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诺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理清空间经济学的理论脉络,总结了近几年来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进展。
一、空间经济学主要理论综述
(一)基于外生化分析的空間经济学理论
在早期,经济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被忽略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把空间视为中性,空间经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
古典区位论是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古典区位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空间市场理论、服务业区位理论等。古典区位论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运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把价格、市场、利润等引入分析框架,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空间区位选择。空间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独立分支。
新古典区位论从网络的视角研究企业区位选择的问题,认为现实中的经济区位选择是网络体系的构成。新古典区位论放宽了古典区位论的假设条件,构建了区位论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国贸理论打破了假设条件,即要素在空间可以自由流动,研究国界对国际专业化与贸易的影响。
古典区位论和新古典区位论的研究都限于既定空间,仍属于外生化分析。
(二)基于内生化分析的空间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探究空间发展不均衡的原因,D-S模型在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问题上提供了技术支持。假设资源约束,生产者生产规模越大,则成本越低,而消费者产品品种越多越能得到较多的效用,于是形成了一个矛盾。可用资源的增加和扩大的人口规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矛盾,规模经济本身可以产生贸易。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在论文《经济地理与收益递增》中提出了中心外围模型,首次把空间因素成功的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中心外围模型的主要观点是在贸易成本很高的初始条件下,人口和生产稳定分散分布,当贸易成本逐渐减低,刚开始人口和生产的区位不会发生变化,但当贸易的成本低于某一个临界值时,工业人口向某个区域开始迁移,工业生产随之集聚,工业核心区和农业边缘区很快形成。
空间经济学发展起源于区位论,现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集聚的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区域增长极发展规律等规律能科学的解释经济现实和预测发展趋势,也形成了众多理论模型。
二、近几年国内空间经济学的发展
克鲁德曼认为,中国有非常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有大量的产业集群,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非常适用于中国。许多学者将该理论用于国际贸易领域。2012年熊灵等用计量方法分析省际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徐德友在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分析贸易成本对我国产业地理的影响。空间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出现了对知识外部性的相关研究。2017年,赵云基于知识外部性分析高铁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创新的设立了中心外围知识创新模型。2018年,赵文等利用中心外围理论研究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着重从分配效应来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2018年,李桦楠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系统评述了空间经济对客运交通需求特征的影响和交通需求模型的研究进展。
在2015年中国空间经济学研究第七届年会上,在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方面,人民大学孙久文教授指出空间经济学在中国不过时,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要服务于我国的实践。安虎森教授指出空间经济学研究缺乏有效的研究工具。应用方面,孔庆洋教授分析了产业集聚与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众多学者纷纷指出我国环境污染地区差异比较大,东部工业废水污染压力较大,中部和西部固体废弃物和废气污染压力较大。
新形势催生新的区域构成要素。2019年3月23日,杨开忠教授在首届区域经济学者论坛上演讲《迈向新空间经济学》 强调地方品质决定人才区位,进而决定创新、产业和地方繁荣。新空间经济学强调地方品质驱动的人才、创新、产业、人口集聚与发展。2019年3月,夏添在论文《基于区域经济理论的新时代空间尺度重构研究》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催生了新的区域构成要素,比如信息流、知识合作等。互联网数据和手机移动端等大数据也成为分析经济活动的数据来源。用动态的社会联系替代距离作为区域划分标准,修正空间经济学尺度混乱的问题。在梳理总结我国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打破旧的行政壁垒,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配置的观点。
综上所述,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在近几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新时代催生新的区域构成要素,空间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扎根中国,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仍然有较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拓,比如国内还没有出现空间经济学与大数据结合的研究,空间经济学诞生只有十几年,空间经济学未来可与城乡规划、创新系统等理论相结合,将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土。(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