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
【内容提要】本文从“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15场系列音乐会所展示出的马头琴各类表演形式以及多种音乐类型出发,通过从不同角度关注音乐会所呈现的马头琴,归纳总结出当下马头琴所具有的传统、经典、跨界、创新等多元发展、万象共生的存承样态。
【关键词】马头琴 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 多元
2019年9月8日晚,在辉煌而感人的《马头琴之歌》的乐声中,“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圆满落下帷幕。此次艺术节举办了15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向世人展示了马头琴几十年来不断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呈现出马头琴这一民族乐器所具有的艺术性、观赏性、创新性、世界性以及多元性。组委会力邀马头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宝力高、布林,著名马头琴演奏家李波、纳呼和、陈·巴雅尔、仟‘白乙拉,青年马头琴演奏家那日苏、萨切荣贵、乌日根、包·额尔敦毕力格,民间马头琴艺术家其德日巴拉、尼玛以及来自蒙古国、布里亚特、图瓦共和国的众多马头琴艺术家联袂献艺,同时还有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及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鄂尔多斯乌审旗马头琴乐团、赤峰市蒙古民族乐团、八骏马头琴乐团等院校和团体的倾力助阵。十五场音乐会上承传统、下接现代,集马头琴各类表演形式于一体,呈现出传统、经典、跨界、多元等多个内容主题。
一、传统马尾胡琴的全面展示
在蒙古族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同类不同形“马尾胡琴类”乐器。它们的存态主要有三种:一是传统独奏形式;二是存在于合奏当中,如科尔沁地区的东蒙合奏、察哈尔一锡林郭勒地區的阿斯尔合奏、鄂尔多斯地区的乃日合奏;三是以伴奏形式出现,如在东蒙科尔沁地区它是英雄史诗伴奏乐器,在中部锡林郭勒、喀尔喀地带,它主要用来为长调民歌伴奏,而在西部卫拉特音乐文化圈,它又用来为呼麦伴奏。由此,各地区、各部落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定弦法、演奏法和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风格。
在此次艺术节的音乐会中,组织者安排了“源与流——马尾胡琴传统形态展示音乐会”。该场音乐会可以被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马尾胡琴传统艺术复兴的成果汇报演出。演员来自内蒙古地区18到80岁的老中青少四代马尾胡琴演奏艺术家,对马尾胡琴的传统演奏形态、传统乐曲、传统技艺及其传统风格进行展示。30余位年轻的马头琴学子与四代演奏家共同奏响马尾胡琴的华丽篇章。华丽典雅的阿斯尔合奏、欢乐祥和的鄂尔多斯乃日合奏、诙谐幽默的东蒙合奏、古老苍劲的卫拉特合奏为观众呈现了传统合奏的不同风格。潮尔、黑力、叶克勒以其独有的演奏法分别演奏了科尔沁民歌《海丽、海丹》、传统乐曲《漂亮的黑骏马》以及新创作品《叶克勒韵》,集中凸显了每样乐器各自的地方风格与独特韵味,表明了传统与创新的相融。《黑骏马》等传统乐曲合奏,更是“马尾胡琴类”传统形态乐器在此次艺术节上首次共同奏响。音乐会还呈现了潮尔伴奏的科尔沁英雄史诗唱段《英雄史诗黑骏马赞》、马头琴伴奏的乌珠穆沁长调民歌《清凉宜人的杭盖》、叶克勒伴奏下的呼麦《守》等节目,为大家呈现传统马尾胡琴传统“伴奏存态”的不同样式。
如果说,“源与流——马尾胡琴传统形态展示音乐会”展示了中国蒙古族传统马尾胡琴的多元形态与风格特点,那么“跨界相融——蒙古国、图瓦、布里亚特马尾胡琴专场音乐会”则展现了广袤北方蒙古高原不同国家各种“同源异流”马尾胡琴的艺术风格。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有一种四度定弦,主要用来为呼麦伴奏,名为叶克勒的马尾胡琴。其名称、形制与我国内蒙古阿拉善、新疆地区的叶克勒相同。在本场音乐会上,图瓦功勋艺术家Andrey A1dyn-oolovichMongush,在叶克勒的伴奏下自拉自唱呼麦《阿克奥拉的依格勒》,叶克勒温润柔和的琴声与低沉浑厚的低音呼麦、清亮缥缈的哨音呼麦相依相伴、相得益彰。由来自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的艺术家DylnbrylovErdem Biliktoevich用一把独弦马尾胡琴演奏了一首长调形态的布里亚特乐曲《萨彦山之颂》,并以布里亚特的马头琴演奏乐曲《浩日布里亚特·塔塔拉嘎》,通过节奏的变化,展现了稳步行进和快步奔腾的两种马步。
音乐会上,一首首古老的乐曲通过马尾胡琴,展示传统多彩世界的同时,荡起了历史遗产的当代回响。
二、马头琴经典的再现展示
现代马头琴是在传统马尾胡琴的基础上演化改革而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马头琴登上专业舞台,在经过色拉西、巴拉贡、桑都仍、巴依尔、齐·宝力高等三代马头琴艺术家的努力,马头琴完成了其“现代化”转型。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出现了大量现代专业化的马头琴作品,处处体现出这些经典作品的回放与全新呈现。齐‘宝力高的《万马奔腾》《回想曲》《马头琴之歌》《初升的太阳》、辛沪光的《草原音诗》、李波的《遥远的敖特尔》等经典乐曲,以独奏、合奏、齐奏、协奏等演奏形式重新呈现。
“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举办了专场音乐会,齐·宝力高携老一代及新一代野马马头琴乐团队员,倾情演绎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万马奔腾》激昂的曲调结合快弓以及模拟骏马嘶鸣之声,展现了成千上万只骏马在草原上奔腾前进、气势恢宏的壮观场面;《鄂尔多斯高原》模仿鄂尔多斯地方民歌音域宽、跳度大的特点创作而成,再现了鄂尔多斯的风土人情;《初升的太阳》《回想曲》这两首音乐作品,在创作中结合了民歌曲调的素材,旋律优美、感人至深,重温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马头琴艺术灿烂光辉的历史!
三、当代马头琴艺术多元表现形式的集中呈现
现代马头琴的演奏形式不仅包括伴奏、独奏、合奏,还包括重奏、齐奏、协奏,以及乐队组合和大型乐团等。本次艺术节在马头琴与其它乐器的融合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这些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充分展示。在此次艺术节的多场音乐会上,有马头琴与雅托嘎合作的锡林郭勒民歌曲调《老马浩亨》《檀香树》、马头琴与古典吉他合作的创作乐曲《轻快的白马》、马头琴与手风琴合作的新创作品《马蹄琴韵》、钢琴伴奏的内蒙古经典马头琴独奏作品《遥远的敖特尔》等。
现代马头琴的重奏与合奏,都是在马头琴人员群体化、作品多声部化以及乐器家族完备的基础上延伸的表演形式,也是马头琴进一步向专业化发展的体现。马头琴重奏可分为二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是弦乐重奏移植的产物,后在马头琴重奏的基础上加入其它乐器,构成马头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形式。此次艺术节特设“博德乐·思马头琴四重奏专场音乐会”,所演绎的作品包括内蒙古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蒙古国经典的四重奏作品和流行音乐作品的改编,同时在原有四重奏的基础上加入电吉他、钢琴、蒙古筝,以及箱鼓和其他打击乐器,为原有的四重奏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音乐节特邀蒙古国阿日格毕力格组合,在马头琴二重奏的基础上加入钢琴、古筝、箱鼓等打击乐,以现代音乐与爵士乐的方式对蒙古族传统音乐进行了全新演绎,令人耳目一新。重奏形式的出现及多样化发展,展现了马头琴与当代舞台艺术音乐的高度融合。
马头琴早期的合奏多是与扬琴、四胡、三弦、笛子等乐器一同演奏民间乐曲或民歌,即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后在马头琴演奏人员群体化、规模化的基础上,仿照民族管弦乐团或西方交响乐团的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以马头琴为主奏乐器的大型马头琴乐团,乐团的诞生为马头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此次艺术节不仅全面展示了马头琴存续的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阿斯尔”合奏、东蒙合奏、乃日合奏,同时也邀请到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赤峰市蒙古民族乐团、鄂尔多斯乌审旗马头琴乐团以及内蒙古艺术学院青年马头琴乐团进行专场演出或助演。上述四支乐团都是以马头琴为主奏弦乐器的大型马头琴乐团,但由于各自探索的方向不同,致使每支乐团的编制及音乐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内蒙古民族藝术剧院民乐团的编制在保留民族管弦乐团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改,在保留扬琴、古筝、三弦的同时,以蒙古族特有的弹拨乐器火不思代替了琵琶等弹拨乐,并加入四胡、冒顿潮尔等蒙古族乐器以及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铜管和木管等西洋乐器。乐器配置的多样性,使得乐团的表现更具张力。在蒙古族作曲家、国家一级指挥叶尔达的执棒下,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在其专场音乐会上倾情奉献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曲《丝路草原》《那达慕序曲》《千里草原》《骏鬃飞》、根据科尔沁同名民歌素材创作的古筝协奏曲《诺恩吉雅》、马头琴协奏曲《归》以及西方经典音乐作品《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阿木尔河的波涛》等。
赤峰市蒙古民族乐团的编制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大致相似,但其乐团规模相对较小,其中弦乐声部人数与弹拨乐人数相当,打击乐声部较薄弱。在“风华蒙古乐——赤峰市蒙古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上,由老一辈蒙古族作曲家呼格吉夫执棒指挥,乐团分别以合奏、小合奏、重奏等形式上演了《草原的节日》《敖特尔风情舞曲》《牧歌变奏曲》等蒙古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古乐新声《胡笳十八拍选曲》、蒙古族弹拨乐合奏《花腰马》、马头琴合奏《鸿雁》、雅托嘎(蒙古筝)四重奏《八骏赞》以及笛子、筚篥二重奏《青牛白马的传说》等音乐作品。赤峰市蒙古民族乐团在恢复胡笳、筚篥等古老乐器的基础上,将马头琴与各类蒙古族、汉族乐器进行有机融合,音乐作品在结合蒙汉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移植与编配,体现出蒙汉音乐文化交融的风格特点。
内蒙古艺术学院青年马头琴乐团的编制是在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马头琴的基础上加入1把长笛、2架古筝、2台扬琴、1架钢琴以及若干打击乐。乐团的编制既不同于民族管弦乐队,也不同于西方交响乐队,简练明晰的乐团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蒙古国马头琴乐团的影响。在此次艺术节中该乐团承担了众多场次音乐会的演出,其演出的作品包括《快马》《魔女宅急便》等电影配乐音乐、原创马头琴合奏作品《雪原》、新创大型声器乐作品《风羽马》和包括为长调、四胡、马头琴等伴奏、协奏的音乐作品,如长调民歌《四季歌》《肥壮的白马》、四胡协奏曲《莽古斯》、马头琴独奏曲《遥远的敖特尔》、小提琴移植作品《流浪者之歌》、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伊拉图第一马头琴协奏曲》等。乐团在蒙古国指挥家拉布哈苏荣的带领下,演奏种类众多、风格迥异多样的音乐作品,在保有马头琴原生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发掘出马头琴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及多种音乐功能。
由蒙古族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查干执棒的“北疆雄风——鄂尔多斯乌审旗马头琴乐团专场音乐会”上,鄂尔多斯乌审旗马头琴乐团上演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其中既有地方性民族特色浓郁的作品,如《草原祝福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有汉族音乐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还有电影音乐《加勒比海盗》以及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康康舞曲》《拉德斯基进行曲》等,该乐队将马头琴等民族器乐与铜管乐器创造性的融合在一起,开拓了马头琴交响化的道路。
上述四支乐团虽探索方向与风格特色不一,但他们使马头琴的表现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达到了多声化、管弦化、乃至交响化的新高度,同时也挖掘出马头琴的创新性与世界性。
除上述演奏形式外,在世界音乐与新民乐潮流的影响下,马尾胡琴与马头琴逐渐融入现代民族乐队组合中。在此次艺术节,内蒙古著名的安达组合分别使马头琴与短调民歌、好来宝、四胡等传统艺术形式相融合,同时使潮尔和马头琴分别与古琴和大提琴配合,跨界联袂演绎。原本不会共同出现于同一节目的乐器与乐种在艺术节的舞台上跨界合作,激发出彼此新的艺术活力,使古老遗产焕发当代新声的同时,展现出马头琴及其他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多元、开放、包容的艺术特性。
四、马头琴新人新作的推出
马头琴早期的音乐作品多为器乐化的民歌曲调,创作手法也多为加花伴奏、调式转换、曲调组合等,后在桑都仁、齐‘宝力高、布林、李波、纳·呼和、叶尔达、仟·白乙拉等三代马头琴演奏家和辛沪光、杜兆植、唐建平、李志祥、查干、伊拉图等三代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马头琴的作品逐渐从单一部、单二部曲式,发展至单三部、复三部,乃至大型协奏曲、交响乐的规模。
纵观民族器乐的发展历程,大都离不开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其发展的支撑。此次艺术节期间同时举办了马头琴音乐作品征集活动和“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大赛”,以此发现优秀的新人新作,为马头琴的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力量。
此次艺术节共有80位演奏者参与“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大赛”,参赛者既有团体的演奏员、专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也有马头琴业余爱好者。通过三轮严格的评比,最终获奖的优秀选手不但在“马头琴新人新作专场音乐会暨2019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大赛颁奖晚会”上通过获奖乐曲的表演展现自己精湛的演奏技艺,同时也陆续参与到其他场次的音乐会演出中,成为本次艺术节的新生力量。
此次艺术节共收到33部马头琴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包含多种体裁,还广泛涉及各类题材内容,如《马头琴第二协奏曲》(伊拉图)、《第一马头琴协奏曲》(马波作曲)、《马头琴协奏曲》(包青格乐作曲)、交响音画《三座山》(锡林夫作曲)、合奏《雪原》(包·额尔敦毕力格作曲)、独奏《草原上的幽灵》(安格尔作曲)、钢琴与马头琴《献给白云的歌》(李查宁)等,曲作者既有马头琴学习者和演奏者,也有内蒙古青年一代的作曲家。
此外,本届艺术节还上演了其他的新创作品,如重奏作品《马头琴四重奏》(额·那日苏作曲)、《e小调马头琴四重奏》《故乡的路》(伊拉图作曲)、《白马与苏和》《恩惠》《疾风骏马》(包·额尔登毕力格作曲)等,合奏作品《隔壁往事》(阿·乌日根作曲)等,马头琴乐团与呼麦合唱作品《风与马》(博·那日苏作曲、其乐格日作词)等。上述作品既是对马头琴音乐的探索与发展,也是对马头琴技法和风格的开拓与创新。
“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的15场音乐会共演出198种各类曲目,是马头琴艺术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传承与创新等多种因素的最为全面的一次集中展示。15场音乐会从传统乐曲到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新作品;从传统长调伴奏、阿斯尔合奏、东蒙合奏、鄂尔多斯乃日合奏等民族風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到民族风格与西方音乐风格融合的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鄂尔多斯乌审旗马头琴交响乐团、内蒙古艺术学院青年马头琴乐团,再到轻松洒脱的欧美爵士风情,最后到以安达组合为代表的新民族音乐风格,充分体现了当代马头琴音乐“一体多元”的存承状貌。
系列音乐会一方面展示了内蒙古各地马头琴艺术的传统形制、传统技艺、传统曲目、传统风格,呈现了对于保护和传承马头琴历史遗产方面的重要成果,同时,也通过马头琴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体现了马头琴艺术形式的现代表现张力。由此,马头琴不论在体裁形式,还是风格技艺方面都万象共生。本体为源、博采广纳、融通古今、多元发展是马头琴艺术所体现出的闪光品质及其世界意义。无论是现代马头琴还是传统“马尾胡琴”,他们身上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多元包容的开放性品质,还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两根琴弦接通历史与当下,融通本土与外来,连通传承与创新,共同构筑出多元丰富的马头琴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