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业园、产业园到产业社区的发展历程中,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产业与城市关系相互融合的过程,产业社区区别或进步于工业园、产业园区之处在于,产业社区将产业反映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各个层面融合起来,是未来产城布局的创新空间模式。
关键词:空间契合;生态打造;氛围营造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11-0015-19 收稿日期:2019-10-13
在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工业化水平。
然而在早期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普遍以基础设施投资和招商引资为重点,优先发展生产功能,忽略产业园生活、生態功能,导致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对割裂,产业园区中的要素与外界无太多的联系和融合,产业园是一个封闭和独立个体,制约了园区产业的升级、向更高级形态的发展。
随着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等因素驱动,产业社区应运而生。
1何为产业社区?
产业社区是以产业为基础,融人城市生活等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的新型概念,它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来说,打破了地理边界,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
在工业园、产业园到产业社区的发展历程中,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产业与城市关系相互融合的过程,产业社区区别或进步于工业园、产业园区之处在于,产业社区将产业反映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各个层面融合起来,是未来产城布局的创新空间模式。
产业社区具有“产业”和“社区”的双重属性,产业聚集了大量就业人才,是社区形成的基础,而社区强化了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搭建产业主体和就业人才的社群平台,打造生态、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产业社区中,改变了传统产业园区把生产功能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功能的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功能与生活功能融合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产业社区具有以下特征:
空间更为开放。摒弃传统园区封闭的发展理念,产业社区更强调空间的开放性,以促进产业园区内部的要素与外部环境的交换、交流,地理边界模糊。
注重产业链的搭建、产业生态的形成。产业社区除了生产型企业,更强调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和产业生态的形成。
首先,通过引入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销售、金融等服务,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其次,积极引入金融、商务服务、咨询等相关企业,通过完善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以构建产业生态,有助于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和聚集效应,促进产业群的良性发展。
产业园区的多元功能。产业社区关注人的聚集,因此,产业社区的功能更加多元。除生产功能外,还包括居住(人才公寓、住宅)、商业(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景观绿化等功能,为生产者提供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社群属性突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发展、企业沟通、人才交流等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织的网络,产业社区内外部交流更频繁,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发展。
2国外优秀产业社区典范
国外许多城市已然经历城市转型、产业发展的历程,在产业社区的打造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案例一:
新加坡则是产业社区的领军者之一。纬壹科技城位于新加坡裕廊工业区,作为亚洲最早的工业园区,是产业地产界的标杆项目。
在产业定位方面,纬壹科技城根据城市产业导向、经济发展水平,出于产业关联度、产业成链的角度考虑,选择生命科学、信息科技、数字创意多媒体为产业主题;
在产业社区空间塑造方面,注重产业主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为主体间的互动提供空间,设立研发区、公共服务区,配备住宅、商业、教育等功能,打造真正的产业社区。
案例二:
成立于1973年的大德科学城,历经46年的发展,已是韩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21世纪韩国经济的成长动力,可以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
韩国大德科技谷得益于韩国积极推进“科技外交”,以创新为导向,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院合作设立研究院(例如,与北京中关村签署签署交流合作协议等),推动大学、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一体化发展;同时,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孵化、吸引外资等方面均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韩国大德科技谷搭建与外界交流的平台,积极推动产业各主体的互动性,形成以产业(龙头企业、孵化企业等)、学(知名高校等)、研(研究院等)良性的产业创新生态圈。
3产业社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国内各地也纷纷开展由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型的建设,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上海市漕河泾产业社区、成都高新区等已开启转型的进程。
2017年7月,成都市政府出台“产业新政50条”,提出设置园区级一组团级一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按照15分钟公共服务圈前瞻性布局建设产业新城生活配套设施,提出要打造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生态宜居的产业社区。
2019年,成都市高新区出台《成都新经济活力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指出建设六大产业社区,明确产业主题,构建合理的企业发展梯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社区。
基于当前现实与国外产业社区建设的成功案例,成都在积极推进建设产业社区之时,应该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借鉴国外成功模式,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注重产业链式发展和产业生态的打造
产业社区不仅是产业资源在空间上的简单汇聚,而是更注重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互补,将产业链上的研发、生产各个环节有机串联;
加快引进创新科研平台、信息咨询、金融业务等企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本链的融合,形成有序的产业生态圈。
3.2加强生活性设施的建设,提高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契合度
加快建设人才公寓、大型超市、品牌商场、电影院等生活配套设施,增加娱乐公共设施,提供居住、餐饮、购物、娱乐和休闲等功能;
增加教育、医疗和体育等设施场所。
3.3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积极布局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加强科研院、高校、企业三方之间的协作,统筹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打破三方主体的合作桎梏,构建创新生态;
深化与国内外创新主体合作,整合、联合国家和地方创新平台,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
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扩散新技术、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新产业。
3.4产业社区氛围的营造
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备,产业社区应更重视社区的氛围营造,应加强区域创新机制的建设,激发创新动力。
加强社区管理制度,与企业建立良好深层次互动,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产业社区物理空间的设计、居住舒适度的打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