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高”、肥胖等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常见病。很多慢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终生服用化学药物来控制症状,延缓进展,几无治愈的可能。近期有研究报告表明,高糖饮食可以迅速改变肠道菌群,减少短链脂肪酸浓度,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率。从病因学上,我们都知道不少慢病与饮食不当和营养过度密切相关。合理饮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但已经形成的疾病能否通过饮食调节实现康复呢?答案是“完全可以”。
近年来,以美国南加州大学老年病研究所为代表的西方医学研究机构已经提示,间断性饮食(间隔一天进食)或阶段性减少饮食(饥饿疗法),的确能使糖尿病大幅度改善,减轻慢性炎症,降低体重。并且他们还发现,肿瘤病人化疗后减少食物摄入,能减轻化疗后的副作用。
减少食物摄入作为养生修炼的方法,在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养生中也是很普遍的。道家有“辟谷”,佛家有“断食”。唐代百丈禅师就有“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的说法。
我们课题组跟踪研究“辟谷”人群多年,发现通过方法的引导,经过21天的“辟谷”(每天摄入热量小于150千卡,约为人体基础代谢需求的1/10),不少患者多年的“三高”症状可以迅速改善,达到正常水平;胰岛素依赖患者也能摆脱胰岛素依赖,糖耐量试验完全达标。21天以上的“辟谷”,部分人在心理和生理上会产生饮食结构和量的改变。在“辟谷”后如果能调整以往的饮食结构和饮食量,“三高”症状可以彻底改善,体质显著增强。
课题组还发现,采用经过严谨设计的非固体食物三餐限制性摄入的减食疗法,7天之后,患者的“三高”症状改善也非常迅速,但不易建立心理和生理上的食谱改变。看来,人的饮食结构和量是多年养成的习惯,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变结构,减少摄入量,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可以形成一套新的饮食习惯。
当然,7天~28天的“辟谷”和减食,体内存贮的脂肪、糖元、蛋白质,会分解代谢产生一过性的尿酸和尿素氮,从而加重肾脏的负担。这个过程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才更加安全。普通人群,不可盲目自行实践一周以上的过度减食和“辟谷”,盲目的减食还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厌食,使身体受到损害。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群如何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饮食量来保持健康呢?
在生活富足的现代社会,多数人的饮食已经超越温饱,进入营养过剩的时期。随着对慢性病的病因学了解得越来越清楚,大众的饮食结构不但要改变,进食的量也要重新认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欧美高发的代谢性疾病,现在也已成为中国人的常见病。这提示,代谢性疾病与饮食结构有很大关系。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坎布里教授,调研了中国人20世纪80年代的饮食结构,发现那个年代,中国人的食物整体摄入少,食谱中动物源食品少,以植物类食品为主,特别是纤维素的摄入每天能达到30克(现代人的常规食谱中每天纤维素的摄入量不足10克)。在这样的饮食结构下,中国人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很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的饮食结构,粗粮为主的主食,尽量减少动物性食物,是更健康的饮食,也是“三高”类疾病康复的食疗方案。
其实,植物性食品的营养价值并不低于动物性食品。例如,豆类食品的蛋白含量超过肉类,木耳等食用菌的钙铁含量也超过肉类;中国人喜欢吃的发酵食品,如腐乳、泡菜、醋、酱油等,则补充了新鲜植物中缺少的氨基酸和维生素。
因此,以搭配合理的植物性食品为主的食谱,营养是全面的。当下,食品安全不容忽视,激素、抗生素、农药的使用,在动物内脏和脂肪中蓄積量最大,且无法去除,这也是摄入大量动物性食品会带来的潜在风险。
可以说,无论何种营养成分,多则无益,过则为毒。适度减少食物摄入是大众保持健康、祛除慢病的不药良方。其中的关键,是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建议每餐的量以七八分饱为宜。已在经受“三高”、肥胖困扰的人群,可以逐步训练晚餐进食少量水果、绿色蔬菜;或者尝试每周末有一天“轻断食”。
(编辑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