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慧玲
一个真正的太极拳人必须具备太极文化的修为。太极文化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化,几千年来,这种文化基因对各个文化领域都产生着很大影响。它精辟、准确地诠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大到宇宙天体的演变,小到微观世界物质的变化,我们都能感受到太极文化的存在。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孕育出的一个拳种,在太极拳所包含的所有文化基因中,太极文化占有绝对统率的地位。时下,人们习惯将太极拳简称为“太极”。从语言指向上说,这种简化的称谓有着约定俗成的含义,但在文化内涵的表述上,两者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太极拳是以肢体语言表明太极特征、特性及特质的文化现象,它和太极文化是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就是说,一个好的太极拳演练者,并不一定是好的太极文化修为者。笔者试图围绕太极拳人的太极文化修为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太极拳自问世起就强调习练者的太极文化修为
太极拳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虽然它的本质属性是武术,但由于它植根太极(狭义来讲是道家文化的影响),所以,这个拳种从传世那天起就体现出它独特的文化属性。作为文化的载体,它集中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兵学、修身、养生等几乎所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它非常强调精神层面的修为,在传承中强调对习练者思想教化的主导作用。这些,我们可以从各式太极拳的母拳——陈氏太极拳的门规戒律(如:门尊12严、规守20备、戒章12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等)中看到。过去,陈氏太极拳的传授强调从做人开始,有很多道德规范。欲学拳需先交好做人这张答卷,否则是不能被传拳的。
所谓陈氏太极拳早年不传外姓人也是从严格择人角度考虑的,但并不是绝对不传外姓人。陈氏太极拳在套路逐渐成型的过程中,曾有过选择性地向外姓人传播的情况,只不过遵循陈式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择人严格,传播面相对不大罢了(当时也不存在商业化传拳的行为)。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历史上较为知名的几位先期传人如:陈氏第十二世陈敬柏(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氏十四世陈长兴(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氏十五世陈清平(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等都传授过外姓弟子。他们所授的外姓弟子均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不愧时代的太极拳人物,经他们的努力,直接衍生了杨式、武式与和式(赵堡)等流派太极拳。
纵观陈家沟陈氏家族内太极拳历史上早期的重要传人,皆是德艺双馨。明末到清代以至民國初年战乱频仍、盗匪肆行,陈家沟的太极拳人在与社会上其他武术拳种代表人保持良好交往以外,坚持德行天下、爱国护民、保卫乡梓,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姓内外传人高尚的人格修为,正是在太极拳的传承中强调太极拳传人太极文化素养的结果。过去,太极文化的修为是太极拳传人武德教育的必修课。
二、加强太极拳传人的太极文化教育是太极拳深入发展的需要
如今,太极拳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发展,成了人们特别是追求时尚健康生活人群热烈追捧的对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以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育活动当作该区域对外交流的窗口。身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的太极拳,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被世人认知、认可和青睐。
这种形势的发展也伴生了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眼下,各种太极拳应运而生,以“舞”代“武”、以“操”代“拳”的套路令人目不暇接。有些人步别人后尘,虚冠其名,“大师”“名师”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以至这些名号已经被泛称为教拳者的代名词。轰轰烈烈之间,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内涵却在许多方面因被忽视而在传承中丢分失色。一个利字,使多少人对太极文化的“务虚”教育不屑一顾。缺乏老一代传人的“工匠精神”,百家争名、人心趋利,甚至为了利互相贬损,“战事”连连。太极拳的天下真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所授的外姓弟子均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不愧时代的太极拳人物,经他们的努力,直接衍生了杨式、武式与和式(赵堡)等流派太极拳。
纵观陈家沟陈氏家族内太极拳历史上早期的重要传人,皆是德艺双馨。明末到清代以至民国初年战乱频仍、盗匪肆行,陈家沟的太极拳人在与社会上其他武术拳种代表人保持良好交往以外,坚持德行天下、爱国护民、保卫乡梓,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姓内外传人高尚的人格修为,正是在太极拳的传承中强调太极拳传人太极文化素养的结果。过去,太极文化的修为是太极拳传人武德教育的必修课。
二、加强太极拳传人的太极文化教育是太极拳深入发展的需要
如今,太极拳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发展,成了人们特别是追求时尚健康生活人群热烈追捧的对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以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育活动当作该区域对外交流的窗口。身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的太极拳,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被世人认知、认可和青睐。
这种形势的发展也伴生了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眼下,各种太极拳应运而生,以“舞”代“武”、以“操”代“拳”的套路令人目不暇接。有些人步别人后尘,虚冠其名,“大师”“名师”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以至这些名号已经被泛称为教拳者的代名词。轰轰烈烈之间,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内涵却在许多方面因被忽视而在传承中丢分失色。一个利字,使多少人对太极文化的“务虚”教育不屑一顾。缺乏老一代传人的“工匠精神”,百家争名、人心趋利,甚至为了利互相贬损,“战事”连连。太极拳的天下真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纵观浩浩荡荡的太极拳队伍,鱼龙混杂,稻子与稗草齐生。在时尚化、商业化理念的驱动下,很多人压根没有对太极文化的敬畏之心,太极拳不过是他们手中获取利益的工具。他们所进行的“传拳”“造拳”和创编“功法”都是沽名钓誉,为了自己最大化地获取利益。这些人缺乏太极文化的滋润与修炼,“魂”(太极文化是太极拳之魂)不附体,“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所以,很多太极拳习练者缺少太极文化学习这一课,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及门规戒律知之甚少。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习拳,如果遇到的传拳者又是一个太极文化的缺失者,即便是单纯的健身目的都很难达到,陶冶情操、修炼身心也无从谈起,更难说实现太极拳的社会效应了。
所以,在太极拳传承的过程中,加强对太极拳从业者、习练者太极文化的基础教育,是当前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
三、在太极拳人群中进行太极文化教育是基层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中包含了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太极文化就是这些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它的文化思维几乎渗透到每个文化领域。由此滋生出的太极拳文化集中了“儒”“道”和扎根于华夏大地、被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遵循和始终贯穿的和谐理念与揭示万物共存并相互影响的太极阴阳变化规律,可谓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太极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道德规范方面有其优长之处。
一个民族自我文化的消失是悲哀的,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民族文化得到几千年延续和传承的国家,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之一的太极拳受到世界人民追捧。所以,在太极拳人群中进行太极文化的普及教育是强化民族文化自信的理想途径。进行太极文化普及教育,“虚”则体现在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导向等层面的滋润与雅化,进而达到教化作用——这是太极拳运动的宏观效应;“实”则体现在对太极拳习练者习练方法的指导上,使其在不违背自然及生命体运行规律的情况下,做到精神内守、松静沉敛、中正安舒、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随顺自然、内外相随、以柔克刚,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这是太极拳活动的微观效应。而宏观效应的形成是无数个微观体共鸣的结果。
然而,当前基层组织旧有的教育方式失灵和空洞说教失效,该如何有效进行教化活动?笔者认为,依托太极拳组织在太极拳人群中进行太极文化教育是有效途径。现在,各地以太极拳活动为主的民间团体组织多、人群广,他们活动规范、文明向上,对当地群众性的健身活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近些年,很多地区、城市依托太极拳组织,将太极拳活动作为本区域对外交流的通道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所在的焦作市陈氏太极拳协会成立十年来,仅市区下辖的辅导站最多时候达58个,加上本市其他太极拳组织,市区经常参加太极拳组织性活动的人员达万人以上。
多年来,我们和各辅导站一起重视协会成员的武德培养,把太极文化教育作为每个成员的必修课。要求大家不仅要学好太极拳技术,更要提升太极文化的素养。我们经常组织大家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为各级政府主办的大型活动表演;开展国内外太极拳交流活动,协助当地政府多次成功组织和参与焦作市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和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演練活动。我们每年还将太极文化教育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对各辅导站开展年度性表彰活动,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活跃局面,成了当地政府城市文明建设的好帮手。实践证明,太极文化教育是营造人与人和谐的粘合剂,是创造城市文明的营养基,是雅化人们道德修养“细胞”的“细胞液”。
所以,建议所有太极拳的传播者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化社会、雅化民风的责任。把传播太极文化的过程当作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从自身做起,用符合太极文化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武装自己、指导行动。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要着眼于道德文明层面,克服金牌崇拜思想,褒扬太极文化普及教育搞得好的民间团体及单位,把他们作为各级政府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单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使太极拳人群及相关活动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和亮点。
(编辑/邱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