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益扬
唐朝元稹,不知大家有无印象?元稹,《莺 莺传》的作者,但是他的一句诗可能比《莺莺传》更为人所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他在妻子死后所作之诗,还称“取次花丛懒回顾”,表达自己对妻子的一片真心。但在那个三妻四妾是平常事的唐代,元稹,真的对妻子一心一意么?那他的著作《莺莺传》又为何要塑造一个始乱终弃的张生,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呢?我觉得,这取决于那个年代的两性观念与爱情观。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子都一直处于一个卑微的社会层面中,有学者称:“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被轻易地玩弄。”在《莺莺传》中,张生一开始对崔莺莺的一见倾心,到后来的变心,始乱终弃,都说明了张生爱的只是崔莺莺的一副皮囊。在元稹那个年代,女性对于男子来说可能就如同家中摆放的物品,我不追求你的内在,只關注你的外表,你美丽,我对你倾心,不惜一切手段地得到你,但是当有一个比你更美丽、更完美的选择出现在我的面前,曾经的山盟海誓也就像一句玩笑一般可笑。就拿元稹自己来说,妻子死后他曾痛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从诗中仿佛看到了元稹对亡妻的缅怀和追忆,但事实上呢?妻子死后元稹依旧续了弦,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很快被其他妻妾的甜言蜜语冲淡。有人说《莺莺传》中的张生是元稹自己的投影,又何尝没有根据呢?
《莺莺传》中的崔莺莺,表现了唐代女子的受教育程度较其他朝代高,辞令、鼓琴、刀札无不精通,曲未终而闻者动容。她聪明明慧,不像后世女子一般痴情留恋于一个不再爱自己的人,在张生变心时她便已经看出了张生情感变化的端倪,分手前她“恭貌怡声”道出的话语表现出她作为一位女性的尊严。在那封长信中,她也能用言辞把自己的哀怨、委屈、痛苦、不甘的内心世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不论现实还是精神领域,不论智商情商还是文化领域,崔莺莺都展现出了与当代才子们相比肩的才智与能力,与后世奉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相比,《莺莺传》的那个年代,对于女性的教育程度颇为重视。在唐代这样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家长的父母、兄长,对在室女教育方面也表现出较为开明的态度,准许并鼓励她们在家庭中习文读书,这使得唐代女子虽不能像同辈男子一样上学读书,但在家庭中却获得了与男子大致相同的受教育的权利。但这依旧只是相对而言,相比于男子,女性不允许随便出门,不能参与社会交往,不能随自己的意愿选择成婚对象等,也都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而且,崔莺莺的爱情观又何尝没有扭曲呢?至少,她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在席中,她原与张生互相以诗歌表达了爱慕之情,但当张生按诗中所言前来幽会时,她又“端服严容”,义正词严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举”,让张生如同葡萄架下的狐狸一样,对“葡萄”可望而不可得,而在张生已然陷入绝望时,她又变得大胆而主动,“囊时端庄,不复同矣”,主动前往幽会,而最后遭到抛弃,被张生称为“尤物”“妖孽”时,又“愚不敢恨”,只能自怨自艾,表现了她在追求爱情时的软弱。
再说说《莺莺传》中的红娘。红娘是什么身份?简单来说,是婢女,是仆人,在千金闺秀都被社会所约束的年代,婢女的身份也就更为低贱,她为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牵线搭桥,又何尝不是希望自己家小姐能有一个理想郎君、有一个美好的归宿呢?红娘虽不像大家闺秀一般识得什么大道理,但她所展现出的是纯粹的、美好的祝愿。她知道自己不能如愿拥有理想的爱情,但希望自家小姐能够收获梦想中的幸福。而“红娘斥责老夫人”,则展现了红娘的爱情观——自由,不被社会、家族所约束,与自己喜爱的人在一起。在她眼中,张生能够带给小姐幸福,所以她才会选择暗中帮助张生,才会“以下犯上,以卑触尊”,斥责老夫人。
而张生呢?我认为,对于张生,我们要分成两个人来看,一个是应试之前的张生,落魄书生,“夜晚读书时有红袖添香”可能是他心中与金榜题名一样分量的梦想,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崔莺莺,这个在他当时眼中堪称绝色的女子,而且这个女子对自己似乎也有情愫,日思夜想的“红袖添香时”就在眼前,所以他才敢不顾当时社会道德伦理,幽会崔莺莺,才敢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做出无礼之举,当时,张生是爱这个女人的,至少,这个女人让他心动了。而另一个张生,是已经知道崔莺莺对他而言唾手可及之后的张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渣男的身份,他觉得,以自己的才华,前面一定有大片森林在等着自己,又岂能在崔莺莺这棵小树旁徘徊不前?所以在红娘一再催促他去向崔莺莺求婚时,张生一再推托,乃至于到后来变心之后,更是以殷周之例,翻出了中国古代有名的“红颜祸水”论,斥责崔莺莺为“尤物”,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指指点点,洋洋得意之态溢于言表,其嘴脸令人作呕。
事实上,从唐朝的各类文学来看,男女恋爱较之后世比较宽泛,基本是两情相悦,女子爱慕男子才华,男子追求女子美貌,但男子大多重视自己才华而不拘于礼数,“纵酒狎妓,肆无忌惮”在当时被默许,导致始乱终弃的行为在当时屡见不鲜。很多男性把这种行为视为理所当然,而女性对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几乎都抱有“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的奴性态度,不敢反抗,只得默默接受,而崔莺莺也逃不过这种命运,由“自重自荐”到“自哀自绝”,得知张生对自己的抛弃后也未曾反抗,将苦水自己咽下。
所以说,造成《莺莺传》这一悲惨结尾的,与其说是封建社会这个笼统的东西,还不如说是对男子骄纵妄为的默许与女性不敢怒、不敢言的奴性的双重作用下所得出的必然结果。在男女不平等基础下的爱情,能够开花结果,善始善终的,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