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铮
这是一张年久泛黄的“老协”工作照。照片中,从左到右依次是马楠、赵铮、秦德超、李太成、殷功普、两位理事、冯致仁和言行等同志。照片大约拍摄于1998年,当时我们正在召开每周一次的常务理事会议。每当看到这张照片,“老协”28年的难忘岁月就历历在目。尤其是看着那些“能歌善舞”的老人逐步成为步履蹒跚的高龄老人,却丝毫未减少对艺术事业的投入与痴情,让我感慨万千。
“老协”是“上海老文化艺术工作者协会”的简称,是上海离退休老年文艺工作者们自己的组织。协会的宗旨任务是:团结上海文化系统的离退休干部、文艺工作者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并且有计划地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1988年1月,“老协”由李太成、马楠、许平、言行等老同志发起酝酿筹备,并在当年5月19日经过市主管部门批准成立。2015年 9月,经协会理事扩大会议讨论,“老协”工作终止。
28年来,“老协”是上海市有影响的老年社会团体之一,曾被市民政局评为最好的社团之一。先后曾有三位老同志出任协会的会长,分别是:首任会长李太成(原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名誉会长陈沂(原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第二任会长马楠(原上海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第三任会长周渝生(原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名譽会长马楠。叶尚志、洪泽、顾廷龙、俞振飞、黄佐临、唐云、周碧初、许平、言行、章立辉、沈之瑜、徐玉兰、陈佩秋、冯致仁等一批文艺界离退休老领导、老艺术家、老专家曾担任副会长或顾问。
1987年12月,我正好从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退休,便从1988年1月起参与了“老协”筹建工作的整个过程。从“老协”筹建协会成立,到协会终止工作的28年中,我全程参与其中,现如今回忆起那些岁月,老艺术家们的点点滴滴又仿佛浮现在眼前。
没有任何报酬,热情丝毫不减
1988年到1998年是老同志、老艺术家们发挥余热的阶段,可谓是“老协”第一阶段。虽然是老年组织,但在这个阶段,“老协”的大多数同志年龄还在六七十岁,体力和精力还不错,大家在一起确实干了不少实事,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迎回归情系香港,传真情明星荟萃——庆祝香港回归文艺演出”便是一次难得珍贵的活动。
1997年7月1日喜迎香港回归,“老协”组织了庆香港回归的隆重演出,上海数百名老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演出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表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为筹备这台演出,上海文化系统的离退休老领导和老艺术家们心情激动,参演积极性十分高涨,提前一个多月便开始策划筹备。周柏春、徐玉兰、乔奇、筱文艳、孙泰、陆春龄、陈奇、李丽芳、孙花满、邵滨孙等均推辞了其他演出或放弃了休息来参加排练。
在这台大型演出前夕,84岁的周柏春身体一直不好,但听说要参加迎香港回归演出,特地编写了一个独脚戏段子《恭喜你》,表达他激动的心情。著名演员筱文艳自己填写《迎香港回归》的唱词,并一遍遍请人修改,她激情饱满的演唱博得全场掌声。90多岁的口技演员孙泰,不但自己兴致勃勃地参加这次盛会,还将三个儿子一起带上舞台演出,演出惟妙惟肖,技艺神奇,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传承的力量。70多岁的著名越剧演员徐玉兰原本没有安排上台,而是叫学生演唱,但最后她仍然坚持亲自上台表演,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让观众如痴如醉。此外,还有孙滨和魏启明以孙中山和陈毅市长的形象出现串联节目。著名沪剧演员邵滨孙、韩玉敏沪剧清唱《龙舟》,著名京剧演员李丽芳京剧清唱《穆桂英挂帅》,还有著名评弹演员吴君玉的《水浒》选段以及著名昆剧演员王芝泉的昆剧《扈家庄》等,让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
这台演出与其他演出的不同在于参演者没有任何报酬,就连来回的车费也都是自理的。尽管如此,老艺术家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不少艺术家克服各种困难,放弃休息,从祖国各地风尘仆仆赶来参与演出。正如著名演奏家陆春龄所说:“走遍世界五大洲演出,更感到祖国的强大对艺术家是何等的重要。香港回归祖国是我们盼了多少年的心愿,这台演出真正表达了我们的激动心情。”
每到重要的时间节点,“老协”都会举办庆典和纪念活动。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老协”和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了上海著名艺术家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张瑞芳、孙道临、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李蔷华、蔡正仁、计镇华、王芝泉、筱文艳、陈奇、曹鹏、王盘声、邵滨孙、韩玉敏、杨华生和“老协”副会长言行以及殷功普、赵铮等人,这是一张难得珍贵的上海著名艺术家的合影照。
为纪念上海建城700周年,举办书画摄影展和编辑出版书画摄影选集,是“老协”在成立之初的另一项大活动。
“老协”成立后,市委老领导、名誉会长陈沂同志对“老协”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陈沂同志来“老协”参加每周的会长例会时,对会长们说:“我们协会有很多著名艺术家,知名度很高,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应该要出一本书。出什么样的书,大家可以动动脑筋。”陈沂同志对“老协”要出一本书的建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他一次又一次向会长们提出来。会长们在酝酿讨论时表示:这个任务很重要,但也很艰巨,希望陈沂同志亲自挂帅。
1991年,上海老文化艺术工作者协会联合上海新闻摄影学会、上海商报、远东经济画报等单位,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于11月1日在上海美术馆展览厅举办了“爱我上海——纪念上海建城700周年书画摄影展”。书画摄影展共收集新老作品共200余幅,包括金山农民画,松江筛网画等地方特色作品,上海著名书画家朱屺瞻、唐云、程十发等和新闻摄影界知名人士,也都为展览会送来了精品画作。整个展览可谓琳琅满目且颇有新意,反映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漫长过程,讴歌了上海解放4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再现了许多仁人志士在上海工作的情况、革命先烈在上海献出生命的壮烈场面。这次展览办得很成功,展出原定四天,后应观众要求又延长了两天。有观众激动地反映:“我已年过古稀,我来看过六次。”
1992年7月,由陈沂同志倡议,在“我爱上海——纪念上海建城700周年书画摄影展”的基础上,汇集资料丰富内容,编辑出版《纪念上海建城七百年书画摄影选集》。为此,“老协”和上海新闻摄影学会合作,组建19人编委会,主编陈沂。陈沂同志在任编委主编时已经八十高龄,他亲自为书画摄影选集写了序言。该书由百岁著名书画家朱屺瞻题写书名,全书收集了曾在上海生活过的著名画家们的精品画作52幅,以及从历史到现代的照片、图片共128件。这本选集出版时,成了当时代表上海对外宣传的礼品书。
退而不休,人老了,但心没有老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近年来一直强调的。事实上,“老协”一直很重视这点,组织了不少深入群众生活、歌颂英雄事迹的演出活动。
1990年,由“老协”组织,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领衔的演出团赴苏北进行淮剧和歌舞演出。演出团由筱文艳、周丰年带队去苏北农村深入基层,送戏下乡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不舍离去,难得亲眼看见大艺术家真容,而且还亲自送戏来到身边,感动不已。他们纷纷涌上台,激情难抑地对筱文艳说:“我们在苏北家乡能看到您的演出,真是太激动人心、太高兴了!”演出团还走进了当地少教所,失足青年看了戏后也非常感动。送戏下乡,不仅观众感动,艺术家也很有感触。苏北演出回沪后,筱文艳同志表示:“人老了,但心没有老,我现在比退休前还要忙,现在上海的淮剧艺术沙龙有很多观众希望我参加他们的活动,他们对老演员很尊重,对淮剧很热爱,使我很感动,我要肩负起培养淮剧下一代的任务,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淮剧事业。”
筱文艳同志的家住在吴兴路,“老协”办公室在天平路,中间只隔一条马路。所以筱文艳同志买菜路过天平路时,时常到“老协”办公室来看我,同我说说家常,也谈谈淮剧事业接班人。筱文艳同志曾数次对我说:她在苏北选拔来沪的青年演员,他们学艺很努力,有发展前途,梁伟平最优秀,已经是上海淮剧团当家小生,是淮剧事业的接班人。
不只是演出,“老协”还应和时事组织了一些创作。1992年3月,公交49路汽车不慎失火,售票员孟丽昭临危不惧,抢救乘客,自己却被烧毁容负伤,令人钦佩。“老协”领导立即组织创作人员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编排了越剧《孟丽昭》。该剧先后在人民大舞台、宛平剧场、瑞金剧场共演出14场,共计有两万余人观看了表演,在当时推动了一波学习英雄人物的热潮。“环境生命之本,爱心水浓于血。”1993年7月,为纪念《人类环境宣言》发表20周年,“老协”会同市环保局宣传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组织创作演出话剧《水浓于血》,为群众宣传环保和爱水节水的教育。
不要自己以为老,要充分发挥老的作用
在各项充实的活动中,“老协”走过了二十年的光阴。然而随着时光的流淌,这些曾经“能歌善舞”的老人也逐步成为了步履蹒跚的“高龄”老人。对老艺术家进行慰问,便是“老协”在终止前几年的重要工作。
2011年11月,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本着“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的原则,通过“老协”对本市一些贡献大、退休早、收入低的老艺术家以及有影响力的老演员们开展慰问。慰问活动自2011年11月开始,在2013年、2014年至2015年分三批进行,被慰问对象涉及越剧、沪剧、京剧、淮剧、滑稽、话剧、评弹、舞蹈界的著名老艺术家、老演员们。慰问活动由“老协”时任会长周渝生、副会长秦德超、肖炎三人带队,分成三个小组分批进行慰问。
在这次慰问活动中,我陪同协会领导对著名老艺术家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毕春芳、王盘声、杨飞飞、韩玉敏以及老演员小筱月珍等人分别进行了慰问。期间,发生过很多令我感动的故事。
2007年某一天,我到华东医院看望马楠同志,刚从马楠的病房走出来,在走廊里看到傅全香坐在轮椅上,由护工推着。当时我感到很突然,就问傅全香同志:“您怎么生病了?不久前还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您。”傅全香黯然地说道:“赵铮,我中风了,不能上台了。”边说边流下了眼泪。我赶忙安慰她:“不要急,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既来之则安之,要相信医生会治好你的病的。祝您早日恢复健康。”幸好那时傅全香同志的病情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重视和关怀,经过医院组织抢救,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获得了第2次生命。
2011年之后,我陪同副会长秦德超同志去医院慰问范瑞娟同志。她得知我们来意后说:“无功不受禄,我现在非常幸福。我住的是上海大医院,有专家和好的医生给我治病,国家给我的待遇已经很好了。”我忙对范瑞娟同志说:“您演的梁山伯等艺术形象已经全国闻名、家喻户晓,您是越剧范派艺术的创始人,为越剧事业培养了章瑞虹、吴凤花等一批優秀的学生,获得了梅花奖,这就是有功。”范瑞娟同志听到后高兴地笑了。
老艺术家们为艺术事业尽心尽力,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是他们又是那么的谦逊,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2015年徐玉兰患病在华东医院重症病房,我陪同会长周渝生前往医院慰问,当时徐玉兰同志的精神状态还好,拉着周渝生同志的手亲切地说:“你们太关心我了,经常来看我,而我对协会工作关心不够。”当时我就对徐玉兰同志说:“您是我们‘老协的副会长,是著名艺术家、越剧徐派艺术的创始人,您扮演的《红楼梦》贾宝玉的艺术形象受到观众的热爱。您的知名度本身就是对‘老协的支持和贡献。”
慰问活动大都很顺利,不过也遇到过困难。如在慰问沪剧界老演员小筱月珍时就经历了不小的波折。那是2014年,因为小筱月珍不是“老协”的会员,所以对她的情况了解很少,缺少地址,且她本人的真名和艺名不同。我们本想通过她的亲弟王盘声询问住址,但王盘声也并不知情。然后我和副会长秦德超又到韩玉敏家了解情况,当时在韩家的一位戏迷告诉我们,她在沪剧俱乐部听到另一位戏迷说,小筱月珍住在斜桥康复医院。第2天,我们便乘车到了斜桥康复医院。先在医院病人住院登记处尝试查询小筱月珍住的病房,得到的回答是:医院里住院的病人中没有小筱月珍。听到这个回答,我们感到很尴尬,但坚信戏迷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这家康复医院共有5层楼面,我与秦德超同志决定一层层询问寻找。我们从底层开始,一间一间病房询问,却都没有收获。不知不觉,我们已从上午10点走到了中午12点多。终于,在5楼的一个房间里,有位老先生说知道对面一个病房里有一个人是唱戏的。我们立刻走过去敲开这间房门。开门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说:“你们找谁?”我询问:“这里有一位唱沪剧的小筱月珍吗?”中年妇女回答说:“有的有的,小筱月珍是我母亲,这是她的艺名,在医院登记的姓名是黄月珍,我是她的女儿。”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我忙表达来意:上海老文化艺术工作者协会受上海老年基金会的委托,对小筱月珍同志进行慰问。小筱月珍的女儿说:“太辛苦你们了,找到这里来真不容易,谢谢党和政府对我妈妈的关心,谢谢!”这时病床上的小筱月珍也轻声说谢谢。由于艺名和真名之别,我们两位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小筱月珍。待歇下来,才感觉腿脚酸痛,毕竟我俩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但想到慰问任务终于取得了圆满结果,疲惫也顾不上了。
这样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在“老协”28年的历程中,我亲身经历了协会从开创到终止的全部工作的方方面面。“老协”的工作照片并不多,而每当看到这些珍贵的老照片,28年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就如同电影一般在我眼前放映。而让我难过的是,马楠同志如今已与我们天人永隔。马楠同志是“老协”的名誉会长,是我最敬爱的大姐,也对我的工作给出过很大的支持和肯定。记得马楠同志曾在“老协”常务理事会议上说过:“赵铮是老协的管家。我们在开会时大家提出要做的每一项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最后都落实到赵铮一个人去完成。”
原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陈沂同志曾为“老协”题词:“不要自己以为老,要充分发挥老的作用。”如今,对“老协”28年的工作进行回顾,也是完成马楠同志生前的嘱托。我特别感谢“老协”给了我这段28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在退休之后,仍有机会充分发挥余力,为我所热爱的国家和事业,作出贡献,我将永远怀念这段岁月。
(曹俊群、王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