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接地气,评讲有底气

2019-12-11 10:08周晓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卡通人物泡泡习作

周晓霞

作文教学历来是让很多语文教师头痛的一门课程。一是因为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二是写作水平与生俱来,如何依靠教师的悉心指导,让不会写的学生作文水平有切实提高,这是一大难题。作为一名多年担任起步作文教学的语文教师,我现在还是感到困惑和迷茫。不过一次偶然的网络培训,听到如皋的章小英老师关于卡通人物编故事的作文指导和讲评衔接课,似乎眼前立刻变得豁然开朗起来。章老师对这篇作文的指导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在这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先让学生说说电视画报里,哪些卡通人物令你印象最深,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这些卡通人物嫁接到现实生活中来,想象它们都会干些什么,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让我最欣赏、最能产生共鸣的就是章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嫁接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贴近生活的习作指导,孩子们当然有话想说,而且有话可说。果不其然,孩子们的兴趣立刻被激发,他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纠正不太准确的表达,同时见机介绍写作方法却不露痕迹,短短的十几分钟指导水到渠成。

一、关于写作的指导

章老师的这一课让我想起前不久指导学生写《吹泡泡》。我事先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泡泡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观察展示和描述的机会。我以玩吹泡泡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但马上话锋一转,提醒孩子们:不但要会玩,还要能说会写。带着任务玩,大部分孩子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会抽出时间去观察别人。所以不论是学生代表表演,还是四人小组内展示,在他们尽情地吹之前,我把需要完成的“说”的任务通过小黑板出示。这样教师的相机指导和学生的“玩说”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教室里除了飘浮的五颜六色、形状大小不一的泡泡,就是孩子们爽朗、快活的笑声。可以说这一堂课上得很“闹”,而听到孩子们绘声绘色地用比喻、排比的手法描绘泡泡的颜色、形状、数量和大小时,你就会觉得整堂课“闹而不乱”。在看似耍闹的情境中,孩子们眼脑并用,用脑子把看到的过滤、消化,筛选、整合出于自己有利的信息,化为己有。

我们经常把“艺术来源于生活”挂在嘴边,而新课标对我们语文老师在作文的指导上也提出了贴近学生实际的要求。但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进行作文指导时缺失了这一点,往往想高屋建瓴,结果却变成了海市蜃楼,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于是假话、空话、套话纷纷出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干巴、空洞。用个时尚的说法,老师指导接地气儿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真实,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朴实、生动了,自然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习作的批改

批改作文时,看着大部分学生整洁的字迹和生动具体的语句,我的心情从未像这次愉悦舒畅。真是奇怪,有话可说的孩子们,书写也较以前认真了。有几个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居然在这次习作中有了亮点。我真的很欣慰:孩子们终于有话要说,有话可说了。这样在讲评的时候不光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有了评讲的底气。讲评课上,我选出好的在全班展示,让作者现场读给全班同学听。听时要思考:这篇文章的哪一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泡泡的形状、颜色,还是对泡泡生发出来的想象?待学生回答得差不多之后,我又追问:为什么这一段话会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这样做是想锻炼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他们明白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让文章变具体变生动,也就是说写作是讲究技巧的。接着我将部分学生有亮点的片段读出来,让孩子们猜猜是谁。这样不但给学生留了悬念,对作者也是莫大的鼓励和肯定。那一课,学生参与的热情特别高涨,课堂气氛也是从未有过的活跃。我也被深深感染:到底是自己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享受了这样一个游戏,又用生动的语言还原了事情的过程,并在描述的過程中得到了写作方法的指导。老师似乎在这时只需站在一边见机指导,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就行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文章写得更生动,表达更自由,更有创意,这才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所要达到的境界!评讲作文的目的是什么?除了表扬写作能力突出的,就是为了促进写作有欠缺的学生能够有进步。也就是达到这样的效果:好的更好,不好的能变好,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我认为我的这一课应该基本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了。如果我能坚持不懈地让指导接地气,使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讲评时自然就有了底气,最终受益的是师生双方。

当然,习作指导偶然的成功并不代表以后的写作道路畅通无阻,随着年级的上升,课标对习作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我们老师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孩子在最后的毕业作文考试中取得佳绩。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卡通人物泡泡习作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巨型泡泡
你喜欢哪个卡通人物
卡通人物的表情是怎样画出来的?
卡通人物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