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曼云(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美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12)
大学食堂是大学生每天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之一,但很多食堂往往由于过于关注常规的建筑造型,而忽略了使用者的使用习惯,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因此,如何将大学食堂内部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习惯和环境行为模式相结合,满足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就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环境行为模式来源于环境行为学学科,认为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有某种关系和相互作用。在建筑领域内,概念衍生为建筑的内部空间会对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方式造成影响,以及空间的使用方式或者空间的评判受到使用者的行为习惯的衡量。本文所讨论的使用者环境行为方式即指学生在大学食堂空间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笔者基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食堂做了一番实际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其详情如下:
本文研究调查的食堂对象为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三个食堂。
本调查旨在分析食堂使用者的行为模式,了解食堂的空间设计与使用者的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指导食堂的空间合理设计。
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和实地观察。
关于食堂空间使用模式问卷调查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主要涵盖问题包括:①是否经常去食堂就餐;②就餐集中时间;③是否经常排队或者找不到座位;④就餐时长;⑤经常几人就餐;⑥独自就餐及结伴就餐情况下,餐桌就坐情况等。针对这些就餐问题的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情况显示:
(1)从对学生前往食堂的频率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前往食堂的时间具有很大的重合性,选择在周一到周五前往食堂的人较多。当日就餐时间段上,则是大量集中在11点半到12点半之间。
(2)从食堂拥挤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餐品口味和排队人数这两个因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考量因素。且食堂人越多,学生会越快地进行选择,并可能舍弃自己原本的意向选择。
(3)针对食堂就餐的交流互动的行为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活动显示出小群生态的特征,多数喜欢两到三人进行活动,就餐时间喜欢与人交谈。对于不可避免的与陌生人共坐一桌的情况,人倾向于产生领域性,不喜欢与人交谈,并试图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总结来说,即以下几个特征:
时段性和集中性:大学食堂与大学里其他的社会活动公共场所有所不同,学生前往食堂多集中在一定段的时间内,容易造成食堂在用餐时间段空间拥挤,排队现象严重。
交往性和私密性:食堂内的学生活动显示出很大的交往性,多数学生选择与人结伴而行,就餐时间喜与熟人对坐交谈,而与陌生人保持距离。
学生就餐的行为习惯和互动方式除了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之外,食堂内部本身的设计对于学生行为模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食堂内部空间的有效使用也与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调研中发现,学生经常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前往食堂,造成就餐时间拥挤程度大大增加,且学生中多数都会先沿着所有的柜台走一遍,在想吃的餐品种类与需要排队的时间两个因素中相互权衡,最终决定去向。但反观设计,多数食堂餐食柜台前的空间设计都不利于这两种行为的便利性。
大多数食堂餐食柜台前的空间非常狭窄,且未留出合理的排队空间,在高峰时间无法满足学生量的要求,导致在排队人数众多时,排队队形不得不呈现横向排开。这种横向排开的队形会造成柜台前空间的拥挤,阻挡需要前往柜台查看餐品同学的路径,带来极大不便利性。
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在高峰期经常排队、人数较多的柜台前留出较长的竖向排队空间,垂直于餐品柜台,避免上述所提横向队形的存在,从而缓解高峰拥挤程度。
食堂空间主要是用餐空间,桌椅的布置决定空间的使用方式。在调研中发现,多数食堂主要安排的是四人桌,且布置方式主要为阵列式排开,这种设计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是拥挤。用餐桌椅放置的过于紧密,桌椅之间的走道的宽度被压得过于狭窄,其他学生经过走道的时候经常触碰旁边吃饭的同学,这种行为的干扰影响到食堂空间的心理舒适度,偶尔甚至会起争执摩擦。
再者,现在食堂使用的都是四人桌,而没有设置单人桌或者二人桌,这种设计没有考虑到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经常造成四人桌的使用不足。具体原因如下。一是经常前往食堂就餐多为2到3人的小群体。对于3人就餐,3个人往往会占去4座位的3个,而使桌子陷入3人交流的领域,多余的单个座位很难被别人使用,对于单独就餐的同学,很少会选择已成别人“领域”的桌子的,干涉进入别人的领域,对于双方的心理都会产生不适影响。二是桌椅未设置放置书包或物体的地方。学生往往在上课过后选择去食堂就餐,携带的东西较多(如书包、课本、冬天的帽子手套等),经常将书本或者书包放置在隔壁邻座上,降低座位的使用率。三是桌椅的桌面宽度较小。经实地感受和测验,笔者发现:食堂桌椅宽度刚好适合熟人之间交流的舒适距离。但是由于堂内桌椅会产生“拼桌”现象,素不相识的人会相互坐在对面,这种距离就会变得太近,并干扰到吃饭者心理,同时由于吃饭涉及到卫生问题,很多陌生人“拼桌”对坐时,并不愿抬头交流。这种对人行为习惯的漠视,带来使用者心理和行为的极大不便利性。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做一些相应的改善,比如,加大桌椅之间距离,避免行人和吃饭者的相互碰撞和干扰;安置些适合两人或者单人的桌椅,满足两人或者单人需求,一方面增加实际桌椅利用率,另一方面减少出现“领域”互相干扰的状况;桌椅可以利用桌下空间或者座椅缝隙,设计供放置物品的空间;安置不同桌面宽度桌椅,适应不同情况的就餐者。
由于食堂内部学生活动路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沿着选餐——取筷——就餐——送盘的路线进行,因而部分空间的位置设计最好能够符合人的行为路线,比如取筷位置尽量远离选餐空间,送盘空间尽量接近食堂出口,符合人的行为路线,增大便利性,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路线干扰。
综上,笔者认为对于食堂,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仍然需要在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的方式上做一定的思考,任何适合人行为模式或者提升人空间使用舒适度和便利性的改善,即使很小,也会大大提高使用者对环境的正面评价和使用效率,因此值得我们在实际的设计中细细地推敲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