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实验“危机” 灵动物理课堂

2019-12-11 02:54
物理之友 2019年11期
关键词:磁体磁极磁性

(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江苏 南京 211100)

作为一名教师,认真备课,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尽善尽美,导致一些老师因害怕课堂出现“危机”而牢牢地攥着课堂和学生。但现在的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言堂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中,避免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以下是笔者在苏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磁体与磁场”的教学中,为了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出现的“危机”实录。

教师演示实验:将磁体A用细线悬挂起来,再用磁体B的北极去靠近磁体A的南极,发现两者相互吸引。

学生得出结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教师再演示实验:用磁体B的南极去靠近磁体A的南极,发现两者竟然也是相互吸引,并没有出现理想中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学生一阵大笑,顿时笔者的脸微微一红。心想:糟糕,匆忙拿了两个磁体就来上课,并未事先检查磁体是否已经消磁,导致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如何挽救这场“危机”,补救课堂?笔者把这个课堂上自然生成的问题交给学生去探讨。

师:同学们,看来我们今天的实验现象并不能得到书上的结论,不管是什么磁极,它们都是相互吸引的,难道是课本上的结论有误?

课堂顿时炸开了锅,学生对此纷纷表现出了怀疑和惊奇的表情。

师:如何证明是我的结论正确,还是课本上的结论正确?

生: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我们应该多找几个磁体多做几次实验,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有可能这两个磁体有问题。

学生们表示赞同,笔者拿出其他几个磁体,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至此,课堂“危机”已然化解。

但笔者并没有就此放过这场“危机”,手拿磁体A和B,继续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什么原因导致这两个磁体与众不同呢?

生:有可能是磁体A没有磁性了,有可能是磁体B没有磁性了,有可能A、B都没有磁性了。

笔者将学生们的答案一一罗列出来写在了黑板上,并提问。

师:根据你在这节课上所学知识,可以排除哪个答案?

生:A、B都没有磁性可以排除,若A、B都无磁性,不会出现两者相吸的现象。

师:到底是A没有磁性还是B没有磁性呢?请同学们借助桌面上的器材加以判断。

生1:分别用磁体A、B的一端去吸引大头针,根据磁体的吸铁性,有磁性的磁体能吸引大头针。

生2:拿一个有磁性的磁体C,用其一端与磁体A、B的两端靠近,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磁性的磁体会出现一端相斥、一端相吸的现象,没有磁性的磁体两端都吸。

生3:用细线把磁体悬挂起来,根据磁体的指向性,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的磁体有磁性。

生4:把磁体A、B放入铁屑中,两端能够吸引铁屑的为有磁性的磁体。

生5:将磁体A、B成T字形放置(如图1),由于磁体中间的磁性非常微弱,若吸不住,则说明下面的磁体无磁性,若能吸引则说明下面的磁体有磁性。

图1

此时课堂已经“沸腾”起来,笔者仅仅是在旁借机追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学生们绞尽脑汁,答案多种多样,跃跃欲试,拿起桌面的器材,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没有磁性的磁体B。课后有学生问我:“老师,你是不是故意拿一个没有磁性的磁体来考我们啊?”我不予回答,只露出了“狡黠”的笑。

课堂上的“危机”总是随时出现,如何利用好课堂“危机”,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笔者在这节课后有了几点思考。

(1) 课前试好器材,确保效果明显

这节课的“危机”来源于笔者在课前没有检查器材,抱着一堆磁体进了课堂,没有发现中间有一个磁体已经消磁了,导致出现了与实验结论相左的现象。课堂上经常由于器材或者操作问题导致实验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课前需要选取、检查器材并试做,需要多准备几份,确保在课堂上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2) 把问题交给学生,获取缓冲时间

在出现“危机”之后,笔者立刻意识到问题所在,虽然当时可以通过更换器材的方式弥补过失,但不免会让一些学生产生疑惑,更为可惜的是也浪费了一次教学良机。这个时候可以把问题丢给学生,给自己赢得一些思考时间去挽回局势,使课堂教学能够继续下去,通过讨论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理解。

(3) 善于借助“危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危机”的出现,有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利用课堂“危机”创造教学“契机”。新课改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不借此示弱,让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以自信?很多情况下的课堂“危机”是很好的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在本案例中学生为了判断哪一个磁体没有磁性,利用了磁体的吸铁性、指向性、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极处磁性最强等相关属性,将物理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4) 重视课堂实验,提高科学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概念的建构和规律的发现离不开实验,在教学中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才能够明白一次实验具有的偶然性,为了获取普遍规律应多次实验。在本案例中学生讨论出一系列的判断方法,笔者并未给出点评,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若这些方法仅仅是停留在口头描述,不足以使学生信服,印象也不会太深刻。只有亲自体验过才能够理解,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验方案,选择器材,并通过实验找出没有磁性的磁体,获取成功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平时通过长期的实验探究,才能够内化成科学素养。

在这三尺讲台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就算是同一实验情境,不同的学生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方向,脑中有理想,手中有方法,脚下有行动。利用好课堂“危机”,可以赋予课堂以生命,使课堂如水般灵动。

猜你喜欢
磁体磁极磁性
同步电机转子磁极结构
DyF3热扩渗技术提高NdFeB磁体矫顽力及其机理分析
富La/Ce/Y多主相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研究进展概览
NdFeB磁体的Dy热扩渗过程及其矫顽力提高机制
固定同步电机磁极用螺栓的受力分析
围棋棋子分离器
地球磁极“翻跟头”
地球的旋转
自制磁性螺丝刀
方便磁性工具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