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雁,刘秀光
(广东白云学院 应用经济学院,广州 510450)
2006年由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组成的“BRIC”金砖四国合作正式拉开序幕,2010年金砖四国新增南非作为成员国,发展成为“BRICS”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目前,金砖五国国土面积之和占世界领土面积26.46%,人口总和占全球人口42.58%,GDP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上升至23%,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比重提升至16%,过去十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发展至今,金砖合作机制已经走过富有成效的十年,走进第二个黄金十年,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但尚未稳定,全球贸易缓慢增长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探讨金砖国家间贸易竞争与合作关系、拓展贸易潜力问题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当前研究金砖国家贸易关系的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多是研究金砖伙伴间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问题。如武敬云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贸易指标考察金砖国家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1]。崔宇明等通过构建指数模型,对金砖国家之间产业贸易中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实证检验[2]。侯小坤基于HS编码,通过测算中国与金砖伙伴2005-2013年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相似度ES指数,研究中国与金砖伙伴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3]。学者们的研究为深入分析金砖国家间贸易竞合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缺乏对金砖国家间贸易潜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缺少对当前金砖合作贸易潜力现状的判断。另一类文献主要侧重于对金砖国家间服务贸易、农产品贸易各个细分领域的贸易研究,如桑百川等以2000-2012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数据为基础,构建服务贸易竞争性指数、互补性指数探讨金砖国家间服务贸易的契合点[4]。王慧采用相关贸易指标,基于2000-2013年数据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5]。武俞辰等计算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互补指数TCI和贸易竞争指数TC,实证研究金砖国家间服务贸易竞争与互补问题[6]。陈杨分析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指出双方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不强,贸易互补程度有待提升[7]。赵捷基于中国与巴西1997-2015年农产品贸易数据,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互补程度和贸易潜力[8]。此类研究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某个细分领域为切入点展开分析,确实能够从不同视角揭示各方贸易合作的特征和趋势。然而不能忽视的是,金砖五国之间贸易合作涉及众多领域、各类产业,因而更需要从整体商品贸易入手全面分析各方合作的贸易趋势和贸易特征。
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与金砖伙伴整体商品贸易为研究对象,根据SITC Rev.3分类标准将商品分为0~9共十类:SITC0表示食物和活动物;SITC1表示饮料和烟酒;SITC2表示除燃料以外的粗原材料、不可食用原材料;SITC3表示矿物燃料、润滑剂及相关材料;SITC4表示动植物油及油脂;SITC5表示未列明的化学品及相关产品;SITC6表示主要以原材料划分的制成品;SITC7表示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表示杂项制品;SITC9表示商品分类中未包含的其他商品和交易。基于SITC Rev.3对10类商品的划分收集整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意在全面系统地分析中国与金砖伙伴贸易竞争、贸易互补关系、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为推进中国与金砖伙伴间贸易合作的深化发展提供支持[9]。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最常见的用于度量一国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指标,由Balassa提出,表明一国某产品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额的比重相对全球该种产品出口额占全球总出口额比例的大小。通过观测RCA的值,可以反映一国某产品的全球竞争力。RCA值大于2.5表明一国某产品具有极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值界于[1.25 2.5)之间,表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界于[0.8 1.25)之间,表明国际竞争优势居中;小于0.8,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弱。RCA计算公式如下:
(1)
表1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在SITC0、SITC1、SITC2、SITC3、SITC4、SITC5、SITC9类商品的RCA指数均小于0.8,表明我国在这些类型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为微弱。出口优势集中在SITC6、SITC7、SITC8三类产品,均属于工业制成品。随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此领域产品的比较优势愈发显著。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其优势产品主要体现在SITC0、SITC1、SITC2、SITC4四类,SITC0(食品和活畜)和SITC2(粗材料)尤为突出,RCA值远超2.5,表明巴西在这两类产品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俄罗斯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SITC3(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和SITC9(未分类产品),此两类产品竞争优势极强;在SITC2、SITC4、SITC6三类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但相对较弱。印度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为SITC6(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南非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为SITC2和SITC6。综上可见,金砖五国分别有各自的竞争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出现交叉或叠加的情况较少,并未体现出明显的竞争性。
表1 2006-2016年金砖国家SITC0~9类产品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平均值
上述通过计算金砖五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看出五国间并未显示出显著的竞争性。为了进一步确认该结果,本文对五国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进行测算,目的在于确定金砖五国产品出口市场是否具有相似性。若相似性较大,则表明五国贸易竞争性还是比较显著的。本文根据Glick和Rose提出的ESI指数进行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2)
表2 中国与金砖伙伴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
从中国与金砖伙伴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ESI结果看出,中国与其他金砖四国出口相似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印度、南非、巴西、俄罗斯。
中国与印度出口市场相似度在四国当中是最高的,但即使在2016年出口相似度达到所有观测值当中的最高值仅为60.918 8,距离标准值100相距甚远。而与南非、巴西两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最低值为39.158 7,最高值为56.238 7,均可看出中国与南非、巴西两国的出口市场并没有太多的竞争性。中国与俄罗斯的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平均低于25,更加表明两国出口市场没有过多的趋同性。显然,中国与金砖伙伴出口市场趋同性较低,出口地理方向并不相似,不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
各国间贸易合作深化发展的基础是存在国别间贸易产品的互补性,互补性越强则多边合作基础越扎实。在此部分,本文通过测算中国与金砖伙伴单类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用于衡量金砖国家间贸易产品互补程度。单类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TCI计算公式如下:
(3)
由表3可知,中国出口与巴西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有SITC6、SITC7、SITC8;二级互补的有SITC5。中国出口与俄罗斯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同样是SITC6、SITC7、SITC8三类;二级互补的有SITC0、SITC5。中国出口与印度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是SITC6;二级互补的有SITC7和SITC8。中国出口与南非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种类较多,包括SITC0、SITC6、SITC7、SITC8。从中国出口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的单类产品TCI指数及互补性级别看出,双方具有贸易互补性的产品涉及众多领域,且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种类。
由表4可知,巴西出口中国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有SITC0、SITC2、SITC4;二级互补的有SITC3、SITC5、SITC6、SITC7。俄罗斯出口中国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集中在SITC2和SITC3两类;二级互补的有SITC4、SITC6和SITC9。印度出口中国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包括:SITC2、SITC3、SITC5、SITC6;二级互补的有SITC4和SITC8。南非出口中国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有SITC2、SITC6;二级互补的有SITC1、SITC3、SITC5、SITC7、SITC9。综上可以看出,金砖伙伴出口到中国单类产品具有互补性的产品种类涉及面非常广,几乎涉及所有10类产品,且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商品。
前述分析中,通过计算中国与金砖伙伴分类商品贸易互补性指数,能够非常详细具体地看到相互间各类产品的贸易互补程度。本文接下来通过计算金砖国家间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从整体宏观视角观测各国间所有类型商品的互补程度。根据于津平提出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计算公式中各指标值的含义与公式(3)保持一致,计算得出的TCI指数越大表明两国间商品整体贸易互补性越强。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对巴西、印度进口全部商品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在逐年上升,但几乎在所有年份数值均小于1,表明中国对两国出口全部商品与该两国进口全部商品的互补性在逐步增强,但相对不显著,有提升的空间。中国出口对俄罗斯、南非进口全部商品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各年份均大于1,虽然在个别年份数值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趋向平稳。表明中国对该两国出口全部商品与其进口全部商品的互补性极强。
换一个角度来看,巴西、南非两国出口对中国进口全部商品的综合TCI指数每年均大于1,表明双方互补性极强。而俄罗斯、印度两国出口对中国进口全部商品的综合TCI指数在个别年份徘徊在0.9~1之间,表明互补性相对较强,但尚未达到最好的状态,有提升的空间。总体来看,中国与金砖伙伴各国整体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表3 2006-2016年中国出口到金砖伙伴单类产品TCI指数及贸易互补级别
表4 2006-2016年金砖伙伴出口到中国单类产品TCI指数及贸易互补级别
表5 中国与金砖伙伴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TCI
贸易引力模型是用于度量两国间贸易影响因素的常用方法,发展运用至今许多学者根据研究问题需要将新的变量引入贸易引力模型,使其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发展。较常作为解释变量的包括GDP(总量或人均量)、两国间的距离、人口总量、是否属于同一个贸易集团等。本文认为两国间的地理距离各年份间的数据几乎一致;人口总量是否属于同一个贸易集团并非影响双边贸易的关键因素,因而考虑将这些常用的解释变量剔除。从文献资料的收集发现,现有研究中尚未将进口国汇率、班轮运输相关指数、铁路货运量指标同时纳入贸易引力模型。而进口国汇率的上升(下降)直接影响出口国出口总额的增加(减少);班轮运输相关指数、铁路货运量指标是对双边贸易便利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度量。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变量加入,构建了更为完善的中国对金砖伙伴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
LnEXij=LnGDPi+LnGDPj+LnEXRj+LnLSCIj+LnRAILWAYj+C.
(5)
EXij为中国对金砖伙伴的出口总额;GDPi为中国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j为金砖伙伴各国每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EXRj为进口国的官方汇率;LSCIJ为进口国班轮运输相关指数;RAILWAYi为进口国每年铁路货运量指标。其中中国对金砖伙伴出口总额EXij来自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解释变量GDPi、GDPj、EXRj、LSCIj、RAILWAYj数据值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本文以上述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基于2006-2016年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各变量指标收集面板数据,运用STATA13.0软件进行随机效应处理,实证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该模型调整过后的R-sq值总体为0.959 8,表明该模型可以在95.98%的程度上解释中国与金砖伙伴的贸易影响因素,同时各解释变量P>|z|的值接近于0,显著程度较高。因此,本文得出了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的方程:
LnEXij=0.635 5LnGDPi+0.749 0LnGDPj-0.290 9LnEXPj-0.385 3LnLSCIj-0.207 0LnRAILWAYj-12.360 4。
(6)
从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在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中国的GDP总量增加1%,中国对金砖伙伴的出口额将增加0.635 5%;金砖伙伴的GDP总量增加1%,中国对其出口额将增加0.749 0%;进口商品的金砖伙伴官方汇率每提升1%,中国对其出口额增加0.290 9%。除此以外,进口国班轮运输相关指数、进口国铁路货运量指标则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意味着贸易便利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6 中国与金砖伙伴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结果
注:被解释变量为LnEXij,①②③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将各国每年的数据代入公式(6)得出的是一国在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下对另一国潜在出口额。实际出口额与潜在出口额比较,能清晰看出两国的贸易潜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掘。贸易潜力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TP=Tr/Tt.
(7)
其中Tr为出口额实际值,Tt为代入公式(6)后模拟出的出口额理论值。
TP值小于1,可以认为两国贸易属于“潜力待挖掘型”;TP值大于1正好相反,需要仔细分析两国将是否存在“贸易过度”,需要调整优化贸易结构。
从表7中可见,中国与巴西贸易潜力指数呈现“倒U型”的发展趋势,2006-2013年贸易潜力指数逐步上升略微超过1,表明贸易潜力不断发掘,2014年达到峰值以后开始有所下降,至2016年为0.659 7。中国与俄罗斯贸易潜力指数在所观测的年份并不稳定,围绕最低值0.872 2到最高值1.305 6在波动。中国与印度贸易潜力大概分为两个区间,2006-2011年,贸易潜力超过1;2012-2016年,贸易潜力略微低于1。中国与南非贸易潜力几乎在1之间上下浮动。由此可见,中国与金砖伙伴出口贸易潜力基本属于比较优化的状态,但由于不少年份贸易潜力指数小于1,则可以看出相互间贸易潜力尚有可优化发掘的空间。
表7 中国对金砖伙伴出口贸易潜力指数
本文主要结论有以下四点。
第一,金砖伙伴间贸易竞争性较低,各具贸易比较优势。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各异,从RCA指数看出中国相比金砖伙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SITC6、SITC7、SITC8三类产品,均属于工业制造业类型产品。其他金砖伙伴相对比较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SITC0、SITC1、SITC2、SITC3、SITC4类资源、矿产、原材料类型产品。比较优势产业出现叠加或复合的情况较少。进一步从出口市场相似程度分析,也同样表明金砖伙伴国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趋同性较低,出口市场地理方向并未体现出一致的现象。
第二,金砖伙伴间贸易合作共赢、契合点较多。从单类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看出,中国出口对金砖伙伴进口产品互补程度属于一级较高层次互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SITC6、SITC7、SITC8三类,均表现为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从金砖伙伴出口对中国进口产品角度看单类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一级、二级互补产业涉及面较广,且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密集型商品。最终通过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得出,中国与金砖伙伴整体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贸易便利化的完善将有助于多方贸易潜力的进一步开发。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看出,进口国班轮运输相关指数、进口国铁路货运量指标与中国对金砖伙伴出口总额成负相关关系。意味着贸易便利化程度对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贸易便利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四,金砖伙伴间贸易潜力可优化发掘的空间较大。从贸易潜力指数测算结果看出,中国与金砖伙伴间贸易潜力指数在2006-2016年间有所波动,但大部分观测数据均围绕1作为中间值上下浮动,浮动范围较为微弱。由此可见,目前中国与金砖伙伴间出口贸易潜力基本处于优化状态,但尚有可发掘的空间。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深化金砖国家间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具备条件和竞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转变为全产业链输出,不仅是通过传统贸易方式出口制造业产品,而是推动制造业从设计、研发、生产、标准、服务的全产业链输出,提高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度和水平。丰富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的合作模式,通过探索与金砖伙伴国当地企业设立科技园区、经济合作区、自贸区等多元化载体,带动多方企业在园区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二是扩大金砖伙伴资源、能源密集型产品进口。金砖伙伴资源能源丰裕、要素禀赋各异,且在此类产业出口中体现出较为显著的比较优势。中国应该扩大与金砖伙伴该类产品的贸易规模,增加此类产品的进口。通过搭建高规格的进口平台,比如在2018年11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积极“引进来”的一个良好契机。三是继续推进金砖国家间贸易便利化。2017年全球首份投资便利化专文《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合作纲要》提出,探索推动金砖国家间投资领域便利化程度的提升。贸易畅通是提升贸易便利化的有效途径,能够消除各国间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从而带动贸易规模的扩大。因而,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推动金砖伙伴间优化海运航线设置、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和货运量、简化海关报关通关手续等问题。四是挖掘金砖国家新贸易增长点,扩展贸易潜力和空间。金砖伙伴在推进当前贸易合作领域务实发展的同时,应继续发掘发展新动能、贸易合作新领域。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更新迭代的时代机遇,应加强各方在航空航天、高铁、电子商务、新能源、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互联互通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蓝色经济亦是中国与金砖伙伴合作新的增长点,应积极探索在与蓝色经济相关的油气、基建、航运、能源、化工等领域开展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