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苏闽
摘要:薛雪是清康乾时期格调派诗人群体中的重要代表,其为叶燮高徒,与师弟沈德潜相善。薛雪上呈横山,下接归愚,在清格调派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薛雪的一生未曾步入仕途,生平之事大多不传于世,且不乏以讹传讹之事。包括薛雪的师从情况,居所何在等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关于薛雪生平概貌,包括字号、生卒、家世、考取功名的情况以及师从情况;扫叶村庄若干问题包括得名由来以及当前所存在的扫叶山房和扫叶村庄的错讹问题、薛雪著述情况对薛雪生平进行大略考据是完善薛雪研究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薛雪;生平;扫叶村庄;交游
薛雪作为清代著名学者叶燮的高徒,对师弟沈德潜也有着重要影响,虽然其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不如二者,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薛雪一生诗名为医名所累,加之薛雪的儒医身份,有述而不著的习惯[1],所以生平不显。薛雪一生长达九十年,承接了康乾时期格调派的发展,所以弄清楚薛雪的生平,可以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帮助。
东北师大黄庆发硕士在《薛雪<一瓢诗话>研究》中也有对薛雪生平的简述,张志远先生的《薛生白生平小考》、王吉民以及金明渊两位先生的《薛生白小传及他的生卒考》也对薛雪生平进行了概述,但大多都集中于医学及诗学思想方面的考证。
综上而言当前学界对薛雪的研究集中在对其医学方面成就和思想,以及对其《一瓢斋诗存》和《一瓢诗话》的诗学理念的探究。对薛雪的生平的考据往往比较简略,只有暨南大学王西硕士的毕业论文《薛雪诗歌研究》中对薛雪的生平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就其一些细节处尚未进行处理,例如薛雪故居扫叶村庄的考据,薛雪师从情况以及考取功名的前后细节等,还未尽善尽美,还有继续挖掘的价值。
一、薛雪概况
(一)薛雪字号、生卒及家世
同治《苏州府志》有言:“薛雪,字生白,又号一瓢老人。居吴郡南园,多学能诗,精医……”[2]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晚年自号牧牛老朽。[3]今苏州人。薛雪“一瓢”之号,王吉民以及金明渊两位先生《薛生白小传及他的生卒考》引《墨林今话》卷一言:“生白为人,放诞风雅。偶遇异僧,身挂一瓢,瓢上刻七字云:‘吃尽天下无敌手……生白仅饮一瓢。因此自号为一瓢。”[4]
关于薛雪的年纪,根据《内经知要》薛序言:“乾隆甲申夏日,牧牛老朽薛雪书,时年八十有四。”[5]乾隆甲申年为1764年,又《吴医汇讲》言:“先生不屑以医自见,故无成书,年九十而歿。”[6]所以学界一般认为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且袁枚在《病中谢薛一瓢》诗中首句言:“先生七十颜沃若。”,此诗作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相佐证。但据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言:“(乾隆)十二年丁卯年,七十五:正月到二弃草堂拜叶横山师之位,时老门生存者九人……薛一瓢俱六十九……”[7]则薛雪在乾隆十二年(1747)六十九岁,则薛雪生于1679年,卒于1768年。此外王英志在《薛雪<一瓢诗话>初探》中认为薛雪生于1661年,卒于1763年(周晓燕《简述薛雪<一瓢诗话>的诗学思想》也引薛雪卒于1763年);黄庆发先生在其论文《薛雪<一瓢诗话>研究》中认为薛雪生于1661年,卒于1750年。这三篇论文只是提及薛雪生卒,未做探究,笔者查得《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载薛雪生卒年为1661年-1750年,当为此出处。另《周易辞典》载为1715年-1797年,这些说法与薛雪《内经知要》序和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相去甚远,当为讹误。
关于薛雪的家世,薛雪在著作中常常自称“河津薛生白”,此河津就是山西河津市。薛雪原籍河津,为三国时期刘备统治区巴蜀太守薛齐之后,由上世远祖迁到苏州。[8]《历代画史汇传》称薛雪是(薛)虞卿之子,文征明之甥。這种说法当不实,薛明益,字虞卿,是万历年间人,相去薛雪二百余年,时间上对不上;另外王西《薛雪诗歌研究》中引王吉民以及金明渊两位先生言论[9],认为薛雪为薛虞卿之曾孙,考据详实,此处不再赘述。薛雪祖父和生父已不可考,子中立,字不倚;孙薛寿鱼。
(二)薛雪师从及功名情况
薛雪一生大致师从分为三个阶段:
1.启蒙时期,薛雪曾向明末诸生杜浚学习兵法,薛雪在《一瓢诗话》中提到:“曾受韬铃之法于蹇翁。”[10]杜浚字余皇,号茶村,别号蹇翁。杜浚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薛雪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薛雪当在6岁前得到了杜浚传授兵法。杜浚自创“茶村体”,大多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诗才名扬扬州,但纵观薛雪诗作,受此影响不大。可见杜浚当为薛雪儿时启蒙之师,单传兵法于薛雪,薛雪总结其兵法理念为“不出奇正二字”。
2.学诗时期,如果说杜浚是薛雪的启蒙老师,那么真正对薛雪诗学成就起了决定性应到作用的便是他的第二位老师,横山先生叶燮。叶燮,字星期,浙江嘉兴人,叶氏家族科举才华名盛一时,所以吸引了薛雪投于门下,学习诗文。叶燮的学生之中,声名最响者当推沈归愚,但“薛雪崇奉横山,在沈归愚之上。”[11],若论对老师推崇最深者,当推薛雪。薛雪在其著作《一瓢诗话》多次引用了横山先生的言论,并将杜浚之兵法与横山之诗学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老师诗学的肯定和继承。“这为纠正清初诗坛上盲目复古或排古的偏颇主张起到促进作用。”[12]
3.晚年时期,薛雪无心功名,“托许由之一瓢,抱《内径》之绝业。”[13]自其母多病,薛雪专心于医学,《历代画史汇讲》称其得异人教授炼丹之术,并称其“多学邃医”,由此可以看出,薛雪的医术不是承袭某一家,应该是采众家之长,自学成才。薛雪研读《内经》,探究医理。后得到王子接、周杨俊等吴中儒医的指点和教授。[14]
《吴医汇讲》称薛雪“两征鸿博不就”,在《挽徐澂斋太史》诗下注云:“太史早岁与余同应钦诗。”[15]徐澂斋,名葆光,字亮直,号澂斋。《清史稿》载:“徐葆光,……圣祖仁皇帝南巡,伏谒献诗。”[16]查此为康熙四十四年,可知时年二十五岁的薛雪也参与了这次迎驾活动,并献诗求官,可惜并未成功;此后薛雪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幕府生涯,这在薛雪的作品中鲜有提及,只在《一瓢诗话》中提及:“独往山人黄尊古与余同客武林幕府……”[17]。在其后,乾隆元年(1736年),地方政府推荐他进京参与博学鸿儒科考试,以诗赋《山鸡舞镜》押山字十二韵求取功名,却依旧名落孙山。至此薛雪不再热心功名,潜心医理,遂成一代儒医。
二、扫叶村庄
扫叶庄是薛雪的故居,薛雪《一瓢诗话》言:“扫叶庄,一瓢耕牧且读之所也。”[18]如今扫叶庄已经不复存在,但作为一代儒医薛雪的故居,关于扫叶庄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一)“扫叶”之名由来
扫叶庄的名字由来,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便是薛雪与叶天士的“争名”。《吴医汇讲》称薛雪与叶天士齐名,但二公各有心得不能相下。同治《苏州府志》也记载二人关系不和。坊间传闻二人为一更夫治病,嫌隙遂大,叶天士遂建“踏雪斋”,薛雪也挂出“扫叶庄”的匾额。最后以薛雪治好叶母之疾,二人方才冰释前嫌。《冷庐医话》便载有此事。
此故事自然不可信。薛雪在《一瓢诗话》自序便提及“扫叶”之名,薛雪作此诗话时才四十一岁,此时薛雪尚未参加乾隆元年的第二次应试,尚在求取功名,潜心诗文之时,医名未显,扫叶庄当在此之前便有。且叶桂长薛雪十五岁,二人岂能为区区医名不和至此。
薛雪师弟沈归愚在其《归愚文抄》中记载:“扫叶庄……草木蓊郁,落叶封迹,行人迷迹,宛如空林。呼童缚帚扫除……今一瓢注《易》……屡定屡更,芟汏疵类,与扫除落叶相似,则以‘扫叶颜其庄,意或在于斯乎?柳闻韦左司寄友诗云:‘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取夫人工不与,一扫自然,扫者从人,不扫者从天地也。扫与不扫之间,一瓢试更参之。”[19]据此了解到,就“扫叶”之名,薛雪本人并未做出明确的解释,沈归愚度其心意认为有两种解释:1.扫叶庄树木繁茂,每每需要童子清扫落叶,故有此名;2.薛雪在作《周易粹义》时,删改多次,汰除瑕疵,就像秋风扫落叶。所以把自己的“耕牧且读之所”起名为“扫叶庄”。
(二)扫叶村庄与扫叶山房之辨
薛雪著作大多为自刻。其下注皆为“扫叶村庄”字云,但今人或有讹误,常与苏州席氏之扫叶山房刻本混淆。实则二者远非一也。
二者讹误之原因有二:1.二者皆为书刻版本,皆以“扫叶”为名。在上文说到的《扫叶庄记》中,沈归愚谈一瓢注《易》时说其“芟汏疵类,与扫除落叶相似。”扫叶山房之名取“校书如扫落叶”之意。[20]取名之意亦近。2.据载,扫叶村庄故址在今苏州南园,笔者曾探访苏州,其故居以改建为苏州南园宾馆。而江南席氏创立的“扫叶山房”家主席启寓(第三十世)[21]迁居常熟,四传至席世臣,遂成苏州刻书大家。其故址在今常熟市城南俞家桥,旧称南园俞家桥。二者一在苏州,一在常熟。但地址皆为南园,故有讹误。
江南席氏自席启寓在康熙初年移居常熟,直至席世臣时代,成为了苏州最大的刻书机构。其时代相较薛雪大抵相当。“其时,席世臣经营的扫叶山房因规模大,名声响,引来各方关注。同行中嫉妒者有之,愤恨者有之,假冒者也有之。”[22]在当时由于席氏之名太过,所以假冒混淆者极多,而薛雪自刻的扫叶村庄本由于名字,地址,时代等都与扫叶山房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所以为后人混淆,也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了。
(三)薛雪著作情况
薛雪一生著述丰富,大抵分为医学和文学两大方面,又薛雪不喜著述医案,故医学著作不多。
医学方面:《碎玉篇》二卷,手抄孤本[23];《医经原旨》,乾隆甲戍本;自讲杂记八则,刊于《吴医汇讲》;薛雪医案74则,刊于《三家医案合刻》[24];《扫叶庄医案》四卷,刊于《珍本医书集成》[25]。
文学方面:《斫桂山房诗存》六卷,雍正乙卯沈德潜序刻本、乾隆扫叶村庄刻本;《抱珠轩诗存》六卷,乾隆庚申扫叶村庄徐世林序刻本;《吾以吾鸣集钞》一卷,乾隆扫叶村庄刻本;《旧雨集》、《旧雨二集》各一卷,乾隆扫叶村庄刻本;《一瓢斋诗存》六卷,乾隆甲寅扫叶村庄刻本;《周易粹义》五卷,《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一瓢诗话》一卷,雍正十三年扫叶村庄刻本、乾隆扫叶村庄刻本、昭代丛书本、清诗话本、一九七九年霍松林等合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选辑本、民国八十七年台北新文化丛书集成本;《唐人小令花雨集》二卷,乾隆扫叶村庄刻本;《卷石梦》旧抄。
三、薛雪交游情况
薛雪儒医和文人的双重身份,其交游也集中于医者和当时代文人两个方面。
(一)与徐灵胎交游
徐灵胎,名大椿,字灵胎。与薛雪所在时代大抵相当,袁枚作有《徐灵胎先生传》,清史稿亦有其传记。在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中有其与薛雪的诗文往来记叙,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薛雪《东山逢徐灵胎》:相值东峰下,相看鬓欲霜。年华共流转,意气独飞扬。四座惊瞻顾,连城且蕴藏。如余空说剑,无路扫欃枪。
此诗当做于二人老年之时,其二人具体交游如何,未见诸记载。但结尾“如余空说剑,无路扫欃枪。”动用赵文王论说剑道的典故,二人在医学方面的见解应当颇为契合,且徐灵胎与薛雪皆为袁枚治过病,或因袁枚而二人相交。
除与徐灵胎交游之外,薛雪与当时苏州名医大多交好,不仅有年长其十五岁的叶桂外,与王子接、周杨俊等吴中儒医也相交甚深。
(二)与叶燮交游
薛雪是叶燮的第一批弟子之一,薛雪对其老师十分推崇,曾多次在《一瓢诗话》中引用老师的理念。创作上,薛雪也继承了老师的大部分写实手法和“胸襟说”的思想,继承了老师在诗歌内容上的关心民间疾苦,同情百姓艰苦生活的部分。在其晚年的作品《悯农》、《老妓》等都体现了这一内容上的继承。在情感上,薛雪在自己的诗作中多次表达了对老师的缅怀和追思。在《过先师分湖故宅又至横山别墅》[26]一诗中就以“巷冷何人还驻马,柳荒无主断鸣莺。居人指点冈头地,午梦春深草色平。”表达了薛生白对故地重游,光景萧条而又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情,以及对老师的深切缅怀。
(三)与袁枚交游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主畅“性灵说”。薛雪年长袁枚三十五岁,二人可以算得上是忘年交。
袁枚曾多次得薛雪医治顽疾,二人就此结下不解之缘。袁枚对薛雪的医术十分推崇,在其《小仓山房诗文集》中收录了众多诸如《病中祭薛一瓢》、《病起贈薛一瓢》、《寄征士薛一瓢》等表达对其医术的赞扬和感谢薛雪治病的作品。除了对薛雪的医术十分推崇之外,对于薛雪淡泊明镜的隐士风度,袁枚也是十分心折,在他为薛雪《吾以吾鸣集》序中就提到:“一瓢玄史兼途……自以为与天为徒,逸汝于老矣。”赞扬了他的超然之态。
薛雪继承了其师的“胸襟说”,并与“人品”相结合,这对袁枚阐述“性灵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种促进之下,二人从医患关系逐渐成为好友。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也记载道:“乾隆辛未,予在吴门……最少者亦过花甲;唯余才三十六岁,得遇此会。”[27]薛雪在乾隆十六年,两次与名士聚会于扫叶村庄,到会者大多和薛雪年齿相当,青年辈只有袁枚,可见薛雪对袁枚这位小友也十分欣赏。
薛雪去世后,袁枚在其孙薛寿鱼请求自己为薛雪作墓志铭时,痛斥了薛寿鱼对薛雪的不理解,并做《寄薛寿鱼书》阐述自己对薛雪的正确认识。并作《祭薛一瓢文》:“悔予病之不早兮,至见君之已晚。”表达自己对老友相见恨晚的深痛缅怀。
(四)与李馥交游
薛雪与袁枚是忘年交,但与李馥是交往最密切的。李馥(1662年-1745年),字汝嘉,客居吴中十二年,与薛雪相善。薛雪较晚的作品集《抱珠轩诗存》中记录了他与李馥诗文往还的大量作品,包括《怀陇西公》、《送陇西公还闽》、《赋谢李大中丞见过》等十余篇诗作。而李馥唱和薛雪之作也不在少数,李馥在其《居业堂诗稿》中收录了《赠薛槐云》、《次和薛槐云卧病一瓢斋原韵》等诗作,此外,还有一些用薛雪韵脚做的诗《秋归》、《鹿》等。二人的交情不仅是在文学上,在生活上二人之间也是相交不浅。
“陇西公侨居吴门十二载,始奉恩旨归闽,书来每忆江南晚米,余每岁以两石由海舶相寄。今偶值不给,转乞于信夫至之。”[28]李馥喜食江南晚米,薛雪年年相送;李馥也投桃报李,在薛雪《和答陇西公谢馈鲀鱼冻之作》中了解到,薛雪喜爱鲀鱼,李馥便时时馈赠。二人礼尚往来,相交甚密。
除上述三人外,薛雪与当时代文人交游密切,包括同门师兄弟沈德潜、李果等人,还与一些高僧隐者也有交流。
四、结语
薛雪享年九十,其生平横跨康雍乾三朝,无论在医学还是文学上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上承叶燮等清初诗人,下启康乾盛世袁枚、归愚等“性灵”大家。对薛雪的生平的考证,或许可以为薛雪诗学理念研究以及当时代“格调派”文人群体的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清]唐笠山.吴医汇讲[M].卷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原文为:先生不屑以医自见,故无成书,年九十而歿.
[2][清]李铭皖等.苏州府志[M].(同治),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清]薛雪.内经知要[M].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4]王吉民,金明渊.薛生白小传及他的生卒考[J].江苏中医,1963年5期.
[5]同3.
[6]同1.
[7][清]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8]张志远.薛生白生平小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第一期,卷十五,第36页.
[9]王西.薛雪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5月20日.
[10][清]薛雪.一瓢诗话[M].八十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
[11]龚鹏程.中国诗歌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页.
[12]张悠.薛雪诗歌与诗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5月.
[13][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M].卷十四,《祭薛一瓢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4]胡颖翀.清代儒医薛雪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00700.
[15][清]薛雪.抱珠轩诗存[M].古籍手抄本.
[16][清]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7][清]薛雪.一瓢诗话[M].四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
[18][清]薛雪.一瓢诗话[M].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
[19][清]沈德潜.归愚文钞[M].《扫叶庄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0]宋原放等.上海出版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1]《洞庭席氏支谱》,印影本.
[22]马学强.江南席家与扫叶山房[J].《史林》.
[23]笔者按:未有传世本,为吴仁山,吴鸿洲二位先生辑录.
[24]其真伪尚无定论,多有作伪.
[25]裘吉生1936年著,未著述底本情况.
[26][清]薛雪.一瓢斋诗存[M].卷四,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集部别集类.
[27][清]袁枚.随园诗话[M].卷三,第五十九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