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玉洁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乐园,是孩子重要的成长空间,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作为老师,同时也作为家长,我们都想找到教育孩子的捷径。如何对孩子施行最科学、最正确的教育,引领并促使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共同期盼的。那么,怎样才能创建孩子和谐生活呢?
一、手拉手,帮孩子顺畅走过“衔接期”
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会给刚入学的孩子带来一定的新奇感,同时也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焦虑和不安。有些小孩甚至讨厌小学的一切,包括老师的“不近人情”,同学交往的不信任。因此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萌生新集体归属感,激发孩子入学的愿望。
1.让孩子在情感上接受小学
“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到学校,让老师来管你!”
“你不好好学习,老师和同学会不喜欢你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让孩子觉得老师不够亲切,有些难以接近。而有些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进入小学,你会认识更多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习、玩耍。”
对于孩子来说,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并如何和他们共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孩子入学时,一定要努力使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让孩子在情感上接受学校,接受老师和同学,以最好的心态融入新的集体生活中。
2.让孩子在心理上向往共处
交往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进入小学,孩子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家长应调节孩子与人共处的紧张情绪,嫉妒情绪、急躁情绪、自卑情绪等。鼓励孩子广泛与同学交往,建立真诚交流,真诚关心老师,学会宽容同学,诚心赞美,正确对待师生批评。
二、脚跟脚,让孩子轻松跨越“过渡期”
进入中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他人的认识已经有具体向抽象转化,这个阶段,我们应在孩子交友的范围和交友的技巧上给予一些指导。
1.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多家长在孩子和谁共处的问题上特别敏感,生怕它们交上坏人,影响一生。其实,家长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告诉孩子应该主动与兴趣相同的同伴交朋友,在生活中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共求发展;应该与性格互补的同伴交朋友,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应该与善于交往的同伴交朋友,学习他们热情开朗、待人真诚,学习他们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上进心强,独立自主,交往面广等优点,从而扩大交往面:应该主动与内向孤僻的同伴交朋友,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起信心,培养责任感和多种兴趣。可见,在孩子对朋友的选择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门当户对”,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都有可取的一面。
2.教会孩子与人共处的技能
家长经常性地进行交往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做出回报,怎样给予同学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
首先,使孩子养成礼貌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在与同学共处中采取友好的态度,不逞强霸道,不争游戏中的主角,不欺负弱小的孩子,友好对待每一个人。
其次,要教会孩子忍让,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时,能暂时克服自己的愿望,尊重多数人的意愿。
再者,让孩子学会分享。“幸福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所以说,“分”的人是幸福的,“享”的人是快乐的。
记得我所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干什么事都不热心,总是闷闷不乐的。一次,我和他谈心,他这样对我说:“我家里尽管有很多玩具,好多图书,可我就是不快乐!”我问他:“你把这些书给小伙伴们看过吗?”“没有”,“那你把那些玩具给别人玩过吗?”“也没有”,“我知道你不快乐的原因了,班上组建图书角,如果你能把你的图书拿来和同学分享,我想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身边!”
当这个孩子的图书被班上更多的同学阅读,讨论,并感谢他时,这个小孩被感动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多么重要,分享是多么的神奇。所以,让孩子学会分享是孩子交往获得快乐的必要手段。
三、心连心,帮孩子平稳地度过“关键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孩子进入高年级,正常的交往已初步形成。同伴间会形成一些小群体,而一些不良小团伙,他们常因同伙“被欺”借故骂人、打人,甚至在路队上勒索低年级学生财物等。这些不良小团伙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家庭的不和睦、父母离异、家庭粗暴教育,特别是家庭成員不良行为和对子女的不教育、反常规教育。“班级不良小团伙”的问题已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德育工作重点。那作为家长,我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呢?
1.家长对子女平时应当保持融洽和亲切的感情,即使你的工作再忙,家务事再多,也应当及时经常与孩子谈话,这样既可以增加感情,又可以了解孩子与谁交往,玩些什么,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引导。
2.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切不可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忐忑心理,应耐心引导教育孩子,并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妥善解决。
3.家庭教育孩子要避开一个管,一个护,一个管教严格,一个管教松。那会被孩子剥削,让父母失去威信,让他们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教育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尽量采取表扬、鼓励、启蒙等方式重新点燃孩子的自尊之火,唤起他们的荣誉感。从同情和关心的角度,真诚地去感动孩子的心,激发他的意识,使他们消除恐惧和对立的情绪,建立起积极性的信心。
总之,一个人的成败、得失、悲欢,都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有着莫大的关系。让孩子从小形成与人共处的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交流对象,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协助、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这些都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奏响孩子和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