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兰
【摘要】滨江新区越江幼儿园地处城郊结合部,是众多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段,大量的小候鸟随着父母迁徙来到靖江,选择在我园就读。我们发现,这些家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作不固定,生活不稳定。这类外来务工人员大都从事建筑维修、废品收购、服务行业等工作,经常是一个工程结束就离开,或者过年后就到其他地方去打工。孩子们往往还没有适应一个地方的生活又被迫来到另一个地方,这些孩子要么适应性极强,要么就是脾气固执。二是家族庞大、子女众多。这类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是先有个别家庭在本地做生意站住了脚,把一个家族的亲戚都带领过来,他们一般都从事贩卖商品、承包工程等工作。这类家庭的孩子们大都与兄弟姐妹一起上学生活,生活行为习惯较差。三是文化水平不高,家园配合意识差。这部分家长或忙于生计无暇照看子女,或观念落后教育意识较差、或文化水平低,寄希望于幼儿园和老师。孩子们早送晚接,把幼儿园当成托养孩子的地方,不关注孩子的发展。这些孩子占了全园的20%,是幼儿园和幼儿园家长学校的重要组成。如何让“小候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如何改变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观念,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老师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工作。
【关键词】“小候鸟” “小主人” 接纳 融入
一、接纳从点点滴滴开始
由于地域差异、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孩子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刚入园时表现尤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语言不通,有些孩子一口浓重的方言,教师只能通过观察揣摩才能大概了解他们的意思。饮食不同,有些孩子习惯吃面食,对幼儿园的食物不适应;有些孩子则因为宗教信仰等原因不能吃猪肉等。习惯差异,受父母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卫生习惯、行为习惯、作息习惯较差。
受工作时间、居住环境、流动性高等条件的制约,我们很难对这类孩子开展家访工作。为了更好地在入园初期较全面的了解孩子的生活、家庭等情况,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和老师对他接纳的态度,帮助孩子较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是这样做的:
1.情况登记表,让孩子的一切在掌握之中。针对孩子报名时家长一般都在的情况,把握这一时机,填写孩子情况登记表。我们特别记录了孩子日常用语,如大小便的说法、不舒服的说法。饮食习惯,如爱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使用什么餐具。生活习惯,如起床入睡时间、平时睡不睡午觉等。教养情况,如平时由谁带养、老家有什么特别风俗等。有了这张登记表,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不会因为孩子的一些情况联系不到家长而手足无措,通过主动和孩子交流他感兴趣的事物减少他的陌生感和焦虑感。
2.三多三少,与家长沟通无障碍。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交流要注意三多三少。信息多电话少,他们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吵杂,信息的指令更清晰明了有利于交流。面谈多集中少,家长会、家长学校这些形式很多家长来不了听不进,一对一的面谈能让他们更好地家园配合。方法多指令少,受观念和自身水平的影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多依赖老师,如让他注意孩子卫生习惯的培养,不如告诉他们:几天帮孩子洗一次头,天天督促孩子换袜子更有操作性。
二、融入,从孩子向家庭推进
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生活条件、习惯差异等因素显得自卑,有问题不敢和老师交流反映,这些家庭的孩子大都比较内向、胆小。而一些本地家长因为外地幼儿在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这些孩子和家长有一些偏见。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他们虽然在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如本地幼儿,但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却大大优于本地幼儿。幼儿园根据他们淳朴自然、健康独立、适应性强的特点和勤劳勇敢、聪明懂事、可塑性高的特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和亲子活动,让孩子们融入集体生活,让家长们融入靖江生活。
1.手拉手,共同进步快乐多。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幼儿的不同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如根据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强的特点,开展“自理能力比赛”评比活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养成穿戴要整洁有序的习惯。根据本地幼儿卫生习惯好的特点开展“文明小卫士在行动”活动,帮助孩子了解规则,养成文明有序的习惯。开展如“我在老家过大年”“尝尝我的家乡特产”“学说我的家乡话”等主题活动。介绍各自家乡的风俗人情、景点特产等,孩子在互相介绍的过程中互相欣赏开拓了眼界,增进了感情。
2.家对家,亲子参与收获多。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于外来务工家庭来说他们离家背井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本地家庭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冲击和影响很大,他们常常感慨地说:“我们老家穷就是大家书读得少,老师请你多教教我们孩子。”“老师,我们没文化回去不会教也不知道教什么。”从家长恳切的话语里我们听到了无奈也读到了希望,一直以来家庭与幼儿园的交流形式都是幼儿园向家长开放、幼儿园与家长单向联系,为何不建立一种幼儿园、本地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立体式的交流方式呢?于是,我们尝试开展了“我家是你家,幼儿互换家庭体验活动”,让外地的孩子走进本地孩子的家庭一起看图书、玩游戏,让本地的孩子走进外来务工家庭参与劳动体会生活,开展手工制作、假日共游、班级活动策划等亲子活动。
三、整合,活动让教育更精彩
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务工家庭,他们自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是各种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有的来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云南贵州;有的来自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安徽河南;还有的来自省内外的其他地区。他们中有敢闯敢拼的企业老板、也有勤劳踏实普通农民工、还有多才多艺民间艺人,是幼儿园特有的教育资源。怎么用好这些家长资源,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携手课堂内外。半日活动开放、亲子运动会、区域游戏、教育教学活动,我们都认真考虑家长的需求和特长,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如我们在布置游戏区域“百草园时”,发现有一位来至云南贵州的妈妈会用稻草编扎小乌龟、小蜻蜓、蝴蝶等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不仅让小朋友们大开眼界,老师们也兴趣盎然地纷纷跟她学起来。为此,幼儿园特别邀请她来园教老师们编织制作,班级还请她做小朋友们的“草编专家”指导游戏。来自浙江的涛涛一家租住在幼儿园附近栽培草莓,我们就组织孩子们去大棚参观、采摘,要来草莓苗在班级的自然角种植,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情况下和大棚里草莓的生长区别,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快乐。
2.同享美好时刻。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外来务工人员除了过年回老家外,平时很少能回家,很多的传统佳节都没法和家人团聚。幼儿园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互动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们同享美好时刻。端午节,邀请媽妈奶奶们来园包粽子。“锥形粽”“斧头粽”“方形粽”,各地不同粽子的包法引得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学习;元旦,我们请家长们来园搓团圆、裹馄饨、包饺子,迎接新年的到来;通过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美味,还让家长之间变得更加亲密融洽。在节日欢乐的氛围里,家庭的风采展示了出来,大家的心融在了一起。
有人说,父辈的他乡就是孩子的故乡,今天他们是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明天他们也许会在这儿生根发芽,把靖江当成自己的故乡。现在已经有一些家庭在附近买了房子准备长期居住,这些“小候鸟”也许会在这儿长期筑巢,他们不仅是幼儿园的“小主人”,也是我们靖江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