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 赵继峰 陈娜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消化内镜室 河南洛阳471009)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隆起、凸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常见于免疫力相对低下的45岁以上人群。女性发病主要与遗传、激素、肠道吸收等因素相关,男性发病多与饮食结构有关。结肠息肉常出现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等症状,引起消化道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癌变。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是目前临床切除结肠息肉常用术式,风险小、操作方便,临床疗效好。但入镜时牵拉肠壁平滑肌,会引起腹部不适、腹痛等不良症状,同时肠道蠕动会增加手术风险,造成出血、肠穿孔等不良症状[1~3]。因此,采用合理高效辅助手段减少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过程中产生的不良症状,利于手术操作,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达克罗宁胶浆局部喷洒对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患者肠蠕动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行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28例,女13例;年龄 21~74岁,平均年龄(48.34±5.13)岁;病程1~17个月,平均病程(9.22±1.43)个月。观察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8.61±5.09)岁;病程 1~18个月,平均病程(9.32±1.47)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结肠息肉病理学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便血、穿孔、腹泻、感染、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符合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适应证。(2)排除标准:无精神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伴有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治疗,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凝血常规、肝功能、血压等。术前准备:询问患者病史,与患者沟通,讲解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的方法、疗效,通过鼓励、安慰等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术前2 d少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术前4 h禁食。药物准备:于术前凌晨4点、8点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1盒,进行适当导泻,若患者情绪不稳,采用安定或阿托品等药进行镇静,等待结肠镜检查,下午进行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手术。麻醉方法:采用丙泊酚(国药准字H19990282)和芬太尼(国药准字H20123297)进行静脉注射麻醉,剂量:丙泊酚0.5~1.5 mg/kg,芬太尼 0.5~1.0 μg/kg,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当Ramsay镇静评定达到Ⅲ级时开始进镜,若未达到,加大丙泊酚用量。手术方法:采用结肠镜Olympus H260型,高频电为300~1 000 Hz,通过结肠镜定位息肉位置,掌控内镜头端与息肉距离,保持在20~30 cm,寻腔进镜,切出病灶时,息肉悬于胃肠腔中。干预方法:当定位切出位置后,对照组于息肉周围3 cm肠黏膜表面喷洒0.9%氯化钠溶液,总量控制在20 ml,15 min后行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观察组于息肉周围3 cm肠黏膜表面喷洒达克罗宁胶浆(国药准字H20041523),加入同剂量0.9%氯化钠溶液,总剂量控制在20 ml,5 min后行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术后:取舒适体位,卧床休息3 d,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清除肠腔内残留空气,若发生出血、便秘等症状,及时给予治疗。
1.4 观察指标 (1)肠蠕动情况:根据手术期间肠蠕动对操作的影响分为3级。Ⅰ级:无肠蠕动,易操作;Ⅱ级:肠蠕动较多,但可以操作,操作时间较长;Ⅲ级:操作期间肠蠕动频繁,操作困难,需静脉推注阿托品减少肠蠕动。(2)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包括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自主排气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肠蠕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术后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自主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肠蠕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x±s)
2.2 两组术中肠蠕动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肠蠕动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肠蠕动情况比较[例(%)]
结肠息肉是指突出于结肠肠腔的赘生物,临床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或间断性便血,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引起消化道症状,可能会发生癌变[4]。引发疾病因素较多,包括感染、年龄、家族史、饮食等,且男性较为常见。目前,临床治疗结肠息肉主要采用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治疗,可以完全切除体积较小的息肉,彻底切除直径2 cm结肠息肉,且手术风险较小,但手术难度与息肉位置、大小、形状相关,肠道蠕动也会增加手术风险,产生出血、肠穿孔等不良症状。术中结肠镜进入需要注气、注水、反复旋转,牵拉肠壁平滑肌,引起腹部不适,退镜快,息肉观察不仔细,无法达到手术条件[5~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肠蠕动情况优于对照组,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自主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时局部喷洒达克罗宁胶浆局有利于改善肠蠕动功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达克罗宁胶浆适用于局部麻醉,主要作用于皮肤和黏膜表面,是一种新型局麻药。使用内镜检查时进行咽喉部麻醉,祛除腔道内泡沫,可使视野清晰,也可减少患者腹部不适。达克罗宁胶浆有着穿透性强、作用持久、毒性低的特点,对中枢影响小且无不良反应,临床效果较好[8]。达克罗宁胶浆有较强的亲水性,易分散,均匀地粘附于黏膜上,接触肠腔内气泡后,可降低气泡的表面张力,祛泡效果较好,容易使结肠镜顺利进入,降低肠壁刺激,减轻疼痛,达到麻醉及润滑双重效果,便于检查出微小病变,消除检查盲区,降低减少滑镜机会,降低对肠壁的损伤,减少疼痛,安全、高效[9]。但因体质差异,本品耐受力具有差异,会出现轻焦虑、轻度头痛、麻木等不良症状,使用达克罗宁胶浆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采取急救措施。综上所述,对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患者局部喷洒达克罗宁胶浆有利于改善肠蠕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