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上)

2019-12-11 03:40颜波亢霞姜明伦曾伟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粮食高质量发展

文/颜波 亢霞 姜明伦 曾伟

栏目主持/李雯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由总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目前我国已解决温饱问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经济蓬勃发展,为推动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本文通过分析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内涵、制约因素,提出推动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粮食安全不仅是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其更高层次是产业安全。从数量安全方面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 年稳定在6 亿吨以上、库存充足(如图1),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剔出大豆,粮食安全已不存数量缺口,但数量安全基础不牢固,主要依靠政策刺激和要素投入,持续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中国农科院调查显示,华北平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地下水漏洞区,总面积可能达7 万平方公里。从质量安全方面看,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畜禽粪便、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处理不足,粮食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体污染较重,粮源质量堪忧,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从产业安全角度看,需要有相应的加工流通能力和产业链掌控能力,能够生产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粮油产品,并及时把产品供应到消费者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粮食安全。而我国粮食产业各环节连接不紧密,初加工过剩,精深加工不足,优质粮油产品缺口大;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 亿多吨,其中大豆进口量8000 多万吨,对外依存度80%以上,而我国粮食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粮食资源能力不足,产业链掌控力不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上述情况迫切要求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田整治和高标准良田建设,严控化学投入品使用,狠抓粮食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提升供给质量;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粮食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国际大粮商,增强我国对全球粮食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二)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攻坚期,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项硬指标就是2020 年农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促进农民增收,难点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 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7 元,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占41.02%、36.66%和19.98%。与全国相比,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中经营净收入比重较高,黑龙江、内蒙古、河南、湖南分别为52.85%、50.73%、37.32%、41.29%。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不断,致使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短期内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和财政转移性收入增长困难。全球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低迷,国内农产品也出现结构性过剩,粮油等大宗农产品提价空间有限,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也面临挑战。但是,一方面粮食大路品种多,专用品种发展不足,粮食主产区提质增效空间大;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是2.2:1,而发达国家为3.7:1,农业增值潜力巨大。通过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构建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体系,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特色绿色产品,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同时支持粮食主产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依托县域发展粮食加工、流通,不仅可以把粮食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局面,振兴乡村产业,还可以有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拓宽产业发展路径,使农民分享粮食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农业、农村分享粮食产业发展的成果,助力农民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图1 1999-2018 年我国粮食产量及人均占有量情况

(三)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吃得饱”“吃得好”,而是要“吃得安全、营养、健康”。但是,我国粮食品质总体不高,优质特色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偏少,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因此,通过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市场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优化产品供给结构,通过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着力增加优质产品供给,突出解决“好不好”“优不优”“方便不方便”问题,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提高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一种途径是粮食产品具有较低价格的优势,另一种途径是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粮食产品,以相对较高的价格被国际市场接受。粮食是土地密集型产品,而我国粮食生产以小农为主,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户均耕地仅1.5亩,是日本的1/6、欧盟的1/30。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已超过美国等主要粮食出口国,2017 年每50 公斤大豆、小麦、玉米和稻谷,国内生产成本分别为124.24 元、115.89 元、99.14 元 和124.24 元,美国生产成本分别为106.4 元、91.54 元、47.92 元和87.78 元,国内生产成本分别比美国高120%、26.6%、106.8%和41.5%,国内粮价普遍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如图2)。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7 月稻米、小麦和大豆国内价格为1.95 元/斤、1.35 元/斤和2.08元/斤,国际价格为1.73元/斤、1.14元/ 斤 和1.58 元/ 斤,国 内 价 格分别比国际到岸税后价高11.3%、15.6%和24%。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人工和土地成本仍处于上升通道,由成本倒挂所决定的价格倒挂还将持续扩大,通过提供价格相对较低的粮食产品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潜力有限。因此,只有推动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走差异化、异质化竞争道路,推进产业融合,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粮食产品,才能真正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助推粮食产业强国建设。

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正处于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重要关口,处于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重要节点,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注重竞争力提升、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结合粮食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们认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产品优质、产出高效、产业融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等五个方面。

(一)产品优质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第一。在基本数量得到满足之后,粮食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成为消费者最大的关切。粮食产品优不优、是否安全,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目标,也是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要把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目前,国内外粮食供给相对宽松,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按照创新引领、消费驱动、结构合理、供给有效的要求,加快推进粮食由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质量兴粮之路,不断适应居民消费转型升级要求,更好满足日益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图2 国内外小麦、稻米和大豆价格情况

(二)产出高效

高质量发展要求效益优先。过去,为了解决“吃得饱”问题,粮食主要盯着产量,生产什么卖什么,卖不出去由国家兜底,粮食生产、收储、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割裂,循环不畅,造成粮食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产出效益低。提高粮食产业的产出效益,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发展,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加快实施粮食科技创新攻坚计划,聚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研发平台,力争在新产品开发、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粮食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稳步提升粮食产业整体素质、质量和效益。

(三)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密切利益链,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动能,促进价值链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粮食加工转化是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引擎,要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的接一连三作用,促进粮食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产前产中产后联接,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贯通的全产业链经营体系,实现企业内部各经营环节融合发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配套政策,引导关联企业、配套产业、相关服务业向粮食产业园区集聚,形成项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产业集群,促进粮食市场主体横向融合,提高粮食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通过粮食产业与科技、信息和文化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开发粮食产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不断激发和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引导粮食企业向县域重点乡镇、村及产业园区集中,实现“以产带村、以村促产”,推动粮食产业与乡镇、村庄深度融合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粮食国内外贸易、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四)结构优化

高质量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和贸易结构等。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即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供给结构不断适应需求结构,推动粮食产业持续、协调进而高质量发展。在产品结构上,生产出来的粮食产品能够有效对接市场需求,供给体系高效,实现粮食供需在高水平上的均衡。在区域结构上,粮食生产布局和加工布局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产销衔接稳定顺畅,产区粮食有稳定销路、销区粮源有可靠保障。在要素结构上,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政策支持和资源消耗向依靠创新驱动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转换增长动能。在组织结构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推动“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粮食产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在贸易结构上,善于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有效弥补国内粮食市场需求缺口。

(五)环境友好

高质量发展是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绿色发展。环境友好是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需求,也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粮食产业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突出解决耕地过度开垦、地下水超采、重金属污染、化学投入品过量使用、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问题。推行粮食标准化清洁生产,完善节水、节肥、节药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粮食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探索多途径实现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生态环保、节粮减损、提质增效,实现粮食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粮食高质量发展
珍惜粮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