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军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高校要构建精准、完善的学生资助机制。在“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从传统的“经济资助”向“发展资助”全面转型。因此,在大学生精准资助时,要立足“精准”这一基本理念,坚持从“准”和“实”视角出发,确保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高校教育,实现学生真正脱贫。从当前大学生贫困资助活动存在的问题出发,結合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的综合价值,从“准”和“实”角度出发,探究大学生精准资助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准” “实” 大学生 精准资助 机制建设
一、引言
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全力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主体,在具体落实学生扶贫工作时,要立足“精准”,扎根“实际”,提供“准”和“实”的系列化资助举措,让学生获得有效资助,使学生实现真正脱贫。
二、当前大学生贫困资助活动存在的问题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部分贫困学生。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既是确保大学生顺利接受高校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当前,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时,更多停留在“资”上,缺乏“助”的实际融合。资助活动未能与育人精神相融合,影响了资助活动的有效性。
1.贫困资助识别与资助方式缺乏“精准”
有效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前提在于对“贫困”身份进行精准、有效识别。但是,当前在对学生进行资助时,未能构建精准有效的贫困学生识别机制。客观的看,贫困大学生来自多个地区,情况复杂,且不同区域的贫困生衡量标准也不同。在贫困生界定时,也未能形成可供参考的统一标准。贫困大学生的身份界定存在“误区”,贫困资助未能发挥应有价值。资助方式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倾斜性,缺乏对学生需求的“精准”考虑。
2.贫困资助效果与精神引领缺乏“实效”
当前,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时,通常实施新生入校时,进行家庭情况界定,以此为依据,建立具体的资助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库信息,制定不同的资助方案与举措,但是多数学校资助数据库缺乏动态更新与完善,未能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融合,资助效果差强人意。目前所实施的资助方案,更多是停留在“资金”发放层面,缺乏了对学生精神上的“资助”和“引导”。学生在申请、利用和领取资助资金等方面存在消极情绪。由于缺乏正确的精神引导,资助活动成效不佳。
三、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的综合价值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不仅是资助理念的转变升级,更是立足贫困大学生实际需要的新要求。坚持用精准资助理念指引贫困大学生的扶持问题,不仅是扶贫工作的新要求,也是从“本质”视角解决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的关键举措。因此,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精准资助,要精准把握资助群体的实际需要,制定精准方案,真正发挥精准资助的价值。
1.精准实现贫困学生资助科学化
针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精准资助,是对传统资助活动的规范化补充,也是以科学合理视角对贫困生实施精准识别与帮扶的重要举措。“精准”在于对需要资助的贫困生身份进行“准确”识别,让需要资助的学生实时得到“资助”,让资助资金发挥最大价值。“精准”资助是建立在贫困学生实际状况基础上的“针对”方案,不再是传统的“一刀切”资助。
2.精准实现贫困学生资助价值最大化
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时,从“准”和“实”角度出发,既让贫困学生的身份界定得以有效识别,切实满足了贫困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让资助资金实现有效发放,发挥了资助资金的应有价值。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实现了资金的“经济”和“教育”等多种价值。同时,在有效界定资助群体之后,除了给与学生资金扶持,也要注重做好思想、志向等多个方面的扶持。通过构建完善、系统化的贫困生资助机制,实现资助活动的应有价值。
四、基于“准”和“实”角度下构建大学生精准资助机制的策略
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是全民脱贫的重要一环,也是切断“代际贫困传播”的重要举措。结合高校资助活动实际看,想要真正发挥资助活动的“资金价值”和“思想引导”,就需要采取针对性方案,立足识别、措施和方法上的“准”,融入学生需要,实现贫困学生资助的最佳“实”效。
1.识别对象“准”,助力资助显“实效”
学生基本情况不同,贫困生的“身份”识别就存在差异。在实施精准资助时,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构建科学、完善的贫困生识别机制。在识别对象时,要坚持做到:其一,实施实际考察与全面分析的识别方案。要对申报贫困学生的实际生活水平,特别是听取周围同学的真实意见反馈。同时,也要对贫困学生所申报的家庭基本信息进行衡量评估。其二,要注重实施动态化的身份识别机制。特别是要及时掌握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构建动态化的资助群体。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将让资金资助真正发挥作用,取得最佳“实效”。
2.资助体系“准”,资助工作更“扎实”
在开展精准资助时,要结合不同年级、类型和需求学生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完善的资助体系。第一,在学生缴费入学阶段,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学费与生活费资助方案,让学生顺利入校。第二,针对学生贫困类型与不同生活品质,制定差异化的资助金方案。第三,针对特殊情况,设置特色资助方案。比如重大疾病、事故等不可控事项。通过构建科学的资助体系,“扎实”开展资金资助。第四,除了在物质和岗位实践上实施资助外,也要注重做好精神上的合理资助。精神是解决贫困学生“贫困”的根源,也是取得资助实效的关键。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资助时,要丰富精神素材,完善精神指引,扎实推进学生资助。
3.资助方法“准”,资助工作更“实用”
资助对象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具体资助学生时,应该结合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助方法。首先,要确保所有贫困学生都能够接受资助。除了给与资金上的帮助外,也要为贫困学生提供参与“勤工俭学”的实践机会,丰富贫困学生的收入来源。在资助过程中,要弱化直接资金资助,注重做好精神上的合理指引。其次,要注重实施灵活的资助体系,分别设置固定性资助和灵活性自主,针对不同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发放资助资金。最后,要注重做好贫困学生的心理关怀,尽可能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五、结语
实施大学生精准资助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顺利脱贫。通过实施精准有效的资助活动,能够有效解决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让学生安心学习,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因此,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立足“准”识别,提供“实”举措,使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资助,使资助学生的资金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通过“准”与“实”的有效切入,提升资助活动的精准与实效,优化资助资源,助力教育公平,实现大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莉,王群,宋伟.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山东农业大学“三三模式”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6,(04) :91.
[2]孙彦利,郭琳,陈俊洁,王彤,郭小玲.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精准资助现状分析[J].管理观察,2018,(01):131.
[3]邓敏.从企业缺位看大学生资助经费筹措主体识别与精准资助的路径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2018,(05):92.
[4]田笛,曹娟娟,崔岳宁,朱玉龙.涉农工程类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