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凌云
[摘 要] 提問如一颗明珠镶嵌于整个课堂,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递进性、整体性和针对性,才能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破除碎片感,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学生间的基础和能力差距而不失偏颇,最终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递进性;综合性;针对性;有效性
长久以来,传统教学让教师成为直接传授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无疑抹杀了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勇气,很难让课堂生动起来。高效的语文课堂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运用适当的提问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这样能促使学生随着问题的深入而不断探索未知事物,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提出具有适宜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文本。
一、递进性,循循善诱
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抛出具有递进性的问题,尝试把握提问时机,当学生的思维陷入困扰时,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若其不知道该怎样深入探究,通过抛出的问题能促使其发现探索方向,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教授七年级下册第17课《紫藤萝瀑布》时,通过递进性问题,促使学生逐步探究文章主旨。首先结合文字内容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是如何让紫藤萝瀑布栩栩如生的,用了何种手法体现紫藤萝瀑布与众不同之处呢?”此后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文章最后为何会产生和生命有关的联想呢?这和紫藤萝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的思维陷入困扰,可再结合作者的生平,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然后提出问题:“为何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幸后,作者还有心情欣赏紫藤萝呢?他通过紫藤萝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将第三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结合起来思考,逐步深入,探究文章主旨,感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问题设计要有递进性,让问题难度螺旋上升,既起到思考“热身”的作用,又兼顾到全体学生,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综合性,拓展思维
在课堂提问的时候还要注意问题的综合性。不少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喜欢围绕课本的具体词句提出碎问,殊不知如此提问让学生的考量变得过于碎片化,没有机会整合自己的想法。正确的提问方法是从某个细节切入,然后提出具有综合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及时拓展思维,让学生的阅读更具整体性。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时,若提出碎问,让学生逐一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学生的学习就不具有整体性。教师可以尝试提出能整合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将阅读焦点扩散到整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他具体描写了春天的哪些场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这个问题虽然关注的同样为修辞手法,然而却更具整体性。此后还应追加提问:“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读者感受了一个怎样的春天?为何作者用笔墨歌颂具有活力的春天?”此时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进行分析,学生的思维便从文字表面拓展开来,开始关注作品。
具有综合性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抓住阅读的关键,更好地读懂作品,更重要的是还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学会整体性思考,这样能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整体发展。
三、针对性,尊重差异
提出疑问必须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细微差距,若疑问更具针对性,则能戳中学生的思维薄弱点。因此提出问题要思考一下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感到困扰的。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要用有针对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逐步体会作品的主旨。有的学生阅读不够深入,能力不足,首先提出问题:“文章中有几次写到背影和眼泪?作者为何反复写这些内容呢?”促使学生关注作品内容,并从内容入手,逐步深入探究作品主旨。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鼓励关注作品细节,如让学生关注作品最后父亲所写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和前面的背影有何关系?父亲信中的话语是否有矛盾之处?”这能让学生发现被自己忽略的地方有可读之处,并以此切入展开思考。这样的问题体现了差异性,能令所有人都获得提升。
由于不同个体考虑问题的焦点和深入度各有不同,因此对问题的解答程度也不一样。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提问时也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条理地进行引导。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学习更高效,要让课堂提问变得与众不同,要注重提问是否延续、是否具有综合性,是否适合不同的学生,如此方能挖掘学生潜在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读懂作品。
参考文献:
[1]周小莲.课堂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8(11).
[2]陈肇莹.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