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9-12-10 08:05肖鲲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美丽乡村乡村振兴

摘 要 桃江县是湖南省著名的农业大县,以竹子、茶叶、有色金属、建材而著称。近年来桃江县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有力的助推了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2017年大栗港镇朱家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2018年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桃江县遵循“保持自然、立足产业、深挖人文”的经济发展规律,建设“秀美、精致、品位、特色”的美丽乡村,对探讨分析沿洞庭湖地带益阳的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治理农村空心村现象、改善人居环境、城乡二元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1 桃江县美丽乡村创建路径与形成的实践

益阳市桃江县位于湘中北部,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全县共有215个行政村。2018年户籍人口86.61万,城镇化率达到48.66%,农村人口43.63万人。该县是湖南省著名的农业大县,是著名的“竹子之乡”,也是“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近几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丰富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和内涵,连续有5个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其中2017年大栗港镇朱家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8年桃江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

1.1 新农村建设迈上“美丽乡村”新台阶

从桃江县范围看,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6年至2010年,新农村建设示范阶段,全县创建了16个示范村。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到2013年,新农村建设提升阶段,全县新创建了19个示范村。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到2017年,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和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新创建104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11个美丽乡村;第四个阶段2018年至今,美丽乡村建设阶段,不再对人居环境整治村单独做考核要求,统一为美丽乡村建设。

1.2 “美丽乡村”创建使乡村呈现新面貌

桃江县目前创建有省市授牌的新农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共17个。其中已授牌的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一共8个,新农村示范村3个分别是:马迹塘镇三里村、鸬鹚渡镇玉溪村、桃花江镇株木潭。美丽乡村省级授牌的5个,桃花江镇崆峒村、大栗港镇朱家村、桃花江镇石高桥村、灰山港镇杨家湾村、牛田镇金凤山村。市级授牌的有3个,马迹塘镇龙溪村、石牛江镇田庄湾村和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

1.3 创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使乡村呈现“五美”

1.3.1 产业结构呈现创新典型美。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强化分类指导,重点针对茶叶、竹子、桃花、花卉苗木、鱼虾、瓜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结合全域旅游,借鉴国家农业部发布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摸索出本县的十大典型示范模式。如生态保护型模式,身处“黄金塘竹产业片区”的崆峒村,北靠桃花江竹海,注册有“黄金塘”等商标,2018年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产业发展型模式,开展“一村一品”,株木潭村是全国著名的淘宝村,其“桃江竹凉席”闻名遐迩,马迹塘镇京华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城郊集约型模式,典型有桃花江镇石高桥村;社会综治型模式,典型有马迹塘镇龙溪村,成功举办的“九九重阳久久情”主题活动,吸引了数万游客;文化传承型模式,农耕文化特色的修山镇明灯山村,红色革命精神教育基地的鸬鹚渡镇张子清村;渔业开发型模式,拥有洞庭天乐大闸蟹基地的石牛江镇牛剑桥村是典型;环境整治型模式,牛田镇金凤山村,治理污水,种植映山红,撬动近郊赏花游客经济;休闲旅游型模式,大栗港镇朱家村,发挥农业生态优势,推动休闲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型模式,灰山港镇杨家村,其竹笋加工科技园是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民族特色型模式,典型有民族同心特色美丽乡村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这十大典型模式发挥着示范作用,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業态模式。

1.3.2 生态环境呈现创新环境美。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20字总方针,以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桃江”为目标,努力构建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走出了一条桃江县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如大栗港镇朱家村,村中资江支流朱溪河缓缓流淌,万亩竹林翠绿多姿。该村率先实施禁渔禁猎,建设生态观光园,引进特色项目,种植了1000亩茶叶产业体验园,300亩桃树园、还种植有石榴、梨、葡萄等林果花卉,建立了益阳市首个娃娃鱼野外放养基地,创建了“朱家村文化风情园”和“九龙洞山水乐园”、开拓了线上线下农家土特产销售平台,形成多业并举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了农工商一体化,向生产结构的现代型农村迈进。该村在2017年9月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称号,成为湖南省五个入围村之一。

1.3.3 资源要素呈现创新组合美。对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村委班子得力、农户积极性高的村,引导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对基础条件薄弱的村庄,从实际出发,先从改水、改路、改厕、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基础着手,接着发展“一村一品”、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再进一步开展产业联动;对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和贫困村,抓住精准扶贫的机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尽快摆脱贫困,逐步开展新农村建设。从2011年第二轮新农村示范建设开始,按照“整村、连片、连线”的思路,规划了桃花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突出“两型”引领 ,按照“生态对接益阳”的总体发展思路,以“生态立村、成片推进、产村相融、改革创新”四大理念为指导。辖桃益公路沿线的株木潭、石高桥、崆峒3个行政村,分别在2011年、2014年和2016年,被授予1个“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2个“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称号。

1.3.4 乡村风气呈现创新人文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地村民才是真正是主人。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尤其注重发挥乡贤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在马迹塘镇三里村的詹鳌夫家庭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詹鳌夫夫妇在2007年退休后,返回故乡。热心村里,他们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和子女的供养费,资助了五保户和特困户15户,帮扶困难群众128人次,为村组修公路捐资12万元,爱心助学15万等等。詹鳌夫夫妇成为三里村最美的代言人。

1.3.5 乡村治理呈现创新制度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县指导、镇村为主”的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以县为主,规划引领。充分考虑每个村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村民生产品种和规模、村庄传统民俗文化,由各个乡镇先行考察并研究分类分步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再由县专项领导小组确定发展先后,先进带动后进,同时强化规划引领和特色挖掘,一张蓝图抓到底。如朱家村的生态茶叶基地模式;武潭镇莲花坪村依托国家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的现代农业模式;黄泥田、龙牙坪蔬菜蘑菇产业发展模式,崆峒、金凤山、洋泉湾、罗溪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军功嘴民族特色模式,田庄湾村环境整治模式等,群雄起舞,典型突出。二是制定制度,稳步推进。落实扶持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建立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 “政府主导、部门帮扶、群众主体、村组实施”的工作机制,并建立了美丽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县委书记为主帅的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查工作,2017年县委书记就召集20多个县直单位到美丽乡村创建村现场办公,整合资源与资金2000多万元。

2 桃江县美丽乡村创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客观分析桃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整体的发展态势仍然不强,潜在的矛盾不容忽视,主要是:

2.1 从农业发展来看,个别“美丽乡村”建设流于表面,缺乏长远的产业规划

目前很多村对于创建“美丽乡村”都很积极,普遍认为可以通过该项目向上级争取乡村建设资金,发展基础建设,这是大好机会。然而当前除朱家村等几个省级美丽乡村创建村,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并按照执行外,市县级美丽乡村创建村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基本流于书面,特别是对产业发展、长远发展没有深入思考和科学设想,个别村发展意识不浓,停留和满足于修了几段路、协调了几起纠纷。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理解认识不够,没有真正领悟和落实到位。个别村在没有做好前期规划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急于求成。

2.2 从农村发展来看,个别“美丽乡村”创建时重视,审批通过后忽视日常管理

申报了“美丽乡村”创建的村,普遍重视前期基础建设,公路硬化、电网达标、沟渠疏浚、山塘清淤等做到了完善到位,然而个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审核达标以后,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没有进一步继续发展产业,增进生态环境的治理、乡风文明的深入创新、基层党建等工作的推进,个别村基础设施建好了,但是无人打扫卫生,使得“脏乱差”,设施维护不到位,使得设施损坏丢失。

2.3 从村民发展来看,个别村依赖政府的思想严重,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没有激发

个别村存在“等、靠、要”思想,盼项目、盼资金、盼帮扶,不主动作为,依靠和发动群众的能力不强,既没有主动对接帮扶单位,又不争取镇党委、政府支持重视,工作因循守旧,缺乏亮点。极个别后盾单位对帮扶工作不太重视,没有到村对接走访,仅仅是打个电话问下情况,没有帮助村上制定发展计划和对接有关单位与项目。

2.4 从市场经济来看,个别村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机制不畅和农特产品品牌打造不够

有的镇乡一级对“美丽乡村”创建想的办法不多;农产品的附加值高偏低,农、牧、副产品的深加工较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乏品牌意识,土特产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宣传力度创新度低,农特产品产业链偏短,商品附加值低;农业服务体系有待提高,小农户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普遍停留在“赶集销售”,电子网络销售渠道可以进一步加强。

鉴于上述因素,在分析未来美丽乡村建设时,仅仅考虑建设是不够的,从美丽乡村个体的特征和差异、优劣势和资源条件区域分布,以及产业基础、产品和农户素质等的行为来看,目前整体环境对创建美丽乡村,在认识意识和保障机制供给上显然没有问题,但应对科学永续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3 桃江县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對策与构想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占桃江绝大多数人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绝大多数地域面积的科学保护开发和利用,关乎最大多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乎农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

3.1 从实际出发,部署“美丽乡村”创建战略

美丽乡村创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摸底调研,掌握村庄实情民意。一是以中心村做辐射推广,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明确区域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村庄分布、产业类型、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布局规划体系。二是坚持分类推进原则,做好村庄规划的完善。按照全面惠及与重点突出、差异化与均等化等相结合的原则,在功能布局和人口容量上区别对待,因地制宜深化和细化。三是以衔接配套为要求,完善其他相关规划。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等,加快乡镇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等职能部门的整合,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村庄规划科学合理、有效实施。

3.2 从本土出发,提炼“美丽乡村”产业品牌

要结合整个益阳来发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形成品牌效应。一是体现山水特色。立足于生态环保型,降低农业内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残留的过度施用,降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商品周转的条件,着力打造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绿色农副品牌产品,开发一批益阳地理品牌产品和服务产品,可以先从拳头产品、鲜活产品开始搞,选若干个地方试点开展,把供销、加工、保存、分级检查、包装、销售等一条龙工作搞起来,研究产品的分级、检验,争取把农产品的价值提高上去。二是挖掘产业特点。重点发展黑茶、蔬菜、水产、苗木、竹业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产业龙头,增强农业科技含量,推进精深加工,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使农民持续增产增收,以增收带动投入,创造高效。三是弘扬人文特征。发挥好益阳特有的文化优势,弘扬各县市不同农业生产、农产品的特色,如桃江的竹、安化的黑茶、沅江的渔樵、南县的革命等文化元素,加强对现有古村落、民居、传统建筑、器具等文化遗迹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加大对传统艺术、技艺、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桃江的舞凤山砚台、小郁竹器、马迹塘故事等的发掘、传承和弘扬。

3.3 从艺术出发,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层级

依托山水生态、田园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突出本土风格和湖湘特色,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美丽村庄。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阴化的要求,以增加绿化为重点,充分利用宜林地、农民闲置地和不宜建设地段,大力进行造林绿化,打造森林村庄。二是加强环境治理。垃圾污水的处理,推行垃圾当地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尤其是有机垃圾的开发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推广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工程。小流小沟清洁治理,支流河道清淤治理。三是加强示范带动。利用2至3年时间,把赫山区泉交河镇竹泉山村、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桃江县桃花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带动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四是加强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为农户提供代储、代加工、代销售、品种兑换等服务,扩大以代储、代加工、代运、代销等业务的物流仓储服务体系。五是凝聚建设合力。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真抓实干,凝聚合力,整体推进。首先完善领导机制。按照市指导督促,县(市、区)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班子专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其次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加强村支两委引领农民创新致富建村的能力。农村党支部组织是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带路人、领头雁。

3.4 从经济出发,抓住“美丽乡村”发展经费

一是建立筹集资金的科学体系。政府主导,切实增加财政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起到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推进农村股份经济发展,实行带资进劳,投资取息和分红等。二是建立多渠道的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心村培育等项目平台,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创新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三是构建合理长期的跟踪评价体系。把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实行奖罚兑现,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在的效果。不搞花架子、不图面子工程,不博取眼球效应、玩一阵风的政绩工程

3.5 从村民出发,激发“美丽乡村”主人意识

一是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了解乡情民意,在规划、建设中都要充分的调研了解他们的意见,集中群众的集体智慧因地制宜的拿出最佳方案采用最优行动更好的建设,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而不是建设的旁观者。二是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可以通过宣讲、现场教学、农技指导、异地调研等各种学习教育渠道,把党的这一好政策送到村民的心坎上,让村民共同参与自己家园的美丽建设。

参考文献:

[1]钟甫宁,《农业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陈兴汉,《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品》,广东科技出版社.

[3]卢伟娜等,《农业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作者简介:肖鲲, 系中共桃江县委党校, 经济管理讲师, 高级政工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立项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研究”(2018DX120)的结项成果。

项目负责人: 肖 鲲

所在单位:中共湖南省桃江县委党校

课题组主要成员:向芸珂, 夏慧輝, 周宇鹏 ,刘伟民 ,曾卫红, 赵格红, 殷艳。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美丽乡村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