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反讽研究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
——基于2008—2017年期刊论文的Citespace分析

2019-12-11 03:14郭雅欣范振强
关键词:语言学图谱聚类

郭雅欣 范振强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反讽作为一种人类交际中普遍使用的语言现象, 长期以来受到哲学、修辞学、文学、阐释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自柏拉图以来,人类就开始对反讽做过许多观察和思考,这些研究既包括描述性研究,也不乏规定性研究(1)曾衍桃:《国外反讽研究综观》,《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3-7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讽研究日新月异,出现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反讽的重要研究课题包括反讽的理论研究、反讽的理解和语境、反讽的人际功能以及反讽的分类等。专门的反讽研究理论有伪装论(Pretense Theory)、回声论(Echoic Theory)、暗指伪装论(Allusional Pretense Theory)、回声提示论(Echoic Reminder Theory)等。此外,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都对反讽提出了解释。例如,语用学理论有Grice的合作原则,认知语言学理论有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等,心理语言学有直接通达假说和等级突显假说。近年来,反讽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论文集IronyinLanguageandThought(2)Gibbs R, Colston H L, Iron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 Cognitive Science Reader, Psychology Press, 2007.收录了2006年以前反讽研究的经典论文。国内也有综述性文章出现,但已有的综述研究年代相对久远(3)曾衍桃:《40年反讽研究》,《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第139-142页。,有些只针对某个领域,如赵虹(2013)(4)赵虹:《反讽认知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11-17页。对认知视角下的反讽研究进行了专门综述。目前,在现有研究中,基于大数据统计或文献计量学统计手段的反讽综述性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为了从数量庞杂的文献中了解近年来国外反讽领域的研究成果、趋势、热点和前沿,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8—2017年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以呈现国外反讽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国外反讽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第二,研究现状呈现的特点;第三,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涵盖的内容。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合集,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irony”为主题词,文献类型设为“article”,语种设为“English”,检索时间设为2008—2017年,检索范围包括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科学引文索引(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2个化学信息事实型数据库(CCR和IIC)、科学引文检索扩展版(SCIE)、科技会议文献引文索引(CPCI-S)、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会议文献引文索引(CPCI-SSH)(5)刘文宇、李珂:《国外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外语研究》2016年第2期,第39-45页。。检索结果中剔除内容与反讽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到697篇论文。所得数据中包括英文篇名、文献作者、机构、期刊名以及关键词等信息,引文数据的最终检索时间是2018年2月28日。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着眼于分析文献数据中蕴藏的潜在知识,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6)金胜昔、林正军:《国际转喻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外语研究》2017年第3期,第18-23页。,与传统文献梳理分析相比,这种文献计量方法显示出数据全面、客观的优点(7)Kim M C, Chen C, A Scientometric Review of Emerging Trend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Recommendation Systems, Scientometrics, 2015, No.1, pp.239-263.。本文根据2008—2017年国外反讽研究成果分布图进行年度分析,指出国外反讽总体研究现状与趋势;通过分析Citespace生成的反讽研究国家或地区、作者、机构合作社会网络图谱、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图、文献共被引知识网络图谱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锚定国外反讽研究趋势、现状以及热点与前沿领域,以期为反讽研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国外反讽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现状分析

根据2008—2017年文献分布情况,笔者绘制出柱形统计图(见图1)。2008年发文量为13篇,且随后两年的发文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起步阶段。2011年,反讽研究论文数量猛增至98篇;2012年略有下降,但在随后几年基本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略有减少后,在2017年达到顶峰(111篇)。从整体上看,自2008年起,反讽研究论文数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表明该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图1 国外反讽研究论文年度分布情况/篇

对国外反讽研究国家或地区、作者、机构合作的社会网络分析,能够把握各国各机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动向并直观、清晰地展现引文分析结果。将数据导入Citespace,“Timespan”选择“2008—2017”,“Node type”同时选择“Institution”“Country”“Author”,阈值设置为“Top 50 per slice”,选择MST(最小生成树)算法,最后得到317个节点、367条连线的机构合作图谱(见图2)。

图2 国外反讽研究论文国家或地区、作者、机构合作的社会网络(2008—2017年)

在图2的年轮状节点中,内部年轮表示较早的年份,外部年轮表示最近的年份。年轮厚度与某一年某国家、作者及机构发文量成正比。图2显示,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的节点相对较大(美国尤为突出),其他国家节点均较小,总体上而言,社会网络布局较为稀疏,说明在国外反讽研究领域,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机构及作者发文频次较高,领先于其他国家(见表1)。

以色列、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和芬兰地区的学者和机构发文量均在前十位,这表明这些国家在反讽研究领域有较为突出的贡献。而图2中节点间的连线可以说明他们之间存在合作关系(8)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连线的数量表明合作关系的强度(9)金胜昔、林正军:《国际转喻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外语研究》2017年第3期,第18-23页。,美国与英国、美国与加拿大、以色列与法国、澳大利亚与芬兰等国的机构和学者存在密度较高的交叉连线,表明反讽研究领域存在广泛且密切的国际合作。

表1 国外反讽研究论文的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及主要作者(前十名)

(二)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在某个领域内“学者们共同关注的一个或多个话题”①,可通过分析文章关键词的频率变化得到反映。在Citespace界面中“Timespan”选择“2008—2017”年,“Node type”选择“Keyword”,阈值设置为“Top 50 per slice”,选择MST算法精简网络,最后得到227个节点、433条连线的高频关键词图谱(见图3)。图3中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连线越粗,表示共现次数越高。

图3 国外反讽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2008—2017年)

由图3可知,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包括反讽(269次)、言语反讽(128次)、讽刺(85次)、语言(79次)、语用学(56次)、幽默(54次)、话语(50次)、理解(48次)、隐喻(45次)、思维(43次)。这些关键词是研究内容的精炼,可以反映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将“Layout”设置为“Timezone”,形成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见图4)。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学科关键词不断出现,这显示出该领域按年份顺序出现新的研究热点。

图4以“反讽”这个最大节点为中心,形成反讽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节点所代表的关键词处于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时区,同一年份出现的关键词处于同一时区。每一个关键词节点由不同年轮组成,节点的大小、光圈以及连线密度显示出各节点间密切的内部关联,且按照内外顺序对应关键词的出现时间。由图4中节点的大小、光圈可知,国外反讽研究热点集中出现在2008年后。国外反讽研究在文学、修辞学(Muecke三分说、Booth两分说、Fish动态假设、Rorty开放假设)、语用学(Grice会话原则、Searle对反讽的阐释)和心理学等领域展开。近年来,国外学者将反讽语义、语用和心理语言学等研究扩展至认知层面,对反讽认知语用、认知心理和认知语义等多角度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如Yus(2000)认为,反讽暗示是语言结构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固定模式的偏离使用,读者可通过已有的认知图式,解读作者在反讽背后想表达的真实意图(10)Yus F, On Reaching the Intended Ironic Interpre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0, No.1-2, pp.27-78.。

图4 国外反讽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图(2008—2017年)

与此同时,反讽研究从各个层面展开,研究内容囊括反讽的心理动机、理解过程和认知加工机制、反讽审美机制、表意方式以及替代、衍生、蕴含等。这些研究致力于寻找反讽产生或理解的认知规律,包括反讽的限制条件和诱发机制、语用价值、理解假说以及反讽意义的动态加工过程(11)赵虹:《反讽认知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11-17页。。Gibbs等(2007)提出,反讽言语行为存在认知机理及语用推理图式(12)Gibbs R, Colston H L, Iron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 Cognitive Science Reader, Psychology Press, 2007, pp.45-46.,Kamyanets(2017)从关联理论对媒体文本中的反讽翻译进行探究,提出关联理论下反讽作为独立实体意义的新阐释(13)Kamyanets A, Translating Irony in Media Texts: A Relevance Theory Perspective,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17, No.2, pp.261-278.。

国外学者采用定量、对比和实证等研究方法,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例如,在反讽认知机制与加工过程研究中,不少学者对特殊人群(如神经发展异常者、脑损伤者)的反讽认知程度进行了测量与考察。Ravi等(2017)提出了集成文本特征选择法,在数据挖掘案例中建立反讽检索新框架,并指出了讽刺和反讽在情感过程、社会过程、认知过程和个人关注等方面的共同特征(14)Ravi K, Ravi V, A Novel Automatic Satire and Irony Detection Using Ensembl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Data Mining,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16, No.12, pp.15-33.。这些研究无不推动着国际反讽研究向更细致、更深刻的方向发展。

(三)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是指某一领域正在兴起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的涌现(15)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不同文献被同时引用,说明文献之间研究方向、研究主题密切相关,其共被引频次越高,说明关联性越强。多篇文献共被引,就会形成被引聚类,聚类文献之间研究方向、研究主题关系密切,从而形成知识域与学科的研究前沿(16)焦德武:《学术期刊研究的进路:基于文献共被引的可视化研究》,《江淮论坛》2017年第6期, 第174-178页。。将数据输入Citespace,“Node type”选择“Cited Reference”,阈值设置为“Top 50 per slice”,选择MST(最小生成树)算法精简网络,最后得到216个节点、446条连线的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5)。

图5 国外反讽研究论文的共被引知识网络图谱(2008—2017年)

同时,对高频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见图4)进行聚类操作,生成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见图6)。

图6 国外反讽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2008—2017年)

图6中聚类分析共生成7个主要类团。类团内的关键词性质越接近,说明聚类效果越好。Size表示聚类大小,Silhouette表示聚类效率,聚类大小大于0.7、聚类效率大于0.5时,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聚类中关键词提取采取TF×IDF加权算法(提取关键词代表研究主流),对数似然率(Log-likelihood Rate)算法(提取关键词强调研究特点)以及互信息流(MI)算法(提取关键词强调研究特点)三种相结合的排序算法。结合聚类表可以看出,类团0包含节点数量最多,类团1研究较为新颖,聚类4聚类效率在0.6~0.7之间,其余聚类效率均高于0.7,总体来说,各个类团内部一致性较好。结合文献共被引与聚类图谱,聚类标签词默认为LLR法的第一个关键词,与其后面的关键词一起代表了该聚类的研究前沿和方向,包括“幽默”“心智理论”“科学”“身份”“共振成像”“冗余”“理解”和“个体差异”七个聚类。

聚类#0“humor”(幽默)是图谱中节点最大的聚类,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又特殊的语言现象,幽默常常与反讽相联系,或者说,反讽是最惯常使用的幽默语言表现形式之一。它在语义与语用中往往呈现多样的趣味性,彰显了说话人的智慧,为范畴化研究提供了鲜活和可靠的语料(17)王天翼:《基于“去/再范畴化+”的“A,还B呢”语对构式的语义分析模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第6期,第16-21页。。因此,反讽与幽默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第一大聚类,且近年来已从传统修辞学、心理学转向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如Veale等(2006)分析了反讽幽默策略,指出幽默背后隐含的“超理解”,说话人在说话时有意识地违背自己和对方预设的话语意图(18)Veale T, Feyaerts K G, The Brne G,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Adversarial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2006, No.3, pp.305-338.。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进一步结合实验与问卷展开实证研究,试图对反讽与幽默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如Bruntsch(2017)对153个受试者开展人格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两种不同的反讽作答手段,试图探索反讽与幽默背后的负面情绪隐藏、问题处理之间的关系(如打破社会习俗倾向、揭露他人过错倾向、积极性嘲讽倾向等),从而提炼反讽的使用在人际互动中更具体、有效的指导原则(19)Bruntsch R, Ruch W, The Role of Humor-related Traits and Broad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Irony Us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7, No.3, pp.139-143.。

聚类#1的命名标签是“theory of mind”(心智理论),作为第二大聚类,心智理论视域下的反讽研究也涌现出丰硕的成果。反讽话语的攻击性在于其对抗性的意识和意向,国外学者们结合心智哲学视域下话语产生的基本理论,对反讽话语的生成及其使用时的心智特征进行研究。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试图对特殊群体与语境的反讽应用展开研究,如Schnell等(2016)从神经语言学的角度,借助神经成像(fMRI)技术识别大脑整合作用区域,检测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反讽理解的神经相关性,并对语言表面线索(语言帮助)如何影响反讽理解展开评估,试图探讨患者反讽加工的语用学和语境效应关系(20)Schnell Z, Varga E, Tenyi T, et al., Neuropragmatics and Irony Processing in Schizophrenia: Possible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Meta-module of Pragmatic Meaning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6, No.1, pp.74-99.。可以看出,国外反讽的心智理论研究对象十分广泛,从一般到特殊人群甚至特殊个体都有涉及。另外,反讽的心智理论研究方法多元,已经从内省思辨向实验、语料库实证研究转换。

其他聚类如“身份”“共振成像”“个体差异”等所代表的前沿领域中也能发现大量类似研究,囿于篇幅限制,这里不一一赘述。总而言之,这些都为反讽未来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如统计学、社会学、心智哲学、精神学、神经语言学等)。

三、结 论

上述分析表明,近年来,国外反讽研究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国家(地区)、机构和作者间合作密切;反讽研究从语义、语用和心理语言学等传统研究视角扩展至认知层面,出现大量认知语义、认知语用和认知心理等新研究视角,其内容丰富,包括反讽的心理动机、理解过程和认知加工机制等方面;热点与前沿研究领域涵盖“幽默”“心智理论”“科学”“身份”“共振成像”“冗余”“理解”和“个体差异”八个方面。

总的来说,国外反讽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性研究课题,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角度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愈加多样。从对语言现象、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探索,到各领域、各层面详尽系统的研究,国外反讽研究展示了对反讽研究全新的认识。本文希望能提供国外反讽领域研究成果、现状与趋势、热点与前沿信息,通过追踪反讽研究发展,借鉴研究经验,结合汉语特色,推动国内反讽研究发展。

猜你喜欢
语言学图谱聚类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绘一张成长图谱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面向WSN的聚类头选举与维护协议的研究综述
图表
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