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团支部活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12-12 10:02陈泽峰
青年时代 2019年30期

陈泽峰

摘 要:高校班级团支部在引领学生、服务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团支部的活力直接影响着共青团的影响力以及其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基于广东所有高校班团一体化的运行的现状,并分析其与团支部活力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团支部工作职能表现、外部支持、具体实施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团支部活力,其中外部支持对高校团支部的支持影响最大。因此,高校共青团要正视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通过完善班团工作职能定位、加强相关政策支持、重塑团支部组织文化等方式提升团支部活力。

关键词:班级团支部;班团一体化;影响因素;有序probit模型

一、引言

高校班级团支部在引领学生、服务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级团支部的活力直接影响着共青团组织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能否密切联系青年团员以及发挥各项职能将工作落到实处。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共青团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共青团要持续推进基层组织制度改革创新,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1]。同年,团中央学校部指出加强推进班团一体化运行是团学组织创新和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班团一体化是指以团支委作为主导力量,以班委作为主要执行机构,形成协同工作、紧密联系的格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班级管理、紧密联系青年学生,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凝聚力。班团一体化机制的成功运行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紧密联系青年、促进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有力保障。

本文通过研究班团工作对高校团支部活力的影响,重点分析班团一体化工作与团支部活力之间的关系,探讨班团工作的职能表现、外部支持、具体实施方式等方面对团支部活力的影响,分析目前高校团支部在建设和班团工作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期为提升高校团支部建设拟以相应对策,为高校共青团建设提供可被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二、数据来源、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

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广东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研究”,本项目于2017年和2018年对广东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査范围覆盖广东所有高校,包括公办本科、民办本科、公办专科、民办专科不同类型的151所高校,调查问卷共3大类,32项内容,其内容包括被调查高校基本情况、团费收缴方式、团日活动频率、班团一体化开展情况、团支部委员选举方式等,并设置专门针对已开展班团一体化院校进行现状调查的题目。本次调查共发放151个样本,回收98个有效样本,回收率为64%。

2.变量定义

本文的主要变量定义具体见表1,在变量的选取上,主要就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作如下说明。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指班团一体化对团支部活力的作用情况。使用问卷中的对应题项来反映这一指标,把选项中的“没什么作用”“作用较小”“一般”“作用较大”“作用很大”分别赋值为1至5。

(2)解释变量

对解释变量的选取主要考虑三方面内容,分别是团支部的工作职能表现、外部支持以及班团一体化具体实施方式。首先,内部表现使用“团支部发挥的作用”来衡量,具体是用对当前班级团支部在“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代表青年”“维护青年权益”“推优入党”方面发挥作用的6个题项的加总分数来表示。每项从“很差”到“很好”分别被赋值为1到5。因此最后总得分范围是6-30。分数越大,代表团支部发挥作用的情况越好,反之越差。

在外部帮助方面,使用“您所在高校班团一体化的推进是否有获得其他行政部门的支持”这一题项反映,是为1,反之为0。

在具体实施方式方面,分别选取选举合理性、开展主题团日活动频率、“班团一体化”的运行方式以及新增委员个数来表示。

(3)控制变量

主要选取办学层次与学校位置作为控制变量。

(二)研究假设

根据前期的调查结果及相关文献的收集,本文就团支部活力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高校班级团支部工作职能的水平的高低(包括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代表青年、维护青年权益及推优入党的工作职能)会对团支部活力产生影响,当班级团支部职能水平提高时,团支部的活力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假设2:班团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能否得到足够的外部支持会对高校团支部活力产生影响,其他行政部门对班团一体化推进的支持力度越大,高校班级团支部的活力越大。

假设3:班级团支部工作的具体实施状况(包括团日活动、增设委员个数、团支书兼任班长、班长任团支部副书记及班主任兼任辅导员等)会影响班级团支部活力。在学生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团日活动的开展频率及班团一体化开展方式是影响班级团支部活力的重要因素,对团支部活力有显著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分析

1.班团一体化实施现状

由表2、图1可以看出,在本次回收的样本中,实施班团一体化建设的高校共70所,占71.43%。针对开展班团一体化开展状况调查,实施班团一体化的70所高校中,感觉班团一体化“作用很大”的占19.59%,而选择“作用较大”占54.64%,总体来看,实施了班团一体化的高校对于班团一体化的作用呈肯定的态度。

2.班团一体化实施方式

从表3可以看出,被调查的98所高校的班團一体化实施方式,实施“团支书兼任班长”的高校有42所,占42.86%;而有44所高校实施的是“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的方式,占44.90%;选择“班主任兼任团支部指导员”的有3所,占3.06%。此外,选择“其他”的高校中以“团支书兼班长,其他团支委兼任班委”和“同时实施团支书兼任班长、班主任兼任团支部指导员”为班团一体化实施方式的高校各有1所。可以看出,广东高校在实施班团一体化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班主任兼任团支部辅导员”和“团支书兼任班长”的实施方式为主。

(二)回归分析

首先,由表4可知,广东高校团支部的工作职能表现对提升团支部活力的作用显著为正,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当团支部工作职能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团支部活力就上升0.0643个百分点。反映出团支部发挥的职能对其活力产生的影响。

其次,外部支持(即其他行政部门对班团一体化的支持)对团支部活力的影响解释为,外部支持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团支部活力就会上升1.2135个百分点。该结果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通过OLS测试所得的数值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该数据具有稳健性。

再次,在具体实施方式方面,选举的合理性以及开展主题团日的频率对于激发团支部活力具有较大影响,二者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在OLS回归结果中,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证明本文的回归结果较为稳健,结果具有可靠性。此外,相对于团支书兼任班长,班主任兼任团支部指导员、班长任团支部副书记的实施方式对团支部的活力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对于办学层次对团支部活力的影响,团支部活力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而提高,根据有序probit的结果,办学层次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团支部活力上升0.271个百分点。该结果可解释为公办本科团支部活力>民办本科团支部活力>公办专科团支部活力>民办专科团支部活力。该结果通过10%的显著性测试,其结果较为稳健。此外,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高校位置对团支部的活力也會产生影响。研究发现,非珠三角地区的高校团支部活力评价最高,广州高校团支部活力评价最低,非广州珠三角地区活力评价则介于二者之间,即非珠三角高校团支部活力>珠三角非广州高校团支部活力>广州高校团支部活力,该结果在5%的水平上显著。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首先,高校团支部工作职能水平是影响团支部活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需要团支部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若团支部工作职能不突出,就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影响团支部活力。

其次,班团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能否得到充足的外部支持和帮助对于团支部建设和活力提升同样重要,外部支持有利于促进班团工作的开展,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和有效整合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不断创新团支部工作方式。

再次,团日活动开展的频率和质量会对团支部活力产生影响,高校团支部需要通过团日活动等方式扩大支部影响力,组织和开展好团日活动,有利于提升团员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最后,相对于团支书兼任班长的方式而言,其他方式(包括班主任兼辅导员、班主任兼副书记)对团支部活力影响较弱,对于班团一体化具体实施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

(二)对策与建议

1.创新工作方法,补齐职能短板

当前广东高校班级团支部的职能定位尚不明确,在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推优入党方面的满意度偏低。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组织上,班级团支部需要增强对学生的组织和引领,团支部要转变传统的组织模式和内容设计,增强思想引领,增强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此外,高校团支部要加强对团干部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组织和引领能力。在服务上,班级团支部要转变自身的服务模式,针对于学生的需求开展服务,注重活动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团日活动、各类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在维护青年权益方面,班级团支部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必须密切关注和保障学生权益。目前,高校团支部在保障学生权益方面能力较弱,没有将学生权益保障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因此,班级团支部在权益保障方面,应加强制度建设和分工,提高保障学生权益的工作效率和能力。

2.加强政策支持,推进班团一体化进程

组织活力的保障不仅需要内部有效管理,还需要具备完成相应目标的客观条件支持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实证分析表明,相对于工作职能建设和团支部活动实施方式而言,外部帮助和支持对班级团支部活力的影响更为显著。由此可以看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其他部门的支持是组织活力的重要保障。班团工作的开展由于建设理论的缺乏,只能依靠自身的传统经验和对现实生活的探索。外部支持对于班团工作的有序开展尤为重要。因此,应促进高校其他行政部门和高校团组织的互动,加大在日常管理、活动安排等方面的合作。

3.创新活动形式,构建组织文化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文化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为组织文化的形成,意味着一种秩序的形成,而组织文化本身就是各个成员自身的价值观。班级团支部组织活动的次数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团支部的活力。因此对于组织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积极开展团日活动,创新开展的方式,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转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方式,增强双方的互动;二是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通过班级公众号、团支部网站等渠道促进联系,及时了解其他学生的思想状况,给予他们引导和帮助;三是提高班集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参与的意义在于亲自参与而不是“被要求”“被自愿”。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703/t20170320_30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