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吕细华,金贤德,周杰,王甄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影像科,广东 深圳 518100)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粹,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基础,具有适应性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经济安全等等优点,对中华民族,乃至于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缺乏临床对比研究的直接理论支持,针灸学的生理机制上未被完全阐明,且不能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解释针灸原理,许多人对针灸的确切疗效仍持怀疑态度。近年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已经成为脑功能活动研究的热点。基于动脉血自旋标记的3D-ASL技术是脑功能成像的一种,ASL技术无需注射外源性对比剂,具有简单、无创、可重复操作等优势,可动态地反映脑组织灌注情况的CBF图[1]。虽然 ASL技术仅有一个参数指标即CBF,但研究显示,CBF可作为较好的评估参数,R ivers[2]认为,CBF图像低灌注区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系 数为0.55。ASL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防治及疗效评价中应用较少,在今后可考虑将其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实时 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临床上选取恰当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性治疗,评估治疗的疗效。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3],脑中风后遗症是由于发生脑卒中后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导致肌张力异常增高、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运动功能、感觉功能障碍的综合征[4-5]。脑中风后遗症恢复进程较慢,与脑组织血液灌流恢复情况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6],针灸穴位刺激能有效诱导脑组织血流量与血容量改变,对促进脑中风后遗症恢复有促进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脑3D-ASL脑功能成像,对比分析针刺百会穴-印堂穴-关内穴前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脑灌注情况改变,为针刺穴位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收集2017年10月到2019年4月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共121例,均能接受针灸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55~80岁,平均(70.34±4.23)岁;治疗组61例,男30例,女31例,年龄54~82岁,平均(70.37±4.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当,分组可比(P>0.05)。纳入标准:单纯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排除标准:脑血管畸形、脑肿瘤、脑炎等其他脑内疾病。
第一步,所有患者,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3D-ASL,扫描参数,TR 4500 ms,TE 10 ms,矩阵 512 ×512,FOV 25 mm×25 mm,层厚4.0 mm,激励次数3,标记后延迟时间 1500ms,30层连续扫描覆盖全脑;第二步,对照组,不行针刺治疗。治疗组,行针刺治疗,同时针刺百会穴-印堂穴-内关穴,针刺条件:电针,英迪脉冲针灸治疗仪,连续波,30分钟;第三步,对照组,第一次采集后25分钟,由同一技师,使用相同设备、相同序列、相同扫描区域,再次扫描;治疗组,在针灸完后5分钟,由同一技师,使用相同设备、相同序列、相同扫描区域,再次扫描。
采用3D-ASL脑功能成像检查,设备为超导磁共振(德国西门子公司,1.5T),检测部位选择小脑皮层、丘脑核团、枕叶、额叶、顶叶,采用Functool-ASL图形处理软件计算左右侧平均脑血流量(CBF值)。
本研究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当检验学标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脑灌注情况比较 具体见图1,表1,两组患者针灸前小脑皮层、丘脑核团、枕叶、额叶、顶叶脑灌注CBF值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额叶、顶叶脑灌注CB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图1 治疗前后图片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脑灌注情况比较(,mL/(100g·min))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脑灌注情况比较(,mL/(100g·min))
脑血流量[7](cerebralbloodflow,CBF)是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与活性的生理性指标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即时反应病灶处脑组织的血流量改变,由于脑组织对缺血氧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发生缺血缺氧,短时间内可产生不可逆的脑损害,而脑血流量的下降或异常是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其主要的诊断依据。ASL技术显示相应缺血部位的灌注降低或缺损,并能测量出相应的局部脑的血流量图(rCBF)[8].磁共振脑灌注成像主要通过血流灌注幅度与其镜像区域不一致间接显示神经元活动情况,能够将脑神经活动规律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是目前可精确定位且无创伤、无入侵的先进手段[9-10]。
卢琦等[11]对ASL在针刺fMRI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相关研究,得出针刺引起的ASL信号比fMRI变化幅度更大,可以敏感地检出针刺引起的大脑相应地激活区且伪影较少。同时,得出基于ASL技术的fMRI针刺研究,不受针刺方案的局限,更加地符合临床针刺fMRI研究的需要,值得采纳使用。
现代医学认为[12],针灸特定穴位可有效刺激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局部组织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兴奋感。在静息状态下,许多脑区与杏仁核保持高度一致,形成一个“默认网络”,维持生命的基础活动,针刺效应可以对该网络产生影响,使其发挥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2],针刺穴位的神经机制不是穴位与中枢神经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有广泛神经系统参与的复杂过程。其具体过程,尚待更多学者大量、深入的研究来揭示。
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十分复杂,需要我们利用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神经影像学发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此项研究尽管不能揭示针灸的作用原理及作用机制,但是能证实针灸的治疗效果,为针灸治疗提供治疗理论基础。在此项研究中,仍有许多可待改进之处。我们证实了针灸百会穴-印堂穴-关内穴能提高脑血流量灌注,其他穴位是否能有相同效果?针刺方式我们选择了电针、连续波、20分钟刺激,如果改成其他刺激,会不会有更好效果?这些不完善的地方,尚需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3D-ASL脑功能成像作为当下热点科研方向,对于中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针灸的作用效果十分复杂,用影像学将其效果可视化,能为针灸治疗提供指引方向,为传统中医针灸添加现代科技内涵,辅助中医的发展。