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的爱国奋斗精神

2019-12-12 10:01杨小扬陈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杨小扬 陈红

摘 要:新时代的爱国奋斗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杰出创造,爱国奋斗精神所蕴含的鲜明理论特征与实践内涵,助力伟大事业,成就伟大梦想,推动人的解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着力培育青年一代的爱国奋斗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 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5.011

中图分类号:D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5-0055-05

爱国奋斗精神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创新,也是对中国精神的时代诠释,其思想的火焰为全体人民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作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一环,爱国奋斗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性光辉,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将广大群众的爱国实践推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一、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提出及其鲜明特征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发展和传承。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对祖国的高度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华儿女的自觉追求,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之志,又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家国情怀,更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走进新时代,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意识形态主旋律,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爱国主义在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1]明确指出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筑了中国精神。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在发言中集中强调弘扬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必须将国家、党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命运统一起来,形成既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又传承历史并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传统;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教育载体,让爱国主义精神深入青少年的内心,激发广大青年人的强国、报国之志。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再次强调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地位。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进一步做出重要论述,号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奋斗者们将爱国之情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培育家国情怀,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民族兴盛的统一。其中包括:高度赞扬广大人民爱国奉献的奋斗精神,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爱家和爱国相统一,使每一个小家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在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时,提出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使其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共同价值追求;强调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并对青年学子提出明确要求,希望青年人将爱国之情这个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置于人格和气节的首位,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个人追求联系起来,秉承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感;对教育界提出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的要求。此外,习总书记还在多个场合高度赞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积极肯定了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榜样力量。2018年6月29日,为响应党中央号召,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系列活动,让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爱国奋斗精神為爱国主义精神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首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下,“新时代”成为爱国奋斗精神的时代坐标。爱国奋斗者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比以往一切时代都要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时代,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时代,是新事物新理念不断涌现的时代。对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内涵理解首先应当把握“新”这个特质,打破束缚思想的藩篱,透过全新的视角和心态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其次,“党的领导”是爱国奋斗精神的方向指针。一方面,奋斗者们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全党也应当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使党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奋斗实践的坚强后盾。再次,“家国情怀”是爱国奋斗精神的感情基础。“家国情怀”与宗法社会的“家国同构”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这种精神始于小家,通过对大家的奉献而归于“情”字,代表了社会构成最小单位的个人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与思想认同,是一种由心而生的纯粹情感。最后,“奋斗报国”是爱国奋斗精神的实践主题。在爱国奋斗伟大精神指引下进行的伟大实践,将奋斗和报国有机结合起来,使个人奋斗实践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对物质文明的创造和提升,更强调对国家有力支持和认同的深层次意味。总之,爱国奋斗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爱国奉献实践提供了新的思想支撑。

二、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是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基本依据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3]爱国奋斗精神的提出,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顺应了时代之声的呼唤,其鲜明特征及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爱国奋斗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推进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通往共产主义光明前景的必经阶段,对这一阶段的科学判断源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若要破解新时代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首先需要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通过强大的物质基础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高度重视物质生产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4]“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革,没有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就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没有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然而,物质进步还需要新思想和新精神来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保障,探索解决之道,激励和鼓舞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一方面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制约。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斷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国家和人民必须面对的现实任务。生产力的发展势必对上层建筑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包含两个方面:“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6]这意味着单纯的理性和技术层面的上层建筑变革不足以应对时代发展的要求,还需要适时地对意识形态加以变革,使其适应生产力进步的要求。在当今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披荆斩棘的思想武器,爱国奋斗精神是激励新时代全体劳动人民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国家精神。爱国奋斗精神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现状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回应了时代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呼唤。积极向上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能够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热情,为社会物质进步提供了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持。爱国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最进步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时代的号角,号召全社会,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胸怀梦想,心系祖国,做精忠报国的新时代奋斗者,背上行囊,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坚守在国家建设最前沿和最重要的岗位上。

2.爱国奋斗精神是推动伟大梦想的催化剂

实现伟大梦想,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地进行爱国奋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人的基本特点做出了准确描述:“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7]共产党人没有私利,他们代表着全体无产者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了解,使其成为领导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地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价值和解放,“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8]这就要求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掌握革命及国家建设的领导权,充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水平,利用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巩固工人阶级政权。政权的巩固一方面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更需要一种代表全体工人阶级的国家精神来凝心聚力,将全国拥护共产党领导的各阶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因此,热爱国家,为国奋斗的爱国奋斗精神自然成为新时代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的最佳选择。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光明灿烂的前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伟大梦想,并时刻铭记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中国人民既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受益者,又是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担当精神,也需要全体人民通过支持和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行动作为呼应。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受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生产力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9]“市民社会”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同时也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扬弃了资本主义形态的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是全体独立劳动者能够自由支配其劳动的自由人联合体,因此,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劳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性力量。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能够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群众的热情,形成更加牢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统一战线,通过唤起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爱国情操和奋进精神,促生社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以及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一致追求。

3.爱国奋斗精神是促进人的解放的粘合剂

若要更好的理解爱国奋斗精神对国家和个人产生的影响,必须从探讨人的本质属性开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本质的异化现象做出过许多论述,他认为在受资本掌控的社会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剥削他人的劳动剩余价值成为常态,“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10]在这种情形下,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人成为金钱的奴隶,尊严成为交换价值,利己主义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然而,自由自觉的劳动才是人的类本质,它作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将人的社会属性同自然属性区分开来。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消灭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剥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和社会前进的最终目标。“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1]人性的解放和人本质的复归,不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实践过程。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和超越,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就是对狭隘的个人主义的升华。这一价值观引领和激励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国奋斗的过程中,在自由自觉劳动的过程中,得到人性的解放和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在这里,国家不是控制者和压迫者,而是奋斗者心有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广阔舞台,是个人幸福的坚强后盾和不竭源泉;在这里,国家的力量不再是一种与人的类存在相对立的政治力量,而是来自于人本身的解放人类世界的动能,“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12]当国家和个人从本质上合而为一,达到共鸣,将会形成一个互相支撑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由全面发展,自由劳动的人和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国家构成,将人类社会推向新的高度。

国以民立,民以国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立国之本,时刻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奋斗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先进国家制度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全体中国人民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共同梦想,在实践中昭示着爱国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将国家这个大家的光明前景和个人小家的幸福安康紧密结合起来,以一种积极的形式克服了发展过程中的碰撞与摩擦,达成了现实个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归一。总的来说,爱国奋斗精神的行动载体是全体中国人民,作用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通过具体的爱国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包含了国家进步和个人实现的双重意义。爱国奋斗精神弥合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利益沟壑,超越个人主义的狭隘和自私,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融入国家进步的全过程,是集体主义的最终实现。

三、做新时代的爱国奋斗者

新时代展现新风貌,新时代呼唤新目标,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梯上,没有旁观者。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教育场所和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科研场所,是实现国家物质进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引导全体学生和教育者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用爱国奋斗精神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新时代合格的爱国奋斗者。

1.培育伟大梦想,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新时代的爱国奋斗者所具备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培育伟大梦想,深化愛国之情。爱国主义作为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贯穿五千年历史的政治美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创造伟大中国奇迹的不竭动力。高校应当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建立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础上,不断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和奉献精神,引导受教育者时刻保持和国家同向而行,在祖国最需要地方建功立业,收获国家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统一。首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思政课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育学生的爱国奋斗精神,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家是最小的国,国包含着千万家,没有大国就没有小家,心不存大我,小我就没有安身之处。其次,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受教育者的爱国境界。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正确处理“脑”与“心”的关系,充分利用中华民族过心灵生活的优秀传统,不断开掘和拓展人们的心灵世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不仅仅专注于“入耳”和“入脑”的关系之上,更专注于“入脑”和“入心”的联结之上。[13]让爱国精神在受教育者心灵中生根发芽。

2 .终身学习练就高强本领,在伟大事业中报效社会和人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在中国共产党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引导青年学生安心学习,踏实工作,不断积累,在伟大事业中践行爱国奋斗精神。首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引导高校新时代的奋斗者们保持终身学习的高涨热情,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以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为时代指针,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道德标杆,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终极理想,不断汲取新知识、获取新本领,锻造工匠精神,助力祖国在各个领域都走向世界前列。其次,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作为站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须认真学习老一辈和新一代模范人物爱国奉献的先进事迹,在祖国召唤时舍得抛下安逸生活,奔赴最需要自己能力的地方,破除艰难险阻,为国家开疆拓土。

3 .心系祖国,放眼世界,为人类解放奋斗不息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开放包容的仁者之爱,并非盲目狭隘的民族主义;新时代的爱国者们是依靠自身奋斗实现个人和国家价值统一的国家主人,而不是靠剥削和排斥别国人民取得财富的投机者;新时代奋斗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解放,在秉承家国情怀的同时更铭记中国和世界人民本是同呼吸、共命运,不存在根本利益的矛盾。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教会青年人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集体主义情感的升华和集中体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高度内化,使拥有爱国奋斗精神的青年一代,将国家大义置于个人道德的最高处,超越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狭隘性,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个人幸福的共同体。

恩格斯曾引用过摩尔根的一段话来表达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希冀:“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教育的普及,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14] 社会主义的中国已走过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70年,我们始终坚信,尽管前方的道路注定不平坦,共产主义的终极追求和全人类的解放,也必将在全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爱国奋斗中,通过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7].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3-07/17/content_1810919.htm.

[2]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1).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4][9][10][11][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540,52,3,46.

[5][6][7][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92,44,52.

[13]邱柏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若干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50-55.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