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时节

2019-12-10 09:44伊兜
新少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蛤蜊小雪节气

伊兜

同学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些不是简单标注在日历上的汉字,在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它们是劳动人民对天文、气候进行长期观察的产物,在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节背后,蕴含了历史的积淀,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和古人的智慧之美。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节气依然渗透进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它们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依旧显著。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11月的两个节气——立冬、小雪。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按传统历法的十月,现在公历的11月7日—8日,便是立冬的时候。“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便是建立、开始的意思,这一点古人和我们的理解相同,“冬”则有不同的解读。在古人看来,“冬”有终了之意,一年的农事劳作结束,作物全都收藏入库,连动物也要藏起来准备冬眠呢。

古人用“三候”来描述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立冬的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前两候很好理解,进入立冬,水面结冰,土地上冻;第三候就有点儿意思了,说起来还是个有趣的误会。

“雉”(zhì)可指大型鸟类,“蜃”(shèn)则是大的蛤蜊(gé lí)。进入立冬,古人发现天上的大鸟不见了,而就在此时,海边开始出现大蛤蜊。蛤蜊的花纹和雉的羽毛颜色挺相像的,于是古人展开了联想:哦,原来雉跑到水里变成了蜃!

因为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古代在立冬这一天有不少习俗。比如迎冬,皇帝会举行迎冬之礼,据《吕氏春秋》记载,先秦时期就有这样的礼仪了。比如祭祀神灵,虽然不同朝代祭祀的神灵有所不同,但这一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沿袭了下来。

民间有“立冬补冬”这个说法,天气寒冷,吃些温热补益的食物,对身体有好处,也能起到御寒的作用。在南方,立冬的时候,人们会吃热量较高的鸡鸭鱼肉等;在我们北方,饺子可是不能不吃的。

说到饺子,还有一个跟名医张仲景有关的典故。相传他告老还乡时,看到路边百姓因为天气太冷而冻坏了耳朵,于是将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等放进锅里煮,然后将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再煮熟后,连汤一起分给百姓们喝。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就是饺子,也流传出了“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样的俗语。

东汉名医张仲景,因对医学的突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于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或23日到来。“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是著名诗人陸游的一句诗,小雪后的天气,用“清寒”来形容是比较恰当的。古籍《群芳谱》中也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大概意思就是:小雪来到,降水形式由雨转化成了雪;地没寒透,即使下雪,雪量也不大。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南方的饮食传统,糍粑是将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的一种食品。民间还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天气变得干燥,气温持续下降,正是做腊肉的好时候啦。

来到小雪节气,就意味着正式进入冬季了,古人生活的时代,没有暖气和空调,要怎么取暖呢?来给你看几个他们使用的小物件吧。这个叫香囊的,是一种金属制的三层圆球,在焚香盂里点上熏香,焚香、暖手两不耽误;那个铜手炉,炉身里放炭火即可,有个提梁还便于携带;叫“汤婆子”的这个家伙,虽然名字有点儿奇怪, 但你仔细观察,上方有个戴螺帽的口,可以往里注入热水,从功用上来说,像极了我们今天使用的热水袋。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值得我们一直学习、不断传承。“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希望你能熟记,而我们也会在日后不定期讲述关于其他节气的故事,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  高博)

猜你喜欢
蛤蜊小雪节气
《挖蛤蜊》
小雪
踩蛤蜊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Watching the Cataract on Lushan Mountain
教你两招,让蛤蜊吐沙又快又彻底
小雪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