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雁鹏(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00)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战国至汉成书至今,公认是一部奇书。它记载了大量的中国原始神话、巫术、宗教及民俗风情,是记载中国神话最多的一本著作,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源头之一。司马迁有言:“至《禹本纪》、《山海经 》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系统研究中国神话第一人袁珂认为它记录了许多的原始中国神话,是中国原始先民们用神话思维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一种结果,对后世的地理学、文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同时,它开创了中国图文并举的叙事传统先河,那些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神怪畏首因此有了形象,为后世神话的再演绎提供了参考。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1757~1825 年)有言:“《山海图》遂绝迹,不复可得。”《山海经》古图已遗失,实属可惜。目前所能见到的《山海经》图是明清时代绘画与流传的图本。无论是《山海经》中怪诞诡谲的神怪形象还是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都是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的文化产业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山海经》在3万多字的篇幅里,记录了原始氏族社会的邦国、山川、历史人物以及各种神怪畏首,是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的原始先民们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先民们在基于自然条件和自身需求下对自然的敬畏和未知的大胆想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于现代文化产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资源素材库。
原始社会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生产力低下,先民们以氏族为单位过着群居生活,他们无法理解自然中那些看似反常的行为,唯有用神、怪、妖兽等形象去描述和定义那些所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和事物,这就是《山海经》中各种神怪畏首最初诞生的原因。对于畏首,他们通过祭祀和巫术手段去祈求神灵的保护,例如雷神,同时他们通过各种祭祀手段去沟通神灵去祈求保护个人以及风调雨顺。虽然这种敬畏之心包含着某些落后的迷信思想,但无疑在对环境被人类大量破坏的现在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对自然保持一定的敬畏,才能与自然长久地相处。
《山海经》中大部分所有神怪妖兽的形象都是原始先民在自然生物的外形及功能的基础上展开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又有《南山经》:基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付鸟”,食之无卧。九尾狐和“尚鸟”“付鸟”的造物手法是在常见的动物狐狸、鸡这些自然界可认知的生物基础上加入多足、多尾甚至多头的反常设定,并且将这种反常的形象与特异功能相联系,呈现出原始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一种朴实而大胆的认知观。这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想象相互混合的造物方式,虽然包含着先民对于自然力量的迷信和落后的认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这种“无知” 状态下,创造出来的神怪畏首有着更加多元和千奇百怪的形象。在国内外神怪妖兽形象越来越趋向单一化的现在,充满了天马行空想象的《山海经》无疑给动漫、影视及游戏行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和灵感宝库。
《山海经》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是对中国神话记录最全面、最详尽的一部上古奇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言:“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特别是在《大荒经》中集中的记录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大荒西经》中记载了始祖母神女娲死后尸体中的肠道化为了十个神人,这些神人居住在生长着庄稼的野外,横卧在路上。《大荒北经》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烛龙的创世神。他人脸蛇身,全身通红,身长千里,眼睛是纵着生长,当他睁开眼睛,便是白天,闭上眼睛,世界就陷入黑暗,而他的呼吸之间就能带来四季的转变。同时,他不吃不喝不睡,只以风雨为食。这是原始先民对于白天黑夜的一种解释,属于创世神话。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关于黄帝、炎帝、颛顼、鲧、尧、 舜、禹、昆仑山等神话故事,建立了最初的华夏世界神话体系。
文化产业指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0年给出的描述性定义:以创造、生产和商品化的方式,以无形的文化为内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护。根据我国统计局于2011年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两份报告,我国文化产业的重点行业有11个: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游戏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会展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数字文化业。基于《山海经》在这些行业中的应用案例数量和实际经济价值展现,本文重点从数字文化业下的影视行业、动漫业和创意设计业下的这三个细分之下的行业应用进行具体的应用分析。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造型奇特的神怪异兽,成为了众多动漫作品、动漫故事和动漫角色设计的重要素材。在国产动漫行业中,直接以“山海经”为主题有口碑的动漫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少,但动漫产业对《山海经》中妖怪形象的应用却从未停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大反派混沌,其真身是一个没有面目、肥胖、六条腿类似巨大虫子的妖怪,让我们领略了这个巨大妖怪的凶猛与残暴。这个混沌的原型就是取材于《山海经》中的混沌神即帝江,“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的造型特征即出于此。而到了《大鱼海棠》中,帝江则以更接近书本中描述的造型出现,浑圆长翅的可爱造型十分讨喜。除了帝江,《大鱼海棠》中的凤凰、三手怪、毛民、句芒等妖怪皆来自于《山海经》。合家欢动画电影《小门神》中的门神兄弟神荼和郁垒也可以从《山海经·海外经》中记载的“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中找到原型。可见,我国动画产业对《山海经》的开发充满了创作的热情,其中的妖怪形象经过再设计后也被广泛应用。
现在市场上直接以《山海经》为主题的游戏据笔者统计主要有11款,包括了《山海经OL》《山海经传说》《山海经传说赤影》《神话山海经》《大荒山海经》《山海经神兽传说》等,从评分5.0的《山海经传说赤影》来看,游戏剧情是从游戏模式主要是玄幻主题下主角修仙的“打怪升级”。根据妖怪与主角之间的关系,妖怪可以分为被利用或可以收服的有益类妖怪和必须被消灭赚取经验升级的有害类妖怪,而对主角有利的妖怪往往在造型的设计上更加亲切、动人,而有害的妖怪则尽可能地将它的丑陋和恐怖特征强化。除了在角色的设计上参考《山海经》中的描述,游戏从业者往往也借鉴《山海经》中完整而庞大的奇幻世界,在游戏关卡中进行相对应的情节设计。《轩辕传奇手游》在剧情上再现了共工、祝融、炎黄、蚩尤等上古诸神之间的斗争。由此可见,记载了中国许多创世神话的《山海经》不仅可以在剧情上给游戏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在妖怪形象的设定上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几年随着玄幻题材在影视行业中的逐渐升温,《山海经》中拥有奇特功能的妖怪受到大家的追捧。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怪兽电影《鬼吹灯之九层妖塔》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妖怪红犼,就是在《山海经》记录的犼“本北方食人之兽,状如犬,传为海中神兽,状如马而有鳞,口中喷火,骘猛异常,食龙脑”的原型上,由韩国特效技术公司Dexter Studios通过计算机生成影像技术(CGI)制作而成,其呈现出这个狼、熊、猩猩的综合体的特征,令人生畏。新型技术的发展使妖怪形象在影视行业中可以表现得更加逼真和恐怖。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城》中以人类为食的怪物饕餮取材自《山海经·北山经中》的狍鸮“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由新西兰特效技术公司Weta负责设计,强化了其食人的恐怖外貌特征,更趋向于魔兽。在妖怪形象的应用上除了强调它们令人生畏的恐怖特征,在影视行业中也将妖怪形象萌态化,使人与妖怪彼此之间和谐共生。2017年席卷了春节档的《捉妖记》中的妖怪主角胡巴则以非常萌态可爱的造型出现。它有着圆圆的身材、大大的眼睛,难过时会大哭,生气时会缩成大萝卜,表达喜爱时会把唾沫吐到宋天荫身上,它的原型也就是《山海经》中的帝江。由此可见,《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在影视行业中的应用有着多种不同的风格,并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多元。
虽然《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在动漫、游戏、影视等产业上有着具体不同的应用表现,但在这三种行业的应用方式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①传统《山海经》中妖怪形象再设计,如《大鱼海棠》中的三手怪、句芒等;②《山海经》中妖怪形象与国外进口妖之间的结合,如《九层妖塔》中的昆仑水怪,有恐龙的形体又结合了《山海经》中应龙的特色;③在技术升级下妖怪形象的魔兽化,如《长城》中的饕餮。
从前文的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在文化产业中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它的应用方式是有迹可循的,应用形式是统一的,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三: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繁多,其中包含的妖怪形象也多种多样,现代妖怪形象的再设计往往需要从古老的神话故事书籍,如《山海经》中寻找现代妖怪的原型;②3D、CGI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妖怪形象的多元化,技术的升级带动了产业的升级,产业的升级也使妖怪形象有了更多的表达手段;③在全球文化的交融下,现代妖怪形象不再仅局限于传统式形象,而是吸取了欧美和日韩等国家的妖怪视觉形象和审美风格,进行了妖怪形象的再一步进化。现代产业中的妖怪形象已然成为多元文化和多重审美风格的综合体,不但有传统中国妖怪形象的内涵,还蕴含着文化和技术交融下的新风尚。
《山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是民族神话下中国版妖怪大全。在现代文化产业面临相似化、同质化的困境中,从《山海经》中寻找灵感来源无疑是增强产业创新性和个性化的一大有利方式,同时也能使被遗忘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散发出魅力,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