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东,金 鑫,李鸿鹄,谢韶东(通讯作者)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以局部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具体病变为退行性变化,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能够造成严重负面影响[1]。X线是不同阶层医疗机构中推广率较高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措施,因操作便捷、经济性较好而在患者中接受度较好。本次研究以2017年5月—2019年4月本院内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美式整脊+针灸+药物方案继续治疗,在诊断及治疗时均接受X线检查,分析诊断及治疗时X线检查结果,现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以2017年5月—2019年4月期间,院内经门诊及院内转科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1~58岁,年龄平均(41.25±7.35)岁;住院时间9~29d,平均住院时间(18.25±5.54)d,病程20d~3年,病程平均(1.01±0.56)年。
纳入标准:(1)入组前经CT或MRI明确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2)意识清楚,精神系统正常。(3)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除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外其他颈椎病。(2)认知障碍或行为障碍。(3)凝血障碍。(4)骨质疏松。(5)骨结核。(6)严重内科及外科疾病。(7)入组前14d内颈肩局部药物注射治疗。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先行接受X线平片检查,再接受治疗,治疗14d后复查X线平片。治疗方案如下:(1)美式整脊,患者仰卧位,术者站在床头,食指贴合患者颈椎矫正侧颊部,拇指指腹在横突与棘突之间寻找契合地方,其余三指呈杯状罩住下颌处,另只手支撑患者的侧头部,便于其在不同角度接受闪动推力,1次/d,6次/疗程。(2)针灸,大椎穴、风池穴、养老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及夹脊穴为基础选穴,随症加减,留针20~30min,1次/d,第1~5d针刺,第6~7d休息,7d/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3)药物外敷,本院制剂玉龙散,药物组成主要包括干姜及肉桂等,去除药布防贴纸后,将玉龙散贴轻贴于后颈部皮肤上,根据病灶面积,增加药贴数量;再去除防粘纸,在药物贴外增加加强贴,1~2次/d,2次换药贴需间隔4~6h;第1~6d药物外敷,第7d休息,7d/疗程。
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经X线进行检查,并按照正位旋转侧弯、侧位弧度变化、后伸功能障碍、前屈功能障碍及颈椎不稳进行分析,总分35分,其中,治疗前后改变幅度达到治疗前积分的≥50%计为有效。
以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且开展χ2检验,以P<0.05为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60例患者颈椎侧位、前屈位、后神位及屈伸颈椎曲度合值分别为(0.47±0.46)cm、(-0.76±0.38)cm、(1.22±0.51)cm、(1.95±0.62)cm。
60例患者诊断检出正位旋转侧弯、侧位弧度变化、后伸功能障碍、前屈功能障碍及颈椎不稳分别40例(66.67%)、55例(91.67%)、54例(90.00%)、57例(95.00%)及17例(28.00)。60例患者正位、侧位、后伸、前屈有效率分别为87.50%(35/40)、92.73%(51/55)、92.59%(50/54)、96.49%(55/57)、颈椎不稳有效率70.59%(12/17)。
颈椎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脊髓型等多种类型,该病多与患者长期颈椎劳损、骨质增生等因素有关,多经X线平片以及CT等措施检查[2-3]。其中X线平片可反映颈椎多数病变,且可通过不同拍摄角度而获得更多的病变组织征象信息。神经根型颈椎病多表现为丧失颈椎曲度,造成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背部肌肉劳损[4]。本次研究中,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共检出正位旋转侧弯40例、侧位弧度变化55例、后伸功能障碍54例、前屈功能障碍57例及颈椎不稳17例。其中,造成正位旋转侧弯达到66.67%的可能性原因是患者处于疼痛保护体位,而且17例患者颈椎不稳,可能与颈肩部肌肉劳损有关。
大多数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希望通过保守治疗措施改善临床表现[5],比如牵引、推拿、针灸、中药内服及外敷等。本次研究联用美式整脊+针灸+药物外敷方案,且分别在诊断时及治疗时接受X线平片检查、复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正位、侧位、后伸、前屈有效率分别为87.50%(35/40)、92.73%(51/55)、92.59%(50/54)、96.49%(55/57)、颈椎不稳有效率70.59%(12/17)。证实,X线能够反映颈椎局部病变,且可用于疗效的评估中,从而体现良好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