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腾腾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徐州 221200)
膝关节软骨损伤为多见的骨科疾病之一,以往常采用X片检查或CT诊断,不过,具有一定诊断局限性,目前,磁共振检查也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中[1]。本文将2016年6月—2019年6月本医院诊断的6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归入项目指标资料,对磁共振检查实施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予以评定。
将本医院诊断的6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2016年6月—2019年6月是抽取时间)纳入分析数据资料,年龄最低40岁,年龄最高75岁,其年龄均值是(54.26±5.12)岁;男女相比是36比24。
全部患者都接受磁共振检查,维持仰卧姿势,采用超导型磁共振仪(型号:GE 1.5T)实施检查,采取膝关节专门应用的线圈,失状位扫描检查参数:FSET1WI序列(设定TR是617毫米,设定TE是10.5毫米)、PDWI序列(设定TR是2000毫米,设定TE是35毫米)、fsT2WI序列(设定TR是2747毫米,设定TE是68毫米);冠状位扫描检查参数:fsT2WI序列(设定TR是2814毫米,设定TE是42毫米)、T2*GRE序列(设定TR是350毫米,设定TE是10毫米);横轴位扫描检查参数:PDWI序列(设定TR是2139毫米,设定TE是35毫米);选择矩阵是360乘120,设定层间距是1.0毫米,设定层厚是4.0毫米,选择视野是22厘米到24厘米乘22厘米到24厘米,设定激励次数是2。FSET1WI序列扫描用时是1分钟56秒,PDWI序列扫描用时是1分钟30秒,fsT2WI序列扫描用时是1分58秒,T2*GRE序列扫描用时是2分36秒。、
对磁共振检查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检出总计率予以分析,对磁共振检查对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分级结果予以总结。
0级标准:受检者关节软骨不存在异常现象;1级标准:受检者软骨表层具有泡形结构,出现水肿症状;2级标准:磁共振检查呈现其软骨表层具有50%以下的缺损情况;3级标准:受检者呈现软骨纤维化情况较为严重,表现出蟹肉样现象;4级标准:受检者软骨全部缺损,其软骨下骨得以露出[2]。
计数资料(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检出总计率、膝关节软骨损伤1级检出例数、2级检出例数、3级检出例数、4级检出例数)以例数(n)或是率(%)开展描述,实施χ2检验,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指标录入SPSS23.0实施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磁共振检查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检出例数是60例,磁共振检查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检出总计率是100.00%。
磁共振检查对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1级检出例数、2级检出例数、3级检出例数、4级检出例数分别是28例、17例、7例、8例。
膝关节软骨损伤为临床骨科较为多见的一种创伤类型,患者膝关节存在肿痛症状,具有运动障碍情况等[3],导致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生活质量下降[4]。关节镜检查为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金标准,不过,存在诊断创伤性,具有较高操作相关要求[5]。磁共振检查为多参数的一种成像方法,不存在诊断创伤性,不具有辐射作用,近年来,磁共振检查逐渐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被应用[6]。
此文有关数据值指标展示,磁共振检查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检出总计率高达100.00%,磁共振检查对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1级检出例数、2级检出例数、3级检出例数、4级检出例数分别是28例、17例、7例、8例。表明磁共振检查对膝关节软骨受到损伤状况和受到损伤范围能够予以准确反映,磁共振检查的空间分辨能力相对比较强,能够对软骨形态予以反映,不能分辨软骨状况和关节液情况,对软骨损伤信号改变分辨上具有一定困难。T2WI和脂肪抑制检测得到的图像内,其关节软骨表现出稍微较高的信号表现,有助于和关节液信号予以比较,提升诊断敏感性。
综上所述,对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实施磁共振检查体现重要临床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