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丹婷(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哥特”一词起源于建筑行业,常常用来比喻部分恐怖的古老城堡,而且所运用的语言基本带有贬义色彩。然而,随着英美戏剧文学的快速发展,“哥特”一词开始广泛地应用在文学领域当中,即“哥特式艺术手法”。目前,大多数英美戏剧文学中均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对故事场景加以描述,或者是对人物进行刻画,影响力极大,因此,与戏剧文学情感的表达相符合。
大部分运用哥特式艺术手法的英美文学的故事背景均以黑暗、诡异的氛围为主,另外,大多数故事均以令人毛骨悚然的废弃的屋子或古老的城堡为背景。基于此种情境,加之非常刺激的故事情节以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哥特式文学赢得了人们的高度青睐。
哥特式文学中的人物性格与背景都十分神秘,他们不仅神经质,而且还变态,从而导致哥特式小说始终在英美文学中处于较低的地位,大多数英美文学评论家均指出哥特式小说不具备传播价值,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即便如此,哥特式戏剧文学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美文学。所以,实际上,英美戏剧文学的神秘魅力应该归功于哥特式文学的神秘风格和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性格特征。比方说,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是西方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典型的哥特式文学作品。在此部小说当中,作者以哥特式背景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故事的内容创建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再加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体现出了故事发展中发生的各种冲突。由此可见,基于长期发展,哥特式艺术手法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能够吸引读者的文学艺术手法。
通过分析哥特式戏剧文学作品能够看出,运用哥特式艺术手法创建的场景往往均为十分封闭的场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读者体会到一种黑暗、恐怖的氛围。另外,英美文学快速发展前,哥特式小说均将封闭阴森的城堡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而且场景常常是静态的,比方说,潮湿阴暗的监狱,或者是大门紧锁的修道院等。此种场景必然有助于作者创建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因此,在英美文学中,一直传承着此种封闭场景。
以《呼啸山庄》这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为例,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就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创建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并且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在此种背景下实现了有效发展。小说中描述的山庄是一个表面诡异的庄园,其大门上面可以看见一个非常神秘的印记,附近是杂草丛生的平原,里面的场景十分黑暗、阴森。此种设计形式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以《厄舍府的倒塌》这部文学作品为例,厄舍府也使读者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另外,在故事发展中,作者反复地描述厄舍府里面的场景,比方说,“空荡荡的房间”“无神的双目”“漆黑的走廊”等,从而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剧情方面的伏笔。
又比方说,享誉全球的小说《哈利·波特》也是以神秘的古老城堡为背景的,读者在阅读此部小说的过程中能够看出,作者创建的场景非常诡异,并且还暗设玄机。例如走廊中常常有鬼魂出现,另外,蜿蜒曲折的楼梯也发挥着明显的暗示作用。以上场景的设计均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这些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看出,运用哥特式艺术手法创建的故事场景已经演变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气氛呈现形式。截止到当前,仍然有大量当代文学作品运用哥特式艺术手法来创建故事场景。
善恶性是哥特式艺术背景下的人物所具备的最明显的特点,也就是说,描述的人物非恶即善,作者对人物进行刻画时表达了人类的善恶矛盾。其中,哥特式文学里面的“恶棍型”人物是最典型的例子。大多数英美戏剧评论家指出,大部分哥特式文学作品均为梦魇类故事,而且许多故事情节都表达出了人类的潜意识,比方说,惶恐、应激、焦躁等;另外,一般来讲,故事体裁往往以实际生活中不会发生的神话故事为背景。然而,当作者对这些作品进行创作时,却过多地将自己的潜意识表达了出来。因此,大多数哥特式戏剧作品里面的主人公均为神经质的人类或者是魔鬼,他们的身世背景常常是一个谜团,加之人格发生了扭曲,从而导致其以灭亡而告终。实际上,在戏剧文学作品中,此种结局形式是存在着一定争议的,这主要是由于尽管故事中的主角非常邪恶,但是个人魅力却非常大,基于此,哥特式文学作品常常比较容易吸引读者,进而让他们在阅读中产生了共鸣。
以《简·爱》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为例,其中,罗切斯特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小说人物。他的面部无任何表情,并且非常黝黑,眉眼经常处于紧缩的状态,虽然他可以简单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由于缺乏勇气,又害怕挑战命运。女主人公也发现了他的性格特点,采用此种手法来塑造人物的性格,促使读者对男主人公产生憎恨的同时,也会对其产生怜悯之情。由此可见,在创作哥特式文学作品时,作者不仅会有针对性地将读者的潜意识激发出来,而且还会抑制他们的欲望,在此过程当中,读者必然能够立足于多个方面来了解人性。因此,哥特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设计方式的影响力较大。不仅如此,还体现出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性。
戏剧文学的主题是基于场景和人物来确定的,一般来讲,运用哥特式艺术手法确定的故事主题常常具有非常高尚的道德水准,在神秘、阴森的氛围下可以大大地增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促进故事的发展。也就是说,必须先对黑暗产生憎恨,才可以将追求幸福的情感表达出来。另外,哥特式主题还可以深深地吸引读者,有效地刺激读者的心灵,甚至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凌驾于文学范畴之上的一种道德情感。莎士比亚的大部分作品均能够凸显出这些主题特色,比方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是爱情,《哈姆雷特》和《李尔王》的主题是欲望、复仇,他运用哥特式艺术手法除了创建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还想表达出人物挑战命运的坚强意志。然而,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终归是“真善美”。除此之外,哥特式艺术手法具备较强的艺术对比特点,还能够将读者潜在的道德意识有效地激发出来。不仅如此,通过传播此种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还有助于人们充分了解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进而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由此可见,哥特式艺术手法不仅深入了英美戏剧文学的艺术主题,而且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通过分析英美戏剧文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哥特式艺术手法极大地影响着英美戏剧文学,此种艺术手法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应用在戏剧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当时,大多数戏剧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均以《圣经》为背景,目的是为基督教的传教提供服务。然而,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力推行,戏剧文学作品的创作开始越来越靠近广大群众。加之受到了哥特式艺术手法的影响,此时代的大多数戏剧文学作品均将当时的社会状况体现了出来。并且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戏剧文学艺术家,例如:莎士比亚,从而使哥特式文学艺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式艺术手法再次盛行于英美戏剧文学创作领域,并且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也上升了一个高度。在此期间,整个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均非常良好,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哥特式戏剧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也开始相继创作哥特式戏剧文学作品。他们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均体现出了恐怖、阴森的特点,此外,还与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实现了有机结合。
哥特式艺术手法在英美戏剧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就当前而言,哥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明显地提高了英美戏剧文学在全球的影响力,从而巩固了英美戏剧文学的地位。另外,哥特式艺术手法在英美文学中的渗透,还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读者的要求。除此之外,针对英美戏剧文学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仔细辨析哥特式艺术手法,以此来确定此种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在英美戏剧文学中应用哥特式艺术手法能够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表达人性、追求“真善美”和批判道德情操方面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另外,哥特式艺术手法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还能够有效地促进英美戏剧文学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当前的创作方法变得越来越多,在英美戏剧文学中依旧在继续应用,并且还极大地影响着英美戏剧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