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440 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 钱山河
第一次来平遥古城,却似曾相识,似故地重游,仿佛梦中已来过此地。
四四方方的古城墙,将城内与城外隔成了两个世界。黑青的城墙矗立在那儿,像一位身着黑甲的卫士,守护着平遥。几千年的风云变幻给它打上了岁月的痕迹,战火带给它的伤口,还遗留在城墙之上,那是平遥沧桑历史的见证。
走过狭长而雄伟的门洞,仿佛接受了一场古风的洗礼,穿过了一条时空隧道,重回到古老的年代,重回到一座古老的城市。
往城内走,一条大道贯通古城南北,长长的,望不到尽头。人群在大道上移动,繁杂却不拥挤。四面八方的话语冲进耳朵,竟一时听不清人们在说些什么,只觉得有一股烟火气息扑面而来。来自异国的金发人在人群中时隐时现,让人想到平遥曾经是商业发达、多国贸易往来的繁华之地。
沿着街道往前走,不知不觉间,便被脚下的青石砖、两旁的古朴建筑、树上犹在的白露,引到了那个曾经的平遥。
那时的平遥,四大家族的钱庄坐落在城内,掌柜们面带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白花花的银两与黄灿灿的银票在狭小而嘈杂的账房内进进出出。人们拿出银票,换出银两,揣进长衫内,满怀喜悦,走出钱庄。四大镖局的旗帜,在大门外飘扬,镖师练武时发出的“嘿嘿”声与镖旗被风吹起发出的猎猎声交杂在一起,飘荡在城内。院落最大的衙门里人来人往,大门旁边的大鼓久久未响,两头石狮蹲坐在门前,威风凛凛。县令在空阔的公义堂上批阅公文,高高的桌子立在堂上,书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的牌匾挂在高墙上,金光闪耀。小吏们在院中走来走去,有的提着水火棒,那是狱衙的人;有的抱着公文,那是县衙的人……
走到街尽头,一座宏伟的、现代的建筑将我拉回了现实。这幢巨大的建筑,是一座桥梁、一个窗口,将平遥的历史与文化,与世界联系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平遥国际电影节的会场。
我望着这座看似与古色古香、柳竹桃梅遍地的古城格格不入,却又相得益彰的建筑,不禁感慨万分。
在平遥,你随意走进一家知名的食楼或客栈,几乎都会看到一面照片墙,上面挂着老板与国际名流的合影。倘若你点菜时随口问上这么一句,老板便会眉尖一挑,一股骄傲之情显露出来,手那么一扬,指着那照片,侃侃而谈,那个谁和谁曾在何时来过这里用餐,说了哪些话,老板说得滔滔不绝,可谓神乎其神,夸张至极,也不知是真是假,但图一个乐。他乐,我们亦乐。这些源自平遥国际电影节的照片与故事,是新平遥人的骄傲。
游览完毕,我跨出了平遥城门,带着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气息和城门大街上的桃花香,回到了车水马龙的尘世。
突然,头顶的城楼上响起了浑厚的钟声,那钟声在黄昏时分的天空中回荡,也在我的心里回荡。
这不是我在梦里见到的城墙吗?哦,又见平遥。
简 评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不仅介绍了平遥的主要建筑,而且串联起古今、虚实,层次清晰而又详略有致。最精彩的描写是关于银庄和衙门的想象,这里有古人换银票的热闹与拥挤,有镖师们练武时发出的“嘿嘿”声、镖旗被风吹起发出的猎猎声;衙门里有各色忙碌的差役……这些情景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丰富多彩,非熟知平遥历史不能绘出。第二个典型场景是平遥国际电影节会场里的客栈,客栈老板对来平遥的“大人物”津津乐道,再次展现了平遥的繁华与人们的热情。文章以这两个场景为“骨架”,串联起其他内容,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引人游览平遥,感受平遥深厚的文化积淀。
(王传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