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2019-12-10 09:28孙奇彧,杨宁芳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新媒体大学生

孙奇彧,杨宁芳

摘 要:信息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博、豆瓣、各类公众号等与众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层出不穷,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形式都会有所改变,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通过浅析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而总结出能更有效地将新媒体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措施,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165-02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旨在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求,全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利用网络等数字化的手段进行传播的途径就称为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也不断在更新换代。而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5后和00后,作为信息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们接受和学习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作为长期活跃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媒体的价值走向。同时,新媒体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针对这些利弊,相应地探索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新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商品录像的计划中提到了。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继而被全世界广泛使用。

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媒体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从字面上理解,精英媒体是指少部分掌握信息的时代,大众媒体是普遍全体能够一起接收到信息的时代,而个人媒体是由可以自主选择信息的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在我国迅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报纸、电视等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传统媒体逐渐被实时更新,随时随地都能分享的新媒体所“取代”。而当代大学生更是将新媒体运用得“炉火纯青”,从微博热搜、头条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创立和关注都表明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影响最为广泛。

随着互联网大会在中国的两次召开,数字化的时代早已占据着重要地位。小到家庭,大到高校、企业和社会,新媒体从家庭琐碎小事到校园轶事再到社会热点问题,占据着人们的视线。

二、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作用是积极的。当代的大学生多为95后和00后,接受新事物较容易,同时新媒体能带给大学生新鲜感和神秘感。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创新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3]。因为新媒体的存在,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视野不再局限,更能利用新媒体平台接触其他高校甚至是国外的最新资讯。同时在课堂上,学生也能通过PPT等应用软件,更加直观地接触新的知识。而在课后,若有些学生不善开口电话咨询老师,却能通过微信、QQ这样的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与老师保持联系,遇到問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新媒体也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新的手段,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就以新浪微博为例,每一位用户都可以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博主并分组分类,这样就可以有效简洁地了解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最新资讯动向,也可以利用私信功能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交往。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接触多元文化,开阔自己的视野。

(二)不利影响

虽然新媒体的出现使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开阔,可以随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获取资源,但同时大学生接收到多种多样的信息却是没有经过筛选的。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但是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仍旧有待加强。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中难免混入了错误社会思潮,比如被庸俗肤浅的媚俗文化和西方的价值取向所影响的评论和报道,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潜在的消极影响。在当今多元价值的环境下,一些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导致价值观混乱,价值主体自由化,价值导向多元化和价值目标模糊化[4]。

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类似微博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与微信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极易让大学生养成“快餐化”阅读习惯和“超链式”分散思维[5],极易使大学生失去深度学习的耐心、用心领悟的细心,节省了本该用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顽强意志的磨炼和坚毅品质的养成。

在个人信息被虚拟化的新媒体平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明显降低弱化,言论过度自由的环境下,一些过激的言论和不当的争论层出不穷,崇洋媚外,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优势,十分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三、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大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中学阶段或多或少已经掌握了高校思政课的部分内容,因此在大学阶段对思政课的关注明显降低。因为内容的特殊性,思政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不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就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哲学内涵丰富,但对于学生的理论基础要求较高。

在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浓时,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改变教师一味地讲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梳理教学大纲时,可借助短视频、图片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易懂的形式进行教学。

而高校的辅导员群体,更能利用本身与同学亲近了解的优势,充分发掘新媒体的有利影响。实时关注同学们的朋友圈动态或是关注点赞的公众号,从而与他们分享有价值的文章视频和推送等,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利用新媒体应用软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们自主创立公众号推送分享身边事,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的应用软件,例如学习强国这样的时事性和政治性强的应用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政理论。

针对高校思政课出勤率低、逃课现象严重等问题也可借助新媒体软件来妥善处理。例如钉钉应用软件,就可以协助教师督促学生按时打卡出勤,签到签退等。在教学方面,时下兴起的录课、智慧树网课的形式,也是运用新媒体开展教学的成功案例。不同高校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弹幕的形式来进行在线交流,对老师提问,由老师答疑。不同课堂的微信群和交流群也是老师同学们相互分享课堂心得,反馈上课情况的实用平台。

(三)加强舆情监管工作,保障良好网络环境

思政课教师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随时关注网络的舆情动态。由于身份信息的虚拟隐蔽,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不免存在不当言论。

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关注网络舆情动态,把控好言论的方向性引导。同时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定时浏览学校官网或是微博平台上学生发布的信息或是评论。每学期都要求学生汇报假期和平时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情况并整理反馈。

四、结语

在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7]

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阶段性、延续性的过程,不能只依靠思政课教师,还需要辅导员这样的思政工作者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和自觉重视。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对我国人才的综合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高校应当积极地引入新媒体的理念、技术、模式和平台[8],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服务。在面对当代大学生这个有着新思想、鲜活力的群体,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潮流优势,放大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有利影响,使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起到积极作用。在借助新媒体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创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琼斯,熊澄宇,范红.新媒体百科全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5.

[2]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122-123.

[3]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1-72.

[4]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54-56.

[5]杨芳,郭万牛.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转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3).

[6]杨华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论观察,2010(6):119-120.

[7]習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8]姚妍妍,林雨萱,牛静崧.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评《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新探》[J].新闻爱好者,2019(2):107.

收稿日期:2019-05-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论证型式的类型化研究”(17BZX017)

作者简介:孙奇彧(1995-),女,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宁芳(1970-),女,浙江仙居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新媒体大学生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