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孙雨婕
摘 要:随着国家多项重大战略的实施及教育政策的相继颁布,培养符合社會发展要求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产学研协同育人更加强调各主体在知识共享、行动同步、资源优化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并高效整合实现创新要素的产出,进而使协同效益达到倍增效果。本文从复合创新型人才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关系入手,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路径,集成优势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复合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138-03
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布局已经形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日益明确,面对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复合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实现顺利转型的关键所在。产学研协同育人作为一种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如何发挥产学研各自的优势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机制,探索形成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关注的重点。
一、复合创新型人才与产学研协同育人
(一)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1.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国内学者从不同专业领域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见解各有千秋,综合来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复合,复合的目标是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且具备创新实践的能力。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两个及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且能将边缘学科或邻近专业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高度渗透融合;创新型人才以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基本目标,以传授创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质为基本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复合创新型人才并非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基础上更具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发展,善用创新思维看问题,用新办法解决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同时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创新应用能力,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工作岗位需求,且满足社会各岗位需求的行业人才[1]。
2.复合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不断赋予人才更为深厚的内涵。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要求人才要全面发展,变革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宽厚的知识面和多方向培养的潜力,能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通才”“专才”的基本特征之外更加强调创新性,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背景、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知识面宽广等是复合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以KAQ人才培养模式(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为框架分析复合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就知识结构而言更注重知识综合化和前沿化,具有多重整合的特点。复合创新型人才更加强调知识的多维综合,即宽口径、厚基础,无论是知识面的宽度、知识的厚度,多学科的融合度还是创新能力的强度,都需要综合学习,在打破学科间壁垒的基础上激活创新思维并取得创新性突破;在能力培养上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能力强等特点,复合创新型人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得以创新,善用复合、创新的思维对知识内容作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将知识有效转化为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以达标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满足工作需求;在素质结构上,复合创新型人才强调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优化知能结构,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高效融合并发挥综合作用。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基础与优势
产学研合作教育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经历百余年的探索发展,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上正日益凸显其先进性和科学性,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协同育人赋予产学研合作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协同育人强调教育、科技、经济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通过生产、教育和科研三者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以全面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3]。
产学研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别从生产、教育、科研的角度出发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形成合力,目标一致,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将生产、科研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共同打造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于2019年1月6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强调我国产学研界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集聚创新优势和资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之举。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高校必须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象牙塔”,积极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道路,产学研各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及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一育人模式能有效促进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方在以互惠互利为原则的基础上为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理论框架,通过产学研多方位的联动协同,形成开放的协同育人模式,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二、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模式
(一)建立总体的产学研协同合作关系
产学研协同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产出;企业重视的是产品生产和经济效益,利益最大化无疑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研究院所的核心在于“研”,关注的是学术成就及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研发。虽然各参与方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国家大力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背景下,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是产学研三方的共同追求。所以,产学研各方必须建立起总体的协同合作关系,通过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在技术集成、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共同找到最佳结合点,做到方向明确、目标统一、利益共享,利用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将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在企业中锻炼综合技能、在研究中发展与创新,从而最大限度上发挥出产学研各自的优势,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传导瓶颈,为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基于协同机制构建联合培养模式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一种社会性、协同性、专门化的培养模式,由于其在教育科研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应以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三方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协同体系,形成适宜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为此提出以“一个中心、三大机构、四个基本点”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中心”指以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三大机构”指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四个基本点”是指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价值塑造为出发点,形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培养人才,对于合作各方而言是一种互利共赢模式。(图1)
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并实现以下特点。
1.产学研协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紧扣市场需求,充分考虑企业、现场及研究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创新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复合基础上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每一个环节均要有三方人员的共同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知识创新和方案的提出,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前沿科技趋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促進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性,从而有效刺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参与到科研机构学习先进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方法,学习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企业负责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的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作为学生知识转化和实践的主要场所,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了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这就要求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要同企业需求相结合,需要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的修订,最终实现产学研的优势和需求集成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中,集成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2.产学研协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复合创新型人才的特点,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和基本内容,关乎学生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结构,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价值的统一,需要产学研协同构建交叉学科并行的课程体系,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高校要产学研协同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于产学研协同的优势和需求,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创新实验平台为支撑,以协同培养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多学科交叉,在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主选题和自主实践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体现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现综合素质的横向扩展和专业知识的纵向提升。
3.产学研协同开展教学活动与优化教学方法。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具有实践优势,现场拥有先进的工艺、应用技术和设备,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科研院所在创新上独具优势,往往掌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里实践相当于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本行业的第一线,这对于积累行业人脉资源、增加实践经验和就业机会都大有帮助。另外,高校积极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需求进行调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设计上注重多样化,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效资源纳入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向育人资源的转化。所以,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中,产学研各方的人员均要参与教学活动、协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4.教师在产学研协同体系中起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想要培养出复合创新型人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和社会中进行短期专业培训、专业实践和学习进修,以事业单位挂职的形式,全面为教师获取进修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在强化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同时,巩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合作关系,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双师型”人才。另外,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方面要体现“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符合复合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更要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5.产学研协同的主体要素可根据企业、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属性。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平台、互联网平台等途径,产学研三方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现共享机制,在体系内部有序、稳定、持续地发挥作用,以建立“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学研总体协同关系,基于良性的协同机制,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方位全程合作的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模式。
三、优化产学研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路径
(一)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全方位的协同机制,优化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路径
根据产学研三方的实际需求,以寻求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推进产学研全方位协同合作的基础和机制,为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构建最基础的路径。这一基础路径将全方位支撑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目标。产学研的任何交流与合作都会有益于各自的发展、各主体要素协调运作产生的作用最终会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可以说,全方位合作基础路径优化完善了,协同机制就能良性运行,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才有基础和保障。
(二)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形成协同培养的导向路径
目标-路径理论认为,领导者(产学研)要为下属(各子因素)理清各种障碍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并实现最终目标。产学研三方围绕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合作,基于共同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培养计划,规划合作内容,明确合作方式,开展各种活动,并评估合作结果,优化形成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路径。在导向路径上最终实现产学研培養复合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三)以培养模式主体要素为着力点,优化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落实路径
通过联合构建“一个中心、三大机构、四个基本点”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落实协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各主体以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首要目的,在整个培养阶段共享资源,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各主体要素根据企业、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属性,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发挥各自优势,并在体系内部有序稳定持续地发挥作用,以建立长期培养具备复合创新能力的人才体系。通过抓紧主体要素、抓好各环节、落实模式各部分内容要求,优化落实路径,确保目标达成。
(四)以人员交流协同为根本,优化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人本路径
产学研协同体系稳固运行的关键在于产学研三方人员的积极性和协同性,三方人员密切融洽经常性制度性地沟通交流至关重要,所以必须优化以人为本的协同路径。产学研三方必须在整体合作基础上形成制度性人员交流联系机制,比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制度、对口人员交流制度、人员互相兼职制度等。再比如复合创新人才培养可以实行“多导师制”,学生在产学研三方都有导师指导学习。企业技术人员可作为“实践导师”进入高校课堂,高校导师也可去现场兼任“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将企业理念带回课堂教学,通过下企业锻炼,真正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带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另外,产学研三方还可以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平台互相兼职,在平台上三方相互交流、学习、开发、研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优化人本路径,全面支持培养模式的实现。
(五)以实验平台、设备、共建基地为依托,优化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资源共享路径
产学研三方通过共建实习平台和基地、创建联合实验室,在为学校改善研究设施的同时还能为学校导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承接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会,提升校内导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培养质量,真正将教学实践、生产以及科研有机结合,以教学引导科研,以科研成果强化教学实践,通过生产过程转化科研与教学成果,使产学研形成有效合力,在实现共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形成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信息化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信息交互愈加便利,为产学研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带来全新动力。通过联合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企业技术人员、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和广大学生以网络授课、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各自成果,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现场的工作情况,实时、随地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互动,通过平台真正将产学研三方融为一体,集成优势。还可以构建校内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将产学研之间的信息资源进行网络互联,甚至拓展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互联,切实培养学生的复合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互联互通、优势和资源集成、网上全方位协同,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实现产学研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群,贾志敏,游文玮,等.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成果[J].基础医学教育,2010,12(6):597-600.
[2]李正元.产学研结合的历史回顾及发展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0(S1):78-81.
[3]吕升义.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3(6).
收稿日期:2019-04-24
作者简介:徐平(1965-),男,山东莱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副书记,从事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研究;[通讯作者]孙雨婕(1995-),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