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微
[摘 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相比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学生更难实践。因此,需要我们从理念上提高认识,操作上把准尺度。一是以探究活动的设计目的为起点,增强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二是以探究活动的实施为过程,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的难点。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理念,也是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相比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学生更难实践。因此,需要我们从理念上提高认识,操作上把准尺度,设计、实施好探究学习活动。
一、以探究活动的设计目的为起点,让学生增强能力、学会学习
在传统的历史课上,教师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挥斥方遒;学生眉飞色舞、前仰后合、陶醉愉悦。教师的潇洒让人钦羡,学生的活跃让人兴奋。但细细品味,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教学中,教师按照备课计划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而学生却像看戏,看似津津有味,实际上只是凑了热闹。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又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讲台上,教师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寥寥几语或仅仅几问就让学生自主思考;讲台下,学生凝神屏气,急急忙忙。教师的淡定让人为之佩服,学生的活跃让人为之欣然。但是,一堂课下来,表面上教师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学生突破了难点,实际不然,对于那些在探究中滥竽充数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两眼摸黑。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绝不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应该是着眼于学生发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以探究活动的设计目的为起点,把新课程理念践行到活动设计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教学“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教材要求,就可以把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网络探究课。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两个,一个是张骞通西域,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第二个是丝绸之路,因为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需要突破的是丝绸之路的形成、意义及衰落。明确了重点之后,以网络为载体,我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习信息,并设计了两个探究環节: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评价,之后进行作品交流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式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加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作品的相互交流,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谦虚好学、精益求精的意识。这样,学生围绕学习重点,从搜集资料、自学认知到探究评价、讨论交流,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扩大了学习视野,增强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做到学会学习。
二、以探究活动的实施为过程,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的难点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缺乏问题意识,但是,没有充分考量问题的探究价值,以问题为引导的探究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探究的目的在于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设计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问题要有探究的必要。例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学习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学习的难点可以确定为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这一问题。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解决,但是,对于本课学习的难点,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探究过程。为了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流程: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是为探究难点打好基础;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是为复辟帝制?目的是从国内形势或动向上为学生突破难点扫除障碍;最后,组织学生围绕学习难点开展探究活动——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如此一来,就把课堂内主要的学习内容和需要突破的重点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思路进行了布局,教学做到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且前后贯通、彼此呼应。这样一来,我们心目中的最佳课堂教学模式也清晰可感: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师教得轻松有序,学生学得轻松明白。
总之,探究学习方式,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如此认识并实践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赵俊平.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8).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