中无意间放松对环境不当举止的警惕进而产生破坏性后果。2018年版基础课教材法律基础部分融入了更多有关生態环境方面的内容,基础课教师应结合教材资源围绕生态法律知识教育、生态法律权利义务教育和生态法治思维教育展开生态法治观的培育,引导大学生增进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自觉性,形成缜密的法治思维,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法律底线。首先生态法律知识教育。第六章第二节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中列举了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教师可结合课本中的我国生态法治建设理念、举措、原则,适当地将我国近年来密集颁布实施的与大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引进课堂,给大学生普及生态文明法律知识,使他们对什么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什么不可触碰产生清晰认知。其次生态法律权利生态法律义务教育。可利用第六章第六节法律权利法律义务部分中我们享有生命健康权、休息休养权内容,传达绿水青山、清新的阳光空气水等优质的生态环境就是我们享受这份权利必备的物质前提,需要大家自觉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义务,为生态文明建设尽职尽责。最后生态法治思维教育。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表明我国的法治体系为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推动力量和制度保障,生态文明法治机能建设完备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高效运行,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法治思维,为生态文明法律建设蓄力添彩。教师可依据第六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的四个环节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四个基本格局中模拟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执行、运用和遵守四个运行环节让学生亲历亲感,体悟法律公正、民主、平等、人权的理念和正当性、规范性、逻辑性及科学性的思维模式,通过借助生态法治的视角分析并解决环境问题,启发崇尚法治的信仰,增强生态法治思维能力。

三、优化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学方法

不同于一般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类课程,基础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生态文明观这种越来越受社会关注的教育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和灵活运用,将被动的接受学习过程变为主动地认知建构,路易斯·拉思斯等人依据价值生成过程和基本模式将价值澄清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步骤[6](见表1)为我们基础课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教育教学提供有益借鉴;为受教育者从多元混杂的价值观中找到科学理性的世界观提供了可能;为更好地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学生价值观共鸣提供了契机,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七步教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调用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的澄清过程,反省行为、确立目标、升华情感,最终搭建出既符合社会需求又满足个性心理的价值观方法。

七步教学不主张给出一整套系统价值体系让学生去识记,而是建立在学生思考并参与的基础上挖掘和培养他们自主教学能力,帮助其掌握特定科学方法并应用到现实生活,这与当前大学生在生态问题面前,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不强,或不知道选择哪种行为现状相吻合,在减少当前大学生价值观领域混乱的同时,增强主流价值观。七步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强。教学步骤设计详细完整,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七步教学法现实性强。反对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主张贴近生活现实,在实操中应用;七步教学法的实效性强。施教得当七步教学可使受教育者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趋于一致,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思考,而掌握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最佳路径就是主动学习。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生态文明观教育理应主动批判吸收西方思想观念教育的合理内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实际状况,将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德育方法推陈出新。基础课运用七步教学法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例如:

第一步激发自由选择的动机。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不讲明用途,吊足胃口,激发学生好奇心,教师用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观念及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发展,创设学生为主导的思考和讨论氛围,再此过程中尽可能的不被学生察觉到在实施严苛的生态文明观教育。

第二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作出选择。将现实生活中我国生态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现象本着客观的原则写到线段两端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总体生态文明范围设计好的情况下,将长线中间空余部分分割开来,启示学生所有问题并非只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对立面,鼓励学生在此范围内尽可能多的思考与生态有关的类似词组或可能会选择的生态行为。在大前提正确的情况下,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启发学生对结果深思熟虑的选择。基于学生思考后的结果,将他们具有代表性的立场落入空白处,为避免学生跟风从众了解多元主张,可引入匿名纸条方式填写价值单,上交后再分类筛选有价值的观点。接下来着重帮助学生推敲影响终选区答案的社会需求等关键性因素,在此过程中,个人在意志、情感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受到考验,基础课教师可讲述给学生:越来越多的明文条例规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人们越来越倾向到生态良好风景宜人的地方居住等,来启发学生审慎的思考每种立场可能产生的后果及暗示正确的选择是哪些,最后人类的永续发展必然建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优化之上。

第四步珍视与爱护。珍视与爱护阶段要让学生扪心自问,是否为能为这种选择而满意自豪,这一阶段要兼顾前提的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可设定具体情境让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观点进行问题处理,启迪学生反复考量这是你所珍视的生态文明观吗?你会欣然接受自己所拥护的这种文明观并长久的拥护下去吗?对于那些有坚定正确理念并将问题场景疏通较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价值观选择有偏差,问题场景应对不顺畅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关注,引导他们学会变通,重新反思选择的正确性。

第五步确认。鼓励学生将自己选择的有充分依据的价值观踊跃公开于众,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公开确认过程中不要给予过多的结论性的干预,更不要主动向学生传输某种附加价值观,要学会做好倾听者,要利用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思维碰撞的环节锻炼对生态问题的判断能力,最终能够自由理性的选择,以期课下能将课上学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迁移至多样化的社会生活。

第六步告诫学生依据选择行动。这是用价值理念指导行为方式即外化于行的开始,也是行动反映所选择的价值取向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观念作为,在行动中践行观念,在行动中培植更新观念,并要求对其做出的选择负责任,学生们依据选择主动行动的过程能大大减少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时间、精力、物力等的无效损耗。教材中第五章第四節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社会行为能力,为依据选择行动提供了可施展的空间。

第七步反复行动。行为反复形成习惯,习惯反复养成品质,品质才能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才能更持久的促进国家生态文明进步发展,通过反复行动深化学生自己所选择的正确生态价值观念,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良好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形成良好的生态品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你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了什么?你是否愿意经常这样做?你打算怎样用基础课习得的生态文明观去更好的指导行为?你是否应该将自己较为合理的生态文明观传播给其他人,带动大家一起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呢?为学生的持续行动和深度思考注入动力,巩固生态文明观教育效果。

基础课历来肩负着特定观念教育的功能,在立德树人中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传授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的价值体系,使之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体现基础课的双重价值。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统一相处的必要环节,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人力资源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基础课生态文明观教育教学仍有巨大潜力和众多可能,所以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德育方法和工作对策,提高生态文明观教育工作的效益和水平,开发学生知情意行上的生态观潜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同时,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出优秀的高级人力资源储备人才,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忠诚践行者和模范带头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49.

[4]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

[5]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

[6] [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基础课价值观文明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我的价值观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