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驹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改革路径
近年来,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还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均有显著成效。但总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教学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明确指出,“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正政治称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提出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坚持的“八统一”,其中第2条即“要坚持理論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性教学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需要
目前,高等院校等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对国家实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渠道,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中,而工匠精神的培养重点在实践,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包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必须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可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结构、育人机制、信息化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强化思政公共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已经进入到理论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的新阶段,但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认识不全面
目前,包括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对其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仍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只要是老师与学生亲临现场,亲自参与都能算做实践,判断标准是参与实践的主体;有的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指课堂内外参与性活动、校内社团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的志愿者活动等,判断标准是内容;也有的将教学场所定义为课堂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则是开展暑期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其判断的标准为教学场所是否在课堂之外。
根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凡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提高学生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关活动,均可认定为实践教学。
(二)配套不健全
教学资源配套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主要还停留在建立类似校史室、展览室等形式上的实践教学基地、邀请外内外思政教师为学生开展讲座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传统形式,这些传统教学资源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最终导致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师资队伍配套不足。一方面思政理论课教师数量在许多学校仍有严重不足的现象,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也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目前暂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师培训体系,许多思政教师既缺乏专业背景,理论基础不扎实,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未能形成教师实践教学中的分析能力。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幅度削弱了实践课程教学的可靠性。
(三)推进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面临经费、师资等制约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许多处于“虚化”状态。往往是校领导很有激情,教学管理者有热情,实践者却很难实施,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即使部分高校有较好的实践基地、优秀的师资,也会碍于机制、评价体系等原因推进不到位,往往为了实践而实践,实践过程中应付了事,不追求实践教学的效果;要么实践内容不科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有“两张皮”现象,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张云阁、贺尧夫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原则:双主体原则,即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为实践主体;对话性原则,即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充分对话、共同实践;情感性原则,即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充分融入,实践过程中投入情感。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课堂实践,包括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校园范围内各类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校外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素质拓展、实践基地体验等。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原则及实践内容的特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践教学保障规范化
首先,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授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即有别于理论讲授,也有别于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只要教师对实践内容熟悉,亲自演示、耐心指导即可,实践内容、实践环境基本都有规定要求和配备。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指导用心、指导有方、指导到位,还需要更多的环境设计和内容设计,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把控全局,让更多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同步进行。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可以采取“内培外引,以老带青”的方式: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既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学习,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方法培训,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推动教师社会实践常态化、专业化,鼓励教师结合社会热点,运用思政课理论知识开展实践调研,加强研究,积极申报思政类课题项目,参照理工科做法,创造机会参与政府或企业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其次,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设需要不仅仅是政府社会的重视,更需要各高校校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大力配合。领导和管理队伍必须专业、负责,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熟悉理论,贴近实际。
最后,需要专项建设经费和实践基地加以保障。思政课的实践环节中实践场所、实践经费需要得到保障,一方面学校要确保思政课的实践作为课程正常运行的建设经费;另一方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学校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二)实践方式多元化
为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部分的改革措施落实,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及路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调研
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按照实践教学的要求,一般由任课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调研主题,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专业自由选择。通过社会调研的过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的结果可以展现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评判其价值观的导向。
2.德育基地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利用所在城市的德育实践基地,如纪念馆、博物馆及各类人文风景区等,构建许多不同思实践形式和别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内容,以陕西铜川市为例,2013年铜川市联合甘肃庆阳市、陕西咸阳市和渭南市组建了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2017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西北革命红色旅游联盟,这些联盟的成立、基地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基础。
3.虚拟平台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思政课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受场所、经费、时间、人员等限制,無法做到组织所有的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但是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特别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通过VR虚拟技术,学生跟随镜头参观各类虚拟平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说是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课程化突破了场地限制,将原来“虚化”的社会实践环节“活”了起来、“实”了起来,真正成为课程化的体系。
1.保障学时,落实学分
课程化后的思政课社会实践需明确落实了学时学分,成为必修课,改变了学生之前对实践教学敷衍了事的态度,增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多维主体,角色互换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知识等理论部分的学习可以是由老师为主体的讲授,但到了实践教学环节则不再局限于教师,而是由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旁观者、引路人的角色让出主体地位,由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课程效果更佳。以东南大学为例,近期组织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开展了一堂“青春告白祖国”开学思政大课,由6位学生主讲人讲述他们实践过程中的收获,这里每一位主讲人都是大学生,是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不仅他们与老师的角色互换让每一位参与人受益匪浅,让聆听他们实践过程的学弟学妹们也是收获颇多。
3.创新机制,完善评价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各高校要在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探索符合自己校情的管理机制,抛弃原有的考核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以中原工学院为例,采取“分步考核”的方式,即第四学期教师根据理论学习的课堂表现及社会实践计划制定情况作为平时分,结合传统考核模式给予综合评定成绩;第五学期则参照毕业设计的模式,在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践单位反馈、调研报告的撰写、汇报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成绩采取等级制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