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构建

2019-12-12 10:01刘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1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刘倩

〔摘要〕校园心理剧是以心理剧的理论为依据,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本文通过学校开展校园心理剧的实践与探索,力图构建完整的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体系。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1-0068-04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飞速期,本课程开发旨在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引导学生把平时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使学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其中道理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提供有力保证。

同时,对于正处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也使他们更渴望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所以,校园心理剧社不仅解决心理困扰,还兼具创作、表演、拍摄等功能,可以给这群渴望表现、热爱舞台的孩子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中,以更加自信、更加健康的心理发展。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引导学生把平时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使学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其中道理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提供有力保证。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心理剧本创作、表演技巧、编导、排练、拍摄等校园剧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在疏导心理的同时提高表演与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适应、朋友、师生、父母、焦虑、逆反、嫉妒、自卑、孤独、自律、异性交往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情境创设、故事讲述、角色扮演,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和成长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心理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内容体系

本课程包含三个主题内容,分别是: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心理剧创编知识,具体内容参见表1。

人际关系:本主题包含五次课程,主要包括适应新环境、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亲情关系、早恋等。主要针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释放内心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并通过换位思考等方法,促使学生体验对方的情感、意图,以达到解开心结的目的。

自我意识:本主题包含六次课程,主要包括考试焦虑、叛逆、嫉妒、个人形象、孤僻、自律等。主要针对学生对自我情感的探究方面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剧创编知识:本主题包含七次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心理剧的相关基础知识、剧本的撰写、舞台的设计、导演与排练、拍摄与剪辑等。

四、课程实施

本系列课题以拓展课为阵地,由心理教师主要实施,课程教学方法以心理剧演绎、心理微电影赏析和小组讨论为主,辅以教师讲授和游戏。

“校园心理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程自开展以来,坚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以心理剧的理论为依据,自主编写教材。每节课设定一个主题,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针对学生分享的心理故事进行即兴的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然后由心理辅导教师组织讨论分享,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利用学生分享的心理故事,给予学生公开表达、交流的机会,达到教育疏导全校学生心理隐患的目的,是学校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拓展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把平时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使学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其中道理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通过拓展课堂上学生分享的心理故事,动态生成教学资源。有时也通过平日观察或者班主任反映,针对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创作心理剧,并进行排练,形成稳定的剧本和表演形式。一般在“五·四”青年节、“一二·九”文艺汇演时进行公开演出,演出后组织讨论、分享感受。

五、课程评价

因校园心理剧的特殊性,其课程开展的目的是注重对学生心理、情绪的疏导,因而不能单纯地以普通教学常见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故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观察法”评价学生身心表现

观察法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或间接观察进行评价。如学生在故事分享阶段是否能够敞开心扉,是否因对教师或同学不信任而消极对待分角色表演等。通过在不同教学阶段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身心表现,对于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要积极进行课后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现状,以便因势利导。

(二)以“自评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自评法即在每课时实施结束时,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引导学生评价自我,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关注自我的积极变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良性的情绪管理。

(三)以“他评法”引导学生同伴互助

他评法即在每个主题课程结束之后,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引导学生进行互评。通过对他人的评价,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理解、认同身边的同学;另一方面,也促进被评价者客观地认识自我,更好地悦纳自我。

六、结语

校园心理剧课程由学校社团“梦想艺社”演变而来,社团曾荣获浙江省慈溪市优秀学生社团,并每年在学校文艺汇演中演出,得到全校学生和老师的认可,为课程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自2015年9月以来正式开设“校园心理剧”课程,采用走班、定时授课等方式上课。因为受场地的限制,不得不限制报名人数,一般每期为18~22名学生,学生可优先报名接受挑选。该课在每年学生自主报名选课时都最先达到饱和。

本课程针对学生分享的心理故事进行即兴的情境创設和角色扮演,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本课程利用学生分享的心理故事,动态生成教学资源,以此创作心理剧本,组织学生排演、参加公开演出等,给予学生公开表达、交流的机会,并以此达到教育疏导全校学生的目的。

校园心理剧课程曾代表慈溪参加宁波市第二届初中校园心理剧大赛,荣获三等奖,参加宁波市第三届初中校园心理剧大赛,荣获二等奖;拍摄心理微电影《猕猴桃的自尊心伤不起》荣获全国二等奖;《豆芽菜女生》荣获慈溪市三等奖,《女生一点儿也不麻烦》荣获慈溪市一等奖、宁波市二等奖;相关辅导教师曾在慈溪市心理剧原创剧本大赛中荣获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师生共同创作的剧本《我是班长,别惹我!》荣获慈溪市第十五届心理健康成果评比三等奖。“校园心理剧”校本教材被评为慈溪市第十六届心理健康成果评比一等奖;“校园心理剧”被评为慈溪市精品拓展课。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掌起初级中学,宁波,315313)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园心理剧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高中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技术应用案例解析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