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概念化报告

2019-12-12 02:25袁珊珊
卷宗 2019年31期
关键词:来访者不合理信念

摘 要:本文探讨如何对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取向的个案概念化。一名大学生有自卑心理,自述在学校没有成就感,只有失败感,做不好事情会经常自责,烦躁,前来寻求帮助。实习咨询师以共情、真诚的态度使来访者感受到温暖,讲故事,宣泄情绪。同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善认知,发展出适应性的信念,找资源,改善自卑心理。经过咨询,来访者充满了信心,由被动地与他人、世界的互动模式,转为积极主动的模式。

关键词:自卑心理;认知行为治疗

1 背景

来访者因一周会有三四次,因做不好事情而烦躁前来咨询,希望改善情绪和自卑心理。来访者是一个看起来很好相处的女生。说话很随和,情绪稳定,衣着整洁。说话很随和,语速正常,有逻辑,交流无障碍,但很少会有眼神交流。

2 评估与分析

2.1 评估

情绪上看,来访者一周会有三四次,因做不好事情很烦,垂头丧气。并且来访者容易因一件事情想很久,很低落,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睡眠饮食都正常。从小没有经历过重大负性事件,很顺心。无躯体症状,家族三代无精神病史、抑郁史。无幻觉和妄想,有自知力。来犯者有过自杀念头,最近一次是首次访谈前一天,但是说从来未实施过,就是自己一时冲动想一下而已。评估没有危机风险,为一般心理问题。(钱铭怡,2006)

2.2 认知与行为横断分析

来访者因自卑心理前来求助,自述在学校找不到成就感的事情,只有失败感。典型事件:每当学习时,看到别人学的很快,又做的很好,而自己却要花很长时间,便产生自动思维“我很笨,很无能”,从而情绪上会变得很烦躁、失落,然而这一自动思维又会在做一件事情前会产生“我觉得我会做不好”的焦虑型自动思维,因而焦虑消耗了很多能量,影响新的这件件事情的顺利实施,便恶性循环,加强“我很笨,我很无能”的自动思维,会产生责备和回避型行为,有时会不想学习,出现逃避行为。

2.3 认知与行为纵断分析

来访者早年,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注,加上姐姐对自己的排斥,说“”自己是个早晚要嫁出去的外人”,小时候主观感受不到家人的爱和关注,所以产生“在家里,没人爱我,我是不重要的”想法。而且父母是批评式教育,很少对来访者赞扬,更多关注来访者做的不好的地方,喜欢拿自己孩子弱的地方和别人的优秀做比较,所以来访者很小便产生“我很笨我总是做不好”的想法。而且无意识地习得了父母的教育模式,变成了父母,喜欢和别人做比较,每当做不好,便批评打击自己,加强自己“很笨”的核心信念,看不到自己好的地方。

2.4 概念化总结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模式图(张怡,2013),可以看到来访者的认知模式如下:1)事件:学习上,别人很快就能学懂的东西,自己要花很长时间。核心信念:我很笨,我不行。中间信念:任何事情,我都应该很快学好。如果我没有很快学好,我就是笨的,不行的。行为:自责、逃避。2)事件:父母不关心、陪伴自己核心信念:自己是不重要的,不可爱的。中间信念:如果父母没有陪伴自己,关注自己,父母就不愛自己,自己就是不重要的,不招人喜欢的。行为:排斥父母,难以和父母沟通

3 目标与计划

近期:接纳情绪,与目前问题的功能不良想法进行辩论,发展出适应性信念,改善情绪。

长期:宣泄和父母之间的情绪问题,改变对过去经历和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找出自己的资源,改善自卑心理。

4 过程

每周安排一次咨询,每次一个小时,分为三个阶段,共计六次。

4.1 第一阶段:了解信息,进行评估,建立关系(第一次咨询)

本阶段主要目标是:了解来访者前来咨询的原因和动机,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并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首先针对来访者的自述,给予真诚,温暖地共情(钱铭怡,2016),其次讲解了自卑的两面性,带来访者去接纳现在的心理状况,从接纳到改善,而不是一味地排斥。推荐了一本书,《接纳了自己,就接纳了世界》。最后给予来访者鼓励,积极关注来访者身上的闪光点,并布置了两个作业,1)每周画一幅画。2)写出自己的闪光点。

4.2 第二阶段:改变目前问题的不合理认知,改善情绪。(第2—3次咨询)

本阶段中,主要针对来访者的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出不合理的认知并进行辩证,发展出新的信念。针对学习上总觉的学得慢的状况,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中间信念“所有事情应该一次性做好”,认识到很多事情是慢慢积累的,尤其是不擅长的事情,是有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很多时候和人聊天,聊着聊着沉默了,就会觉得很尴尬,觉得自己不健谈,对方不想和自己聊这一问题通过还原聊天尴尬场景,对想法进行辩论,意识到沉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也和对方的自身状态,话题是否到了结束的时候,需要思考等等有关,并不一定是自己的原因。

4.3 第三阶段:改变对过去经历和自己的不合理认知,改善自卑心理。(第4—6次咨询)

来访者自述现在的不自信可能来源于小时候父母的肯定不够多以及家庭的贫穷,对家庭有很多不满,压抑着很多情绪。在这一阶段,鼓励来访者把从小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一起来探讨父母教育中的不合理信念,比如一件事没做好,就否定所有,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用”,认识到这个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之后再理解父母的教育资源有限,他们总是想尽办法把最好的给我们。当来访者哭诉完之后,感觉那一刻心里的包袱便放下来。之后再针对“自己是不重要的,不被爱的”这一信念来引导来访者来看待这个故事的另一面,父母有没有做一些爱自己的事情,来访者回忆到一些事情,并露出了笑容。针对之前的贫穷,引导来访者看到现在的资源。来访者意识到其实现在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能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好好爱自己。于是由被动地去承受,到愿意主动地去争取,去付出。

5 总结和反思

经过六次的咨询,来访者的情绪状态明显改善,对事情不再焦虑,自责和逃避的行为也减少,更加地接纳和理解自己,也改变了对家庭的看法,学会主动去爱,主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最后一次的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主动并且紧紧地拥抱了实习咨询师,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改变。

咨询中,良好的共情使得来访者愿意说出多年来压抑的情绪,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使得来访者,改变了不适应的认知和“我很笨和没用”的核心信念,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改善对过去经历的认知,不再排斥,而是接纳理解,过去不再是一个充满悲伤的故事,也发现了其中的温暖。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资源,发现自己的力量,从而开始主动地争取想要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Judith S. Beck著,张怡,孙凌,王辰怡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杨昌顺著,千太阳译.接纳自己,就接纳了世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5]Allen E.Lvey, Mary Bradford,Ivey Carlos,P. Zalaquett著,陆峥,何昊,石骏,赵娟,林玩凤译.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第八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6]Alfred Adler著,李心明译. 自卑与超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袁珊珊(199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来访者不合理信念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为了信念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