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为本 技巧为用

2019-12-10 10:07胥玉宝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逗号生机草木

胥玉宝

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就是好课;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即一有意义、二有效率、三生成性、四常态性、五有待完善。好课一定是具有高效课堂效益,充满生命力的课。影响课堂效益的要素有诸多,如讲授、提问、倾听、观察、点拨等,现以“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中《生机》一课为例,浅谈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修炼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功”

钱梦龙老师说:“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读,或默读,或圈点,或批注,直到真正‘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这里强调“品”出了味儿,指的就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思考、感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正如肖培东老师说:“面對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你能读到哪个程度,你就有可能教到哪个程度。”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你课堂解读的高度,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你课堂解读的深度。

《生机》一文为汪曾祺先生所作,全文由三篇短文《芋头》《豆芽》《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组成,讲述了三种植物在困境中的生机,呈现出对强大生命力的感叹与思考。面对同一文本,不同教师作出了不同的解读。有的教师根据汪的语言特点以及文章的创作手法,凝练出课堂的核心表达:托物言志,淡而有味。有的教师紧紧抓住作者评论林斤澜的小说时提到的“韧性”一词,从文中三篇短文概括出“希望”“渴望”“自由”三个关键词,以此对“韧性”进行突破。有的教师解读更为巧妙,结合文章的出处《草木人间》,读出草木的不同困境:困窘、重压和束缚三种不同情形;领悟人间的况味:独自摇曳、负重挺立、怀痛生长,结合汪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思想,引领学生“踏进汪老先生的文字,读懂人间的一草一木”。由此可见,差异化、不同层次的解读投射到课堂教学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高度和深度。

再如《生机》里的三个小题目《芋头》《豆芽》《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细心的解读者会发现三个题目蕴含的逻辑规律并不相同。前两个“芋头”“豆芽”强调植物本身,依此逻辑,第三个强调的应该是“树”啊,怎么变成了“铁蒺藜”?对此写法的思考,实际上也引导着解读者向作者思想的更深处探究。

再如文中:“‘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解读者读到这里基本上都会停下目光,不自觉陷入思考,“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表达了什么意思,“哲学家”在这里怎么理解。有的教师不仅停留在“写什么”这一层,还会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点明秦老九悟出的道理,却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谜团。对此处的细致玩味,或许就能体会到作者对“人生况味”的丰富理解,也能给读者个性化解读留下空间。

文本解读,就是要读者咂摸词语,品读语句,“披文以入情”,以自己鲜活的生命个体走进文本,感受另一个生命个体的“情动而辞发”。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功。

二、妙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招式”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一门科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一门艺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技巧性、审美性。教学技巧可以博采众长,但一定要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适时运用教学技巧,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缺乏教学技巧,课堂会显得僵硬,学生学习热情低迷,深深影响学的效果。

1.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桥梁和媒介。

“好的课一定是靠好的问题来推动的”肖培东老师如是说。从文本出发设计主问题,紧贴文本,深入文本,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思考文本。主问题下设置分问题,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梯度,引领学生一步步朝文本更深处漫溯。如一位教师在《生机》教学中设计这样几个主问题:《人间草木》这本书里,我们知道草木对于汪老来说就像邻居一样,文章中写了哪些草木。草木的生机:你从哪里读出了这些草木的生机。你觉得怎样能读出生机。人间的况味:除了写草木,文章还写了哪些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人呢?自然的神谕:三段能否调换段序,为什么?

这节课,四个主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一步步朝文本的更深处探究。提问的技巧,也表现在追问上。如文中描写到: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大部分教者都关注到这句话,并提问:为什么秦老九成为一个哲学家呢?但当学生的回答开始肤浅化并趋于接近时,教师往往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也纷纷点头赞同,欣喜的逃过这个思考题。但有一位教者却将追问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抛出第一问“为什么秦老九成为一个哲学家呢?”学生陷入困惑之后,他提出第二问,在“咦!”字后添加内容,写出他当时是怎样思考的。当学生纷纷呈现自己个性化解读之后,他却话题一转,抛出第三问:汪老为什么不直接写出秦老九的感受呢?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2.标点的解读

名家的经典作品,用笔含蓄蕴藉,常常几个标点符号,就巧妙地传达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甚至达到文字不能达到的效果。但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常常忽略标点符号,如果教者在文本分析时,抓住关键处的标点符号,结合语境,细细品味,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文章中最后一句“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铁蒺藜勒的!”后面的叹号,大部分教师都会关注,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但“长得很大,很高”这句话里面的逗号,则很少有人关注,学生更不会在意,如果能在这个符号上下功夫,那么对文意的理解,就能起到巧妙的作用。如可设计第一问:这里的逗号能否换成顿号,试比较阅读;第二问:逗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结合语境来思考;第三问:逗号在这里表达什么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逗号,中间停顿时间稍长;用顿号,节奏感比较快,从而强调意味不强。所以用逗号后,“很大”“很高”的表意更丰富,也充满了感情,表达作者美好的期盼、憧憬,以及理想实现的笃定、坚定之情。

标点是文本语言呈现的一方面,它能有效传达作者的细微情感与意蕴表达。课堂上对标点符号妙用的思考,能帮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审美空间。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我想唯有苦练“内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学好“招式”,妙用课堂教学技巧,才能提升上课质量,才能使教师的课堂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智有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211100)

猜你喜欢
逗号生机草木
草木深
我是逗号
让阳台焕发生机
逗号
草木深
生机暗涌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草木的控诉
“恰如其分”蕴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