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佩菊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知识教学中,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此,学习迁移理论有其发展的土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迁移学习理论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知识之间横纵向联系。
一、导入渗透,形成认知框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构建知识的互动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就按照一定主题,以单元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学习迁移理论开展的前提,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渗透迁移理论。道德与法治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新旧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巧妙借助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温故引新”的方式,导入新课。
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做最好的自己》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纷纷举手回答。教师顺势引导:“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很重要,当我们面对性格、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怎么做呢?你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得到启动,探究热情高涨。
“温故引新”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借助回忆、思考的方式,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性,从旧知延伸到新知,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导入环节渗透迁移理论能够夯实旧知识,调动学生思维,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突破渗透,完善知识结构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充分理解、掌握,最终实现融会贯通,更好地吸收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这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方法灵活掌握,进行分析思辨,再学习其他知识时,学生心理会得到积极暗示,探索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和推进。教师要有效利用这种规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突破学习重难点,完善知识结构。
学习《爱在家人间》,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很难掌握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走近老师》时的方法,这时学生似乎得到了启示。教师巧妙借助之前学到的学习技巧,让学生有所感悟,突破学习重点,教学活动顺利推进。
初中阶段,学生缺乏总结意识,但其实他们已经掌握了不少学习技巧,教师需要唤醒学生潜在认知,让学生在脑海中搜索学习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训练渗透,构建道德体系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开展实践训练。在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迁移意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概括、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训练活动的意义,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促进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提升。传统教学将课堂训练定位在巩固和强化维度之上,这显然是一种错误认知,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道德与法治具有应用性、逻辑性、人文性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设计训练题。
学习《我与集体共成长》,本单元主题是在集体中成长,旨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认识到美好集体的作用。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夯实学生学习基础,教师设置了一套练习题,这套题中不但包括本节课中的知识点,还包括上一节《憧憬美好集体》相关内容。知识本来就是一体的,教师这样设计,实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认知得到快速提升,思维得到拓展延伸,切实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对自身成长的推动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具备初步的迁移能力,教师要切准学生兴趣爱好,在训练中迁移知识,在训练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完成能力提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迁移教学理论,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也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必然追求。在具體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把握迁移理论精髓,寻找教学切入点。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由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到现在所学知识中,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对于文本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重点突破的形式,让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教法、学法的迁移;训练中亦可以联系学生以前做过的类似训练,渗透迁移理论。实践证明,多视角的迁移理论对夯实知识教学,塑造学生道德素养有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