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红
(河源市和平县公白镇卫生院 广东 河源 517249)
近些年,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呈现出递增趋势,除有效治疗之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护理中应用健康指导,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效果显著[1]。本文探析在心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应用健康指导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从和平县公白镇卫生院择取48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病例从2017年1月—2019年4月,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60-77(71.45±3.23)岁,病例择取病程范围为0.5~11(5.78±1.89)年,疾病类型:4例冠心病、6例心脏病、8例高血脂症、6例高血压。研究组24例患者中,男15例,女9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61~78(71.50±3.30)岁,病例择取病程范围为0.6~11(5.81±1.92)年,疾病类型:5例冠心病、5例心脏病、7例高血脂症、7例高血压。从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来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24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24例患者基于常规护理加行健康指导:①心理干预。由于心血管病病情复杂,因此患者容易产生一定心理压力,并出现不良情绪,对于此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心理特点,给予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面对疾病,同时强化与患者家属的交流,让患者接受健康指导。②制定健康指导计划。首先向患者说明其病情,并介绍护理方法和目的,取得其信任。其次解决心理问题,向其介绍治疗方案,并普及疾病预防知识,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最后与患者沟通,帮助其建立治疗自信心,基于此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健康指导计划。③落实健康指导措施。首先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多食新鲜果蔬,戒烟戒酒。其次在运动方面,帮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以有氧运动为主,注意控制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使其形成定期运动习惯。最后在药物治疗方面进行干预,嘱患者定时定量用药,并嘱患者按时复查,对患者血压水平进行定期监测。另外建立药物治疗档案,对用药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于及时调整用药,使病情保持稳定。
从服药、生活方式以及门诊随访三个方面评估患者依从性,评分均为百分制,且与依从性成正比。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χ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服药依从性评分、生活方式依从性评分、门诊随访依从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表 两组护理后依从性评分比较(±s,分)
表 两组护理后依从性评分比较(±s,分)
n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依从性门诊随访依从性研究组2498.50±3.9296.33±4.7692.79±5.55对照组2472.64±6.3375.24±5.9075.70±6.84 P-<0.05<0.05<0.05
心脑血管病包括很多种类型,高血压、冠心病比较常见,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但部分患者并未充分认识心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加上自身功能不断衰退,在长时间治疗中加重了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2]。同时因终生性治疗增加了经济层面的压力,部分患者未认识到疾病性质而滥用药,这些因素均会威胁患者健康,并容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3]。对于此通过健康指导的方式,可以避免以上弊端,让患者及时了解自身病情,同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健康指导之后不仅是在身体方面出现积极改变,同时在心理层面也发生积极改变,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在健康指导中,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同时为患者制定心理疏导计划,使其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使患者依从性提升。同时通过健康指导让患者认识到心脑血管病并非一般疾病,需要对病情变化进行严格观察,并采取药物干预,在保证用药效果的同时,也需要避免不良反应出现[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经过健康指导后,在服药、生活方式以及门诊随访三个方面的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健康指导在临床中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在心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应用健康指导的临床价值显著,可以提高患者临床依从性,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