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探讨

2019-12-10 08:11马卫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马卫杰

(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骨科 开封475000)

骨盆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10%,随着建筑业、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能量损伤引起的骨盆骨折发生率日渐增加[1]。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占骨盆骨折的20%,常合并脏器损伤、休克及其他骨折等,使其病死率增加[2]。外科手术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主要手段,多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处理,但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内固定抗应力差等,均会影响功能康复效果[3]。因此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骨盆外固定,既可维持骨盆环稳定,也可作为维持骨盆骨折最终固定手段,以此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采取了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旨为提高其治疗效果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64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21例,女 11 例;年龄 25~65岁,平均(41.68±6.29)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0例,高处坠落伤8例,压砸伤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5~66岁,平均(42.13±6.31)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8例,高处坠落伤10例,压砸伤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表现、X线或CT等综合检查,被确诊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2)经闭合复位、有限切开复位良好;(3)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4)患者或家属对此研究知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开放性骨盆骨折;(2)合并耻骨联合分离;(3)伴严重心、肝、肾等器官脏器疾病;(4)合并凝血机制异常、全身感染者;(5)重度骨质疏松。剔除标准:(1)随访期间失访者;(2)研究期间退出者;(3)研究期间死亡者。

1.3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抗休克、输血等处理,若患者符合骨盆骨折手术指征、无脏器损伤者,应立即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于耻骨联合上方做横弧形切口2 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充分显露视野,暴露耻骨联合,对耻骨支骨折进行修复、复位,于耻骨联合上方放置重建钢板进行有效固定。合并骶髂关节脱位者,延长髂腹股沟切口,显露骶髂关节后,放置重建钢板进行有效固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骨盆前外固定术,于X线引导下,经髂前后上棘联线前进针,切开皮肤,钻开骨皮质后,于角度与矢状面形成18°夹角,拧进螺钉,经导针导向拧入髂骨,并于髂脊两侧传入固定针,外固定器材安装并有效固定,拧紧外支架。两组术后清洗创口、逐层缝合切口,置入引流管。术后常规抗感染,卧床期间行肢体活动,下床活动时拄拐练习。两组均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置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肿胀消失及骨痂形成时间。(2)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4]评价两组患者骨盆功能,该量表评分总计100分,优:评分85~100分;良:评分70~84 分;可:55~69 分;差:<55分。(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价,共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4)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神经刺激症状、针道感染、骶髂部疼痛、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数值变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无序分类数据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置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及骨痂形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骨痂形成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置管时间(d)下床活动时间(周)肿胀消失时间(d)32 32 tP 1.26±0.71 2.34±0.85 5.516 0.000 3.16±0.59 4.62±0.67 9.251 0.000 6.27±1.82 9.46±2.05 6.583 0.000 31.24±3.98 38.71±4.16 7.340 0.000

2.2 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骨盆功能Majeed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比较(分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32 32 23.868 19.539 0.000 0.000 tP术前 术后6个月 t P 39.58±11.62 40.74±11.51 0.401 0.690 92.42±4.67 85.15±5.73 5.563 0.000

2.3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为(3.24±1.09)分,对照组术后 VAS评分(5.92±1.32) 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6,P=0.000)。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1例针道轻微感染,1例骶髂部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针道轻微感染,3例骶髂部疼痛,1例神经刺激症状,1例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39)。

3 讨论

骨盆解剖结构主要是由耻骨联合、骨盆面软组织、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等组成,受到外界暴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骨盆骨折。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病情危重,常合并大量出血,极易诱发腹腔脏器、盆腔脏器等损伤。因此临床治疗时,需积极进行抗休克、输血等处理,并应尽早完成骨盆骨折固定,避免休克恶化,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主要手段,该术式视野清晰,可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适应性广;术中可稳定骨折端,缓解周围脏器、血管及神经压迫,促使骨盆结构恢复正常[6]。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缺乏较高的内固定抗应力效果以及坚强固定,使患者难以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进而影响骨盆功能恢复效果。因此提高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术后固定效果,十分必要。

骨盆前外固定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固定技术,具有早期固定作用,能在短时间内维持骨盆骨折的稳定性,具有减少出血、快速复苏作用[7]。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采取骨盆前外固定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避免加重骨盆损伤、术中出血,同时能减轻疼痛,便于进一步处理合并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置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肿胀消失时间及骨痂形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骨盆功能Majeed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骨盆前外固定术的联合应用,可充分发挥手术效果,维持稳定的骨折复位。原因在于:骨盆前外固定术利用外固定支架的杠杆原理,无应力遮挡,骨折复位效果明显提高;术后固定可靠,增加骨折端固定效果,为骨折端生长创造有利的生物学环境;术后便于取出外固定支架,骨折愈合后可轻易取出,促使骨密度逐渐恢复,进而能加快患者骨折恢复效果,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而且骨盆前外固定术可维持良好的前环复位,减轻骶髂部疼痛。另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前外固定术能够减少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该手术能提供可靠的稳定性,维持骨折间相对静止,避免其反复活动破坏凝血块,以此能相应减少骨折端出血,促使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综上所述,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骨盆功能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应用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